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问题的研究

2019-10-06 02:19饶婉莹陈清娟
新财经 2019年12期
关键词: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

饶婉莹 陈清娟

[摘 要]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流动性风险在银行间传递,逐渐影响至整个金融市场,引起了全球经济的下滑。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发展环境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尤其是1990年后,信贷方面“贷差”明显呈持续膨胀的趋势,流动性风险在逐渐变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既存在流动性过剩也存在流动性不足的现象,是因为对流动性经营管理重视不够造成的。流动性管理关系到金融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能否保持较高的竞争力,能否有效避免系统性风险并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持良好独立性。文章结合已有的相关理论探究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问题。

[關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流动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

1 引 言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流动性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高负债模式的经营运作方式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具备比较高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虽然最近几年,贷款规模取消,货币市场迅速发展,票据贴现业务扩大,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总体来看我国实施的各项管理政策仍然不能有效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高效经营和流动性风险防范,而且也没有系统地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质量,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本文在分析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意义的前提下,简述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发展历程以及流动性管理现状,追溯流动性过剩给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带来的危害,并基于以上分析,给出一些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看法与建议。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以及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三方面。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研究方面,姚长辉(1997)认为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在不规范地运用资金的同时无法做到经营过程中盈利性和流动性的平衡;李启成(2002)着重于风险监测的研究,强调了检测指标与数据的重要性,他认为流动性风险监管一定要做好流动性相关指标的防范与预测;肖玉华(2003)认为首先监管环境要分析清楚,其次要在合法情况下追求最大化利润,最后对待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抓好这三个方面才能有效解决流动性管理的缺陷。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研究方面,王文华(2000)认为流动性需求缺口和预测很重要;丁之锁(2000)认为我国正是一直拘泥于现存的流动性管理政策才制约了流动性管理这方面的发展,要弥补缺陷有效解决问题,就要跳出框架有所创新。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研究方面,董积生, 戴鉴雄(2007)从存款和贷款的两个角度分析,他认为增加外汇储备量、银行一系列政策改革等原因造成了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现象;杨凯生(2006)认为是我国居民长期以来普遍存在偏向储蓄的习惯,这一习惯是造成过剩的主要原因;Pierre-Richard Agenor(2004)认为金融危机以来的信贷需求不足使得银行持有过多的储备资产,他建立了一个模型来衡量商业银行的最优储备资产,通过这一模型来研究过剩流动性与信贷需求的联系。

3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现状、缺陷及经验借鉴

3.1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分析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除了2016年第三季度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略微下降之外,其他时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和商业银行存贷比都在比较稳定地上升。这一趋势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第一,从贷款业务方面来说,要满足银行经营所要求的流动性,就要尽量降低流动性风险,投资渠道的增加、资产结构的完善都可以提高银行的流动性。

第二,为了减少甚至避免不良贷款的出现,银行应该认真考量贷款质量,对项目的选择也应该越来越谨慎。

3.2 缺陷分析

当前我国关于流动性的相关理论研究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实践操作也有不恰当之处,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一点,到现在为止我国在这一领域仍然没有制定既适应商业银行经营又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策略。当前,我国虽然已经有了流动性管理的初步的框架,但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流动性的管理以及监测将会有更高的要求。

3.2.1 流动性管理工具存在不足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种金融工具迭出,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体系中的角色凸显,同时风险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加,对流动性的管理越来越复杂,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的发展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原因在于我国的货币市场小规模性和交易主体的单一性限制了银行主动负债和资产变现的能力,同时由于相关政策还不成熟,没有明确灵活的购买流动性的方案,因此得到的都是成本较高的流动性,这将大大降低银行规避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3.2.2 流动性计划管理有待完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不足

在规范化管理方面,有些银行虽然做得很好,可是也只注重短期效果,不能做好长期有效的规划,这种情况下的管理效率就不会提高;有些银行在调拨日常资金时,只是凭借以往经验进行计划管理,没有一个完整有效的针对具体时期的管理方案。在这样一种日常资金处于被动的管理方式之下,一旦出现突发性的客户提现、大额转账或者投资机遇,就会因为没有做好紧急应对措施而仓促应对,最终信誉受损或失去机遇。再者,就算能规避流动性风险,也可能会造成较大损失,影响银行的信誉和形象。如果忽视执行计划的效率,只是盲目地认为建立管理机构就万事大吉,只看重收集报表和数据,忽略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作为资金监管机关的中国人民银行,也只重视各类数据和报表的收集与分析而忽视实际情况,就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3.2.3 流动性管理指标体系的不足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体系以静态的事后监管为主,及时有效的数据关系到监管方对流动性水平的判断,一旦数据出现滞后或者失真,监管方就难以做出正确有效的决策方案。当今世界金融发展迅速,环境瞬息万变,在静态监管体系下,某些适应性差的监管指标就会显示出许多缺点,这些硬性规定与指标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商业银行实行自主流动性管理的能力,它们并不能真实有效地反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各银行再去追求这些流动性指标,就会脱离了实际,违背了流动性管理的初衷。

4 加强我国流动性管理的对策分析

通过上文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流动性管理经验的分析,结合我国在这方面的缺陷和现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4.1 宏观角度

4.1.1 修订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出既适应商业银行经营又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策略,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不能很好地满足当今金融全球化形势下银行正常经营的要求,也不能很好地体现经营发展的规律,所以,要与时俱进就必须做出改变。从法律意义上进行约束,这种强制性能够促进银行的正常经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規避风险的能力。在当今金融大环境下,要商业银行越来越快的与开放金融环境相适应,经营管理必须规范,这样才能平衡好流动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安全盈利。

4.1.2 建全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既能够降低负债所需的流动性,还能减少零售性存款的流失,减弱由于银行的不善经营而引起国家负担加重的不确定性。通常流动性危机爆发的同时会出现存款人的挤兑,当公众对银行的信心降低时,这种挤兑就会出现。如果将信息公开透明化,让存款人实时准确地了解银行的情况,存款人的信心就会大增,自然会有稳定的存款。当下,我国银行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广泛存在,信息披露制度还存在缺陷,公众对银行的信心还有待提高,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监管制度和银行测评体系,让信息更加透明化,增加公众的信心,银行才会有稳定的经营。

4.1.3 央行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

央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维护整个银行体系流动性的中流砥柱,因此要保证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就要加强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主要包括:一是完备监测指标。仅仅考虑流动性相关指标并不能全面地反映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必须要综合考虑安全性和盈利性,有些随着金融体系发展作用越来越小指标可以取消使用。二是中央银行适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在某种意义上能调节银行的流动性,正常范围内的流动性能保证银行的正常经营。三是央行要根据实际情况承担起“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一般是向暂时周转不灵但是有偿债能力的银行贷款,给予商业银行一定程度上的帮助。

4.2 微观角度

4.2.1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现代风险防范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了,近几年更是发展迅速,风险防范技术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提高测量、规避以及预测风险的能力。商业银行应全面实施综合管理来维护其正常的经营,要在提高资本充足率以及盈利能力的前提下增加系统防范风险的能力。

4.2.2 科学的规划流动性风险管理

西方的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套合理实用的流动性监测体系,这种成熟有效的体系非常值得我们借鉴。银行流动性管理最重要的就是经营者在准确预测某时间段内的流动性需求的前提下预估资金头寸。银行需要不断解决流动性资金盈余或者短缺的问题,流动性资金短缺表明该资金的供给大于需求,反之流动性资金盈余则表明该资金需求大于供给。在进行流动性管理的同时计算预期的流动性,做出防范计划,避免最坏的情况发生。

4.2.3 完善多层次的流动性储备

商业银行应在流动性整体比较充裕的条件下制定具体的管理策略,合理调整商业银行资金的期限结构,同时加大资金业务在货币市场运营的规模,建立一个多规模多方向的流动性储备,充分利用央行票据的良好流动性,实现流动性与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协调管理。一方面,在债券市场收益率持续下降时,做好防范利率风险的工作,及时调整债券投资的期限结构和投资方法,加大短期和中期央行票据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在银行同业融资利率持续降低时提高资金运作的盈利量,同时扩大同业融资规模。

5 结 论

文章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做了介绍,总结了一些国内外流动性的理论研究,分析了我国流动性管理现状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缺陷,最后认为,为了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必须重视流动性风险的预防和管理,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意识,优化信贷结构,科学规划流动性管理,提高商业银行在极端情况下的风险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姚长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科学,1997(4):21-26.

[2]李启成.中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华南金融研究,2002,17(4):17-21.

[3]肖玉华.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金融,2003(4):33-35.

[4]王文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与管理策略[J].金融与经济,2000(6):23-25.

[5]丁之锁.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特征及其制度背景[J].经济研究,2000(9):57-61.

[6]董积生,戴鉴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成因考察[J].财经科学,2007(1):10-16.

[7]杨凯生.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困境”与金融创新[J].银行家,2006(2):11-12.

[8]PIERRERICHARD A, JOSHUA A, ALEXANDER C. The credit crunch in east asia: what can bank excess liquid assets tell u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04(23):27-49.

[9]陈琳.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成因及管理问题研究[J].河南: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4(4):37-40.

[10]王明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其经济后果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猜你喜欢
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收益率差异视角下我国股票流动性测度指标的比较研究
炒房当心“流动性风险”
我国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风险问题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对企业管理中流动性问题的探讨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媒体监督、流动性风险与失责行为的成本效应?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