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大陆青春电影在主题选择上的困惑与突破

2019-10-06 02:18姚佳思
戏剧之家 2019年25期
关键词:文化符号

姚佳思

【摘 要】从2010年起广受欢迎,到2014年达到顶峰,再到最近两年的费力不讨好,中国大陆的青春片在观众眼中已经成为毒瘤般的存在。电影创作者们已经感受到青春片的困境,也在极力探索新方向,新出路。本篇文章通过分析当前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的主题选择形势,探究其困惑与解决方向。

【关键词】青春电影;主题选择;IP;文化符号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5-0107-01

一、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的主题变化与现状

青春題材电影在我国大量涌现的第一个浪潮是20世纪90年代左右,当时的电影创作者们热衷于用自己的青春经验,糅杂以想要宣泄的情绪,构成自己影片中专注于自我的主题。以《阳光灿烂的日子》《小武》等一系列影片为代表,这一时期青春影片的主题大多围绕反叛性、流氓性、成长性来展开。

进入21世纪以后,大陆青春片出现了短暂的沉寂,虽然也有像《山楂树之恋》这样的时代青春电影,却没有形成规模式爆发,在主题选择上也更偏向于50后、60后观众,而不是青年群体。

进入21世纪,青春片又因其制作难度低,但拥有惊人的吸金力而成为电影市场的“香饽饽”。而主题选择上基本以80后怀旧为主。但重量不重质的拍摄使青春影片成为资本宠儿的同时,在观众心中也基本与烂片画上了等号。

当前,中国大陆青春影片再次迎来转变。电影从业者们意识到怀旧的老套路不再显灵,观众对青春电影有着更新鲜更多样的需求。就大陆的青春电影来说,既有像《快把我哥带走》这类主打兄妹亲情的影片,也有像《嘉年华》这样关注女性与儿童性侵这类现实题材的影片,还有像《过春天》这类将视角聚焦于特定青春人群的影片。中国大陆青春电影市场正因为口碑的回升而缓慢回暖,对于经历过大起大落的青春片而言,这无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困境

(一)信任被透支后观众对流行主题的不买账。从2013年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6000万的投资、7.18亿的票房打响第一炮起,各类青春片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然而青春电影从高歌猛进到一片颓势只用了短短四年。2017年起,国产青春片的票房几乎是断崖式下跌,票房破亿的影片数量为零,全年上映的大陆青春片中,也仅有11部票房过了百万。

市场的惨淡,其实早就有迹可循。这几年的大陆青春电影口碑很差,大部分青春影片在豆瓣网上的评分都没有及格。经过这些“烂片”的洗礼,观众对大陆青春片的现有主题已经形成刻板印象。而观众对影片类型的信任透支,又导致即使这部影片相对“清流”,他们也不太愿意买账。

(二)旧IP主题不再适应新观众口味。IP电影曾在电影市场叱咤风云,而IP青春影片更是独占鳌头。曾经在大陆青春片里占据一席之地的光线影业的三款爆款招牌《匆匆那年》《左耳》和《谁的青春不迷茫》都是以原有IP为依托进行改变的。

如今,曾经百试百灵的IP电影却不再是大陆青春影片的灵丹妙药了。在2017年召开的中国电影长江论坛上,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就明确指出,中国的观众群体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19-30岁的人群构成中国电影观众的主力军,其中,19-25岁观众的比例更是高达46%。试想一下,照搬已经过时的旧IP拍电影,怎么可能会吸引到占观众主力军的年轻一代呢?2017年,以2009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在上映后被迫紧急撤片,最终票房为882万。一年后,以2015年同名漫画为基础改编的《快把我哥带走》以兄妹之间的温情引发观众共鸣,最终揽下3.75亿票房。电影观众年轻化是大势所趋,而如果依靠旧IP创作的青春电影,还不在主题和细节方面与时俱进,自然会被年轻一代嘲笑和抵制。

三、迫在眉睫的创新与突破

(一)流行主题的深入挖掘。其实,怀旧与爱情这一母题并没有被青春电影所抛弃,真正被厌恶的是与事实相去甚远的,不真实的,浮于表面的怀旧与爱情。泰国的《初恋这件小事》同样主打怀旧与爱情,但真实情感真实状态的描绘,将少女蜕变的过程刻画得细腻生动,自然也就使影片成为经典。

之前流行的青春奋斗主题也是同样的道理。以美国迪士尼为代表的《歌舞青春》和《摇滚夏令营》也属于青春励志片,日本的《垫底辣妹》也是这一主题。但这些“俗套”的青春片之所以没有被厌弃,也是因为他们在这一主题的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讨。  因此,流行主题并不是不可以再用,而是要找到新视角、新思路。

(二)对特定符号的探索。青春片的基调和主题,大多与国家或区域的文化背景有关。日本以《情书》为主的小清新和以《告白》为主的青春残酷物语都与其民族个性相关,而美国多数优秀青春影片,其主题往往与社会问题有关,如《死亡诗社》《朱诺》等。获得第69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的大陆青春电影《过春天》就是将视点聚焦于中国特有的“单非”身份的少女,以这个特定的氛围入手来描述青春。除了让青春片的主题沾染上特定的文化氛围,对某些社会热点与符号的探索,也是国产青春电影对主题拓宽的出路。如《嘉年华》以少女被性侵的热点为切入点,以青春为载体,探讨的却是在社会重压下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一主题。

参考文献:

[1]谢建华,青春映像:中国青春电影的文化母题与创作趋向[J].当代电影,2010(04).

[2]锋芒智库.青春片与洒狗血彻底无缘,却为何集体扑街[EB/OL].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630974548/,2017-07-29.

猜你喜欢
文化符号
当代竹构建筑的表现与应用探究
古镇保护与发展中的文化符号挖掘与运用研究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