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誉 林勇
【摘要】商务英语专业有着跨专业的复杂特性,以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外语专业教育逐渐从知识育人转向全面育人。经过案例研究发现,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还存在“工具人”的培养模式共性。鉴于此,结合某高校案例,探讨了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商务英语专业人文艺术类课程交叉融合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核心素养 商务英语专业 人文素养 课程融合
一、背景
根据《商务英语专业专国家标准》,该专业定位外语专业,有着跨外语、经济、商务的复杂特性,以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外语专业教育逐渐从知识育人转向全面育人。欧洲框架提出了八大核心素养。其中,外语素养涵盖了全球意识、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等素养。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和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的总体框架,并具体提到“文化基础”方面,“人文底蕴”素养和“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以及“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我国“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同时也标志了我国商务英语专业从“知识+技能”的“工具人”传统育人理念,向以人为本的“全人教育”的育人理念转变,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健全人格的重视。对于“怎么教,如何教”的问题,成尚荣提出,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融合到学科知识的教学中去,常珊珊则提出了素养导向的情境体验式教学。
二、就业岗位群分析
以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为例,其商务英语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商科思维,熟悉国际贸易及物流等涉外业务流程,掌握基本业务操作技能,具备用英语进行商务沟通的能力,可以完成日常涉外商务事宜,能够胜任翻译、商务谈判、外贸单证、货运代理等一线工作等岗位,并具备较强学习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通过梳理学院近5年的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和访谈用人单位、学生发现,该专业的职业发展有横向岗位,也有纵向岗位。毕业生在就业后,大多会面临周期为1-3年不等的职业晋升期,然后进入瓶颈期。其晋升的管理岗位或者后台岗位,必然对人才提出更高的综合素质要求。
总体而言,该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其就业方向近年来主要集中于合资、外资公司的涉外商务、外贸业务、国际物流货代和跨境电商等领域。其中,涉外商务领域的主要就业岗位为商务助理和商务翻译;商务英语外贸业务方向的就业岗位,则主要为跟单员、单证员和报关员;国际物流货代方向的主要岗位为国际物流业务员和货运代理操作员;跨境电商方向主要岗位则为跨境电商运营专员和产品专员。
据调查,以上一线岗位到团队组长职位的晋升期为半年到一年;晋升为主管职位需要一至两年;晋升为部门经理的周期则需要三至五年不等。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不断的变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职业晋升素养准备定位为三年左右相对适宜。
三、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分析
從该院校对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商务英语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主要定位为“语言基础知识技能+专业基本技能”的“工具人”培养。从该院校的课程设置来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注重于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国贸、报关、物流等实务类商贸知识技能的“双基”知识能力的培养,均属于“显性”核心素养范畴。
相形之下,世界意识、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思辨思维以及审美等人文艺术类“隐性”核心素养的课程模块设置较为欠缺,印证了外语专业教学中重实效轻思想、重知识缺思辨、重技能轻人文的共性倾向。从该专业历届毕业生的核心知识及培养效果调查结果来看,其前三项为营销与沟通、外国语和心理学;在学院毕业生大学期间的素养培养效果指数评价结构中,人文美学居末位。从以上结果来看,重语言和商务知识,轻人文艺术,同样印证了在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具人”的价值导向,和人文艺术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欠缺。
该培养模式下产出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掌握了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满足了一线岗位的就业需求,但是由于缺乏以人文底蕴作为支撑的思想、个性、创造力和决断力培养,难以在众多人选中脱颖而出,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后续的职业晋升。
四、人文艺术课程交叉融合探索
为了弥补现行商业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设置中人文素养的欠缺,以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打破职业生涯中的晋升瓶颈,课题组秉承全人教育理念,从课堂教学、专家讲坛、社团活动这三大方面实现“强于专业、注重能力、
突出人格”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1.课堂教学改革。语言和思维、文化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在语言类专业必修课程中,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融合人文内容拓展(见下表1),帮助学生在案例学习中开阔思维,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探索和质疑,实现批判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同时,还可以开设跨文化交际、英文时刊选读、电影赏析等人文类专业选修课,帮助学生实现专业特长、人文兴趣、审美品味等综合能力素养的统一结合。
2.开设专家讲堂。由于课程开设受到课时的制约,所以在课外时间邀请各研究领域的专家,为学生开展人文艺术类的公开讲坛进行科普和分享,为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和覆盖面进行补充,以达到为学生开阔视野,开启人文艺术认知,唤起关注意识以及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品味的目的。
3.开展社团活动。充分利用学生辩论社、读书会、戏剧社等社团机构,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性社团活动,与第一课堂教学构成交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探索,在发展自身兴趣的同时,增加对理论知识技能的感性认知,在活动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建设,从而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五、结语
在过去的时代,由于经济、教育和科技的限制,外语专业人才以工具导向的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竞争力。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有通过构建立足于专业、注重能力发展、突出个性人格的全人教育模式,才能使培养人才在未来社会的职业竞争中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常珊珊,李家清.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09).
[2]成尚荣.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01).
[3]马琳,赵晓光.商英教改:从“知识核心”到“核心素养”[J].安顺学院学报,2015,17(06).
[4]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12).
[5]石坚.能力与素养:英语专业学科内涵思考[A].2016中国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C].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