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雅予
【摘要】大学生就业一直是至关重要的民生问题,自1999年我国大学扩招以来,每年大学毕业生以几十上百万的数量递增,数额庞大的毕业生待就业体量与增长较为缓慢的就业岗位数量形成了矛盾,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激增,本文从大学生角度出发,寻求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求职心理;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大学生求职心理与导向的现状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落实,高校毕业生在求职心理、求职导向方面也在发生变化。首先,形成四种较为明显的求职导向心理:第一是求职地域导向型。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希望毕业后可以进入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业或是回到家乡就业,这就形成了以地域选择为主要导向的地区择业观。第二是求职公司导向型。这类大学毕业生以求职的公司规模和类别为导向,希望可以进入跨国企业、央企、国企、500强企业等知名企业,以期获得更好的发展。第三是薪资导向型。这类大学生以薪酬定义为最为重要的择业目标,以期就业后可以获得高薪岗位。第四为行业导向型。选择公务员以及事业编制之类的行业。其次,大学生的求职偏好正在发生改变,在职业选择上趋于理性。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和进入企业的人数不断增多,选择进入政府及事业单位的人数不断减少。选择继续升学的人数不断增多,选择直接就业的人数不断减少。最后,大学生求职心理也不断变化,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人职匹配方面逐渐趋于理性化,成熟的就业观已经形成,自主创业意识不断增强,但在自我认识、薪资期望方面任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大学生求职中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求职心理偏差影响就业质量。目前大学生在求职心理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眼高手低、盲目自信以及虚荣攀比,这种求职心理造成了大学生错失就业机会,甚至频繁毁约,给自己的信誉、用人单位的发展和所属学校在就业市场的口碑造成恶劣影响。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基本没有社会经验,对基础工作不屑一顾,过于挑剔,眼高手低,又没有能力去应聘到待遇好、实力强的工作单位,往往会因此而错失许多就业的机会。还有部分毕业生以薪资的高低去衡量一个职业的优劣,一味追求薪资,只注重眼前利益,不关注岗位所能带来的发展提升和长远效益,这样就失去了锤炼自己的机会。
(二)大学生求职目标定位不明确。目标定位不明确是大学生在求职时存在的又一个问题,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应聘企业时很盲目,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一味机械性地参加校园招聘会,海投简历,采用广撒网的应试战略。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在校园招聘的初步考核中大学生不能突出自身优势,不能吸引企业招聘人员的注意,只能白白付出自己的精力和时间。
(三)大学生求职问题原因分析。从应聘者的角度来看,应届毕业生竞争意识的缺乏是校园招聘会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主要原因。现在大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责任心差、依赖性强等心理问题突出。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由于环境因素很难产生强烈的竞争意识,缺少专业技能,实际操作能力差,对自己的性格特征、职业发展规划、人际交往模式等缺乏系统准确的认识,不能凸显自己的优势,无法在就业市场上获得理想的岗位。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应届毕业生中很少有人会选择去欠发达地区、基层或者偏远落后的农村就业。大部分大学毕业生都想留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以谋求更为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和更为良好的发展机会。而这自然对求职者的竞争意识有更高的要求。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应该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增强自己的竞争意识,唯有如此,才能在校园招聘会上顺利就业。
三、如何解决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职业指导课程中。当前高校已经普遍开设职业指导课程,这类课程直接面向正在求职的大学生毕业生,可以针对大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指导。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学校开设的职业指导课程当中,真正学到求职技巧,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调整好自我的求职心态,大学生求职者应该准确定位。通过自己以往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来发现自己人格以及能力上的优缺点。也可以从别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在自我反省、自我检查、自我总结中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二)大学生要直面现实,积极主动参与到竞争市场中。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定会遇到各种挫折,但切记不可产生气馁自我放弃等错误心理,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长处与优势,知道每个人的学历、专业、能力以及社会经验水平都不相同,各有各的特点,因此面对现实,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同時积极主动参与到竞争中,努力展示自我,推销自我。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我的实力,做到硬实力与软实力全面提升,并且及时了解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用人单位招聘情况,从而有方向地提升自己,提高自我竞争力。
(三)发挥长处,做足就业准备。在求职过程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把握机遇。在择业的前期准备过程中,首先考虑自己的专业,以做到专业特长与职业要求相匹配。同时考虑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不能一味地强调专业对口,还要听取家长、老师的意见,做到有目标性地择业。在面试过程中应调整好心态,对用人单位有详细的了解,做到思维清楚,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孔雷.高校毕业生求职心理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7):231.
[2]栾双.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03):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