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包红梅
马、人和草原是蒙古高原最动人的音符。草原文明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一直是人不离马、马不离人。在北方草原,人和马肝胆相照、平等相待,共同走过了漫长的激情岁月。在血与肉、生与死的命运洗礼中,马以超越其天然兽性的灵性和悟性,成为草原人民最崇信的生命伙伴和最神圣的赞美对象。在草原文明创造者们的认知世界中,马不仅是五畜之首,更是生活相伴的挚友帮手、生业相辅的谋佐导师,甚至升华为慰藉精神的保护神、安放灵魂的神祇。这种淋漓尽致地赋予马以神性的思维意识,在草原民族卷帙浩繁的精神产品——口承文学和书面文学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显著。在以英雄史诗为典型的草原民族的口承文学作品中,陪伴英雄纵横沙场、杀敌除魔的骏马以其超凡的智慧和非凡的神力,从英雄的益友伙伴进一步上升为指点英雄走出迷津、克敌制胜的智囊导师。
随着人类社会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马渐渐失去了影响人生存走向、左右人生活盛衰的突出功能。但是,淡出生产生活的马却仍然活跃在草原民族后人们的精神产品中。他们怀着敬畏之心,继续在笔锋所到之处赞美着马、歌颂着马,依然借用马来形容着一切吉祥美好的事物。这样的实例在蒙古族民间盛行的祝赞词、好来宝中,在最能体现民间智慧的谚语、成语中,比比皆是。随着理性思维的成熟,草原儿女们更是从马的英勇和忠诚、悟性和灵性中,提炼出了高于其生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马被赋予的这种精神价值与潜沉在草原民族心灵深处的文化底蕴相共鸣,逐渐抽象化、神圣化,成为他们代代崇信的精神理念。而血肉之躯的马则超脱其天然物性,以充满变幻莫测的神圣性升华为草原民族寄托信仰的媒介,成为草原文明鲜明的文化符号。从此,马不仅在蒙古高原的绿色草原上驰骋,在蒙古包悬挂的禄马风旗上飘扬,更在一代代蒙古人的精神信仰里奔腾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