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富彪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奋斗过程中,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的高校,对思政课教学应提出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讲话,提纲挈领、思想深邃,深刻阐述了思政课在课程建设中的重大意义,解决了多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人才建设”等诸多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如何建设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政课,高校一定要深刻领会和坚决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真正使思政课担负起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责任和使命。
坚持把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融入思政课教学
党的领导是思政课建设的根本保证。思政课教学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讲深讲透,引导学生树立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雄心壮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才能把党的理论原汁原味地贯穿于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这也是我们党领导教育事业的一条重要经验。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强调党的领导对做好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领导的明确要求,为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了工作任务。
思政课的重要任务就是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教学课程设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思政课建设。思政课要办得好,就必须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当前,思政课建设成绩斐然,但同时也要正视当前新形势新任务下的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如一些学校还没有做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发力,没有真正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少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社会参与的深度、广度和效度还不够,等等。因此,思政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立足当代中国国情,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切实巩固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真正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人才。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构筑中国精神、彰显中国力量,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有效方式。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大学生追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充分利用高校宣传的主渠道平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积极作用,提升理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当今社会各种文化观念交流碰撞,思想交锋日益激烈,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凭借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不断向外推销以所谓的“普世价值”为内核的思想文化,企图诱导广大青年人放弃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进而获得文化霸权和文化话语权。高校思政课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自觉地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导青年学生崇德向善、保持正确价值取向的要求,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情感认同转变为广大青年学生的自觉行为习惯,进而有效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坚持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融入思政课教学
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中国梦”思想的理论自觉,思政课教学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构起科学系统的“中国梦”思想体系,科学评析当今社会关于“中国梦”的各种观点和各类问题,科学定位“中国梦”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作用与功能,让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梦”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之中,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这既是高校思政课的功能之所在,也是提升思政课理论自觉的重要体现。
思政课教学要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这是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优秀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传承,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持续传播知识和文明的重要手段。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实现“中国梦”的践行者,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应该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维度进行教学改革,将“中国梦”内涵和实现路径阐释清晰,并以此设定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在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的有机结合中,使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同“中国梦”融合在一起。同时,思政课的“中国梦”教育要秉承“追逐中国梦,共圆中国梦”的理念,要善于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高校内部的校园文化平台、学生社团组织、学生管理服务机构,真正落实到大学生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个环节,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服务体系,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通过第一课堂和社会实践的学习转换,加深学生对世情、国情和民情的了解,从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对“中国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意愿,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高校各民族学生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文化背景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存在着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因素。高校思政课应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全面渗透于各门具体课程之中,从思想上进一步筑牢抵制民族分裂的战略防线。因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该是高校思政课的固有内容和应有要义,没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思政课是不完整、不全面的,不能反映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的总体要求。在思政课中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关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乃至国家安全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针对高校思政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体系不健全,教育形式过于单一的现状,要搭建一个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建立课堂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思政课中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相关内容,其目的是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特征,普及民族知识,树立民族团结意识;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从历史的、世界的视野分析和探讨各种民族现象,进一步认识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优越性;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探讨,在思想和行为上培养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相关内容有效融入思政课,要求教师首先具备一定程度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本知识,这就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任课教师进行有目的的培训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