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伟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51)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团结和依靠广大青年,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抗战爆发后我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此种情势下,不少青年陷入迷茫,一批富于优越感的青年感到前途暗淡,认识不清人生的意义,在重重迷雾中有意或无意地误入歧途。从国家前途来看,如果对青年听之任之,中国的未来将非常危险。基于此,中国共产党不断为当时的青年成长提供丰富的机会和有利的条件。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审时度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揭示新时代中国青年人应肩负的使命与中华民族复兴梦的内在联系。诚如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讲话中,再次肯定中国青年的作用,“100年来,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才能实现。面对伟大新时代和伟大使命,当代青年要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中国梦”的内涵和要求,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前提下,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曾在不同场合阐述对青年的理解、认识和看法,并表达对他们的殷切期待,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系统的青年观。概括地说,习近平青年观的形成既有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展,也源自中国共产党重视青年的传统,更与习近平青年经历有特定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这自然也包括对马克思主义青年学说的创新。其实,《共产国际纲领》就明确,“培养有觉悟的无产阶级战士和共产主义社会未来的建设者,是共产主义青年组织起码的任务。”[3]青年是世界的未来,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重视青年人的成长和发展。19世纪随着世界资本的大发展,青年产业工人大量出现,1845年,恩格斯在谈到德国工人阶级运动时指出,“实现这一变革的将是德国的青年。但是这种青年不应该在资产阶级中去寻找。德国的革命行动将从我们的工人当中开始。”[4]31866年,马克思在谈及青年时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不管怎样,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4]24同样,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青年观的基础上,重视青年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文明国家里,没有一个政党会不了解尽可能广泛和牢固地建立学生会和工会的巨大益处,但是任何一个政党都力求使自己的影响在这些团体中占优势。”[4]93在《孟什主义的危机》中列宁更是明确表示:“我们是未来的党,而未来是属于青年的。我们是革新者的党,而青年总是更乐于跟着革新者走的。我们是跟旧的腐朽事物进行忘我斗争的党,而青年总是首先投身到忘我斗争中去的。”[4]112
就中国来说,自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重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青年学说。根据当时中国国情,各地共产党组织积极动员青年工人为争取自己合法权益而罢工;针对中国是一个农业国的现实,中国共产党人又积极吸收青年农民加入到自己的阵营,从而形成牢不可破的工农联盟;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新发展。在社会主义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国际和国内形势均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社会生活方式和世界文明多样化使得当代青年更有机会一展抱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前提下,特别关爱青年成长;习近平同志经常走到青年中间,和青年们谈心,了解他们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积极为青年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健全的法律保障。习近平始终认为青年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力量,担负着改变中国历史面貌的重大使命。因此,青年的成长不仅是青年人自身的事情,也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国家大事。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青年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大多数都是在青年时代就满怀信仰和豪情加入了党组织,并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党的队伍中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精神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党历经百年风雨而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2]
纵观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可知,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与青年运动密不可分,他们不仅建立了青年群众的半武装组织,而且还发动了广大的青年参加战争,协助军队配合作战。1919年的五四运动对沉睡的中国人来说,其意义不仅在于普通青年对于软弱政府的不满,更意味着一个新阶层的诞生,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最终导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抗战时期,为维护民族独立和争取国家富强,一直觉醒着的青年矢志不移地自觉行动。1937年4月12日,在延安召开了西北青年救国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其目的为“团结组织最多的青年参加到抗日救国的战场上来,建立发扬文化体育等事业。”[5]卢沟桥事变后,党领导的西北青年救国会就呼吁全国青年团结起来,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反抗日本的侵略。诚然,青年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下成长,他们在抗战中是民族运动的表现者,也因为所处的地位使得他们大多数人愿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而奋斗,也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青年工作。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短短三年时间就动员了6万青年参加文化教育的突击运动,另外还有无数的青年在生产实践中经受锻炼。1939年的晋察冀边区的村级干部中,有90%是工农青年,县级青年干部有360名左右。以抗日军政大学为例,“学校接受了它所要接受的青年数目入校,在这中间它不但没有拒绝一个优秀的青年在学校的门外,而且满足了他们为抗日救国而来求学的欲望。”[6]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广大青年不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而且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强大的青春力量。邓小平一再强调“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发达的希望所在。”[7]江泽民面对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也时刻关注着青年,他曾指出“社会主义祖国的美好未来,需要你们创造,青年要勤奋学习,努力实践,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这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8]21世纪之初,中国继续抓住发展机遇,胡锦涛希望广大青年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青年是青年运动的主体,青年运动是青年人的事业。必须尊重青年、理解青年、相信青年、依靠青年,充分照顾青年特点、发挥青年优势。”[9]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族青年在习近平同志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不仅在各行各业中迅速成长起来,而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征程中不断展现青春的力量。
习近平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环境中,抗战时期习仲勋就十分重视青年的成长。当时,许多沦陷区和国统区的热血青年向往延安,而关中地区是西安通往延安的重要通道之一。习仲勋对经过关中前往延安的进步青年学生十分关照,“在沿途布置各级党组织和地方政府提供各种便利,为他们解决食宿困难。对那些从各个根据地去延安路过关中的同志们更是关心备至。”[10]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少年的习近平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15岁时他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从北京来到遥远的陕北农村。在陕西梁家河当知青的七年岁月里,习近平经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可以说这段时间铸就了习近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习近平曾说当年乡亲们教他生活、教他干活,使他受益匪浅,“下雨刮风我是在窑洞里跟他们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然后跟他们去放羊,什么活都干,我那时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后来都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11]在此期间,习近平还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立下了要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信念。“‘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中国陕北的一个小村子当农民,在那里度过了七年青春时光。那个年代,我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读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剧本。莎士比亚笔下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都深深吸引着我。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12]
多年之后,习近平曾总结在陕西知青岁月的最大两点收获:一是让他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习近平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习近平的自信心,“这七年的酸甜苦辣,最后形成了梁家河群众对我的这种依依惜别。前一天晚上是跟我一起聚会、聚餐,陕北的聚餐就是杀一只羊,家家派代表来跟我话别。……然后第二天离开的时候,我因为睡得比较晚,早上一起来推开门呢,外面都站满了老百姓、乡亲们,但是都没有吵我,因为我在里边睡觉,(他们)静静地等。反正我那次是哭了,可能那是我到延安插队以后第二次哭。”[13]在知青岁月里,习近平不但形成了自己良好的品格和艰苦朴素的作风,还坚定了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决心,“我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14]习近平在离开陕西后的日子里,在不同的岗位上始终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责任。因此,习近平青年观也与他亲身经历的社会实践和厚重的知青历史有一定关联。也正是基于此,习近平长期以来十分关心、关注和关爱青年。
青年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他们的未来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习近平青年观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前提下,根据新时代要求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的科学理论,集中体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的系列重要讲话、回信和座谈活动等有关青年方面的重要论述中,这是一个庞大的思想理论体系。总的说来,习近平青年观包含以下方面内容: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抗战时期为使青年免受压迫,党领导的根据地政府采取系列的措施帮助他们。1939年5月,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指出:“延安的青年运动是全国青年运动的模范,延安的青年运动的方向,就是全国的青年运动的方向。……延安的青年们干了些什么呢?他们在学习革命的理论,研究抗日救国的道理和方法。他们在实行生产运动,开发了千亩万亩的荒地。”[15]255
客观地说,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代,传承的却是未来,它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习近平曾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全社会都要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关注青年愿望、帮助青年发展、支持青年创业,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2]新时代以来,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关键时期,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这又需要有志青年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实现。为此,习近平高度关注当代青年的发展需求,反复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关爱、关注和关心青年,并积极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习近平还特别重视对青年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他多次勉励广大青年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其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不管公事有多忙都会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在同青年人面对面的交谈中,他平易近人的话语总是满含谆谆教导、循循善诱之意;在给不同青年群体回信的内容中,总是充满了引领和关爱之情,“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16]
在习近平的关心和关爱下,党中央部署共青团改革,特别是2017年4月,根据新时代青年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这是中国第一个中长期的青年发展规划,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人民事业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发展规划为新时代青年营造良好成长环境、创造更多发展机会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自从国家产生之后,爱国主义就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它也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和立功之本。习近平认为:“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2]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中,有为青年都具有高度的国家和民族情怀,当他们面对列强入侵和国家危难时,总会奋不顾身站起来奔走呐喊,甚至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中华民族在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时,仍能不断向前发展。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瓜分和日本的疯狂侵略,广大青年在反抗侵略者的压迫中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淋漓尽致。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爱国主义仍然是当时新青年具备的情怀,而广大青年也在爱国主义的号召下,砥砺前行,努力将一个落后的旧中国逐步建成崭新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爱国主义并没有过时,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表现出更多的形式。习近平多次在公开场合勉励青年要秉承先烈、不忘初心,胸怀祖国和人民,始终将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落实在实际行动中。那么,新时代该如何加强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习近平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增强青年使命感和荣辱感,努力将青年的未来和国家的命运联在一起,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的决心。习近平认为:“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2]
不负青春、不负韶华,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包含了整个时代对青年的期待。青年要有责任担当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的基本观点。众所周知,青年是社会最具活力的因子。古往今来,中国的青年都具有担当精神,他们在我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表现出自己的担当意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先辈青年更因为有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才使得中华民族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才使得沉睡的民众觉醒,继而开展轰轰烈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时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给当代青年施展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大的空间。与此同时,青年也面临着更多的诱惑和不确定性,从而容易放松自己的责任担当意识。实事求是地说,青年人所处时代不同,其历史责任与使命也有所不同。从小的范围来看,青年人的责任担当意识就是对个人、家庭和社会负责;从大的方面来讲,青年人的责任担当意识就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负责。然而,新时代的青年生活在和平年代,很少像过去的青年那样,在乱世或艰苦环境中得到锻炼。但这并不意味新时代青年人就不需要责任担当意识,同样他们要对这个时代和我们的祖国和民族负责。正如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所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英姿。”[2]
在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更加重大。这是因为国家未来发展水平和人民幸福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人所具有的何种责任担当意识。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新时代的青年需要牢记使命、立足当下,勇敢举起复兴大旗,将个人的发展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接力奋斗中勇立潮头。只有如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才能彰显青春色彩、展现青春力量。既然时代给予新时代青年新的希冀,当代青年就应挺起胸来,做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传承者,让自身在社会中实现更大的价值,点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理想是青年人生路上的指明灯,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更容易使青年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因此,习近平多次对青年立经世大志提出具体要求和指导。习近平认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2]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曾形象地说,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这也充分说明了青年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但是,伴随着经济利益的多样化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的不断演变,西方世界一些扭曲的世界观、价值观不断影响青年人的思维,使得他们的理想信念也面临各种挑战,使得不少青年丧失原则,产生困惑,进而使理想信念开始动摇。习近平希望广大青年自觉积极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袭,用实际行动抵制各种潜移默化的腐蚀,用青春年华主动承担历史责任,将自己的青春力量奉献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奋进者,在昂扬的奋斗中谱写无愧于伟大时代的青春之歌。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广大青年更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头脑、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把共产主义作为矢志追求的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进一步增进对党的信赖、信念、信心,自觉把青年人的追求融入到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习近平多次肯定,新时代的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因此,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具备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不折不挠的向上、向善精神。“志当存高远”,一个人的理想志愿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一个人的信念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因此,广大青年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国家和民族的正确认知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只有这样,新时代青年才不负党和人民的期待,不负我们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颜色,也是青年人最应具备的素质之一。正如毛泽东所言,“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我们共产党是继承这个传统的,现在传下来了,以后更要继续传下去。”[17]就个人来说,青年时代的奋斗是为了更好的明天,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才华,在沧海横流中显现自己的本色。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青年的奋斗精神是社会进步发展的不竭推动力。
如果没有一代代青年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鸦片战争以来,我们的国家民族历经苦难,但是没有任何一次苦难能够打垮我们,反而激发了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在这百多年中华民族努力挣脱苦难的历史航程中,中国青年一直勇立潮头,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劈波斩浪,奋勇前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其实就是一部青年奋斗史。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国家一穷二白,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国家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无数青年人的顽强拼搏和充满激情的青春力量。
新时代,青年的成长成才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而社会主义建设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基于此,习近平召唤时代青年,“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18]实现个人理想、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都需要广大青年锲而不舍地艰苦奋斗。因此,习近平多次勉励广大青年立足本职、脚踏实地、艰苦朴素,勇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接受锻炼。在走向新时代的今天,新时代青年人应该勇于历练自己,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传承和发扬,并作为青年们的精神支柱,担负起祖国赋予的重任。“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2]
习近平关于青年的认识和论述,赋予了其青年观更多的时代性、社会性和人民性等特性。习近平青年观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前提下,对时代青年提出了新的希望,并指出了有利于青年成长的时代特点和成才的规律。这就为当前我国青年的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力军,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认为青年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青年的命运与人类社会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也只有青年才能肩负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责任。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蓬勃兴起,马克思、恩格斯深刻认识到青年与工人运动之间的必然联系,充分肯定了青年在推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新时代,面对世界未有之变局,习近平在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根本遵循的前提下,科学探索与把握中国新时代的特点与规律,着眼于青年的新要求、新问题。他同样充分肯定青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石,“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19]习近平多次鼓励青年扎实学好本领后,要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去,将个人前途与国家未来相结合。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教育应该面向一切青年,以使得他们有机会学习知识、提升自己,从而全面发展。而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前提下,也十分重视教育对青年健康成长的作用。他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从某种意义上说,习近平青年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青年学说与中国社会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伟大飞跃,也将马克思主义学说推到了新的历史高度,更为发展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客观地说,习近平青年观解决了许多马克思主义未能解决的众多世界性难题,深刻阐释了青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的历史使命、根本遵循,科学回答了如何全面发展这一时代命题。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它不是封闭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总目标,关于青年的理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新时代青年的不断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历史和现实、横向和纵向、时间和空间等多个维度,通过组织座谈、回信、专题讲话等多种形式发表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论断。这些论述源于实践层面的思考和凝练,更得益于他多年积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体现了实践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时代青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随时准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新时代的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青年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习近平青年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联,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新时代的青年成长在物欲横流、各种思潮交融的环境中,习近平青年观为党团结和引领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到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实践中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毋庸置疑,在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紧密的今天,西方国家不断利用经济、文化和人员往来对我们进行不间断思想渗透。新时代的青年,如果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就会迷失方向,就不可能承担起历史责任、肩负起历史使命。因此,习近平新时代的青年观为青年的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即青年的成长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学会明辨是非,自觉把党的治国理政方略当做自己人生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曾多次表示,青年的成长成才的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因此青年就像幼苗需要精心培育,该培土时就要培土,该浇水时就要浇水,该施肥时就要施肥,该打药时就要打药,该整枝时就要整枝,而所有这些措施都离不开正确的习近平青年观的指引。更具体地说,习近平青年观是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述深刻道理,用直接的方式解决青年在成长和成才中面临的各种困惑,用具体的方法指明青年健康成长与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因此,习近平青年观既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科学的行动导向,也为他们脚踏实地、走上大有作为的道路提供了舞台;更有利于促进青年全面发展,使青年正确认识自身价值,以积极主动姿态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青年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也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习近平青年观科学系统地揭示了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基本规律,为党在新形势下有效加强对青年的领导,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
对于青年的领导一直是个永恒不变的话题。抗战时期,伪政权对沦陷区青年“监视极严”以限制他们赶赴大后方。鉴于青年学生是社会中坚,1938年4月,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通过《抗战建国纲领》,要求救济青年学生。面对复杂的抗战形势,中国共产党牢牢抓住对青年的领导权,特别注重广泛发动青年农民、青年工人和青年学生在内的群众斗争,组织动员了无数胸怀革命理想的有志青年,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中抛头颅洒热血。
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青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迷茫,习近平多次强调要牢牢掌握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权,重视对青年的方向引领,深刻把握青年工作的基本规律,“要切实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的政治性。政治性是群团组织的灵魂,是第一位的。群团组织要始终把自己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1]习近平还一再要求各地、各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青年提供全方位服务。青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习近平看来,能否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权,是共产党人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对青年的绝对领导,必须始终关注青年的思想政治方向,帮助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历史事实反复证明,党的伟大事业离不开青年,青年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党的领导。习近平青年观的形成,有利于新时代加强党对青年的领导工作,也为我们党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更加确保了我们党始终充满朝气,社会主义事业始终能够代代相传。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不同时期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更是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依靠和推动力量。青年有朝气、有理想,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诚如毛泽东所言,“带着新鲜血液与朝气加入革命队伍的青年们,无论他们是共产党员或非党员,都是可宝贵的,没有他们,革命队伍就不能发展,革命就不能胜利。”[15]256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砥砺前行,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以及国际社会各种不利、不确定因素的制约,新时代青年更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在党的领导下以昂扬的姿态担负起自己的时代责任,“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