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黄碧 郑皎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即时通信行业稳步发展,用户规模和普及率实现进一步增长,并逐步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其中,社交软件渐渐成为大众信息交流的主要媒介。文章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对比QQ和微信的使用情况,提出有创新性的建议。
[关键词]微信;QQ;新型社交媒体;功能;差异;大学生
[DOI]10.13939/j.cnki.zgsc.2019.25.112
腾讯QQ和微信是最具代表性的被大众熟知和青睐的两款软件。据2019年2月28日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截至2018年12月,在我国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5.4%。
1研究对象简介
QQ是1998年由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即时通信软件。目前QQ已经覆盖了多种主流平台,是最早流行于社会的社交软件,功能开发较为齐全,提供的第三方服务种类多,覆盖范围广。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具有多功能的通讯工具。虽然微信发布时间比较晚,但据猎豹大数据——2018Q3中国通信社交类App排行榜,微信以周活渗透率78.9549%,周人均打开次数374.9位居第一。而且据调查在大学生这样的特殊用户群体心里认为全民微信将是未来的趋势。
2微信与QQ使用功能受差异的影响
2.1群聊功能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其中有54.63%的大学生认为QQ群聊功能更强大,更有竞争力,能够满足他们的日常需求。有9.84%的学生认为QQ和微信的这一功能并没有太多区别,35.53%的同学认为微信群聊功能更好。对此笔者进行了以下分析。
2.1.1QQ群的匿名禁言功能
信息反馈及时、成本低、简单易行,而且对于一些不便在公共场合讨论较为敏感的话题在这一功能下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种匿名方式的安全性不容忽视,真实性受人质疑。群友言论自由,但不是绝对自由,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对于一些恶意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利益及其他群友合法自由和权利的言论应当及时制止。而QQ群的管理员便可以开启禁止匿名、禁言模式对这一现象做好调控。
2.1.2QQ群可以发群公告群文件
学校里的公告和最新消息需要以发群公告或者群文件的方式通知到每位同学,还有平时老师上课时用到的课件也会通过这种方式留给大家做复习参考。
2.1.3QQ群与微信群人数限制差异
QQ群人数上限是2000人,而微信仅有500人。现在许多高校都会有各自的通知群、社团联系群以及交易群等,人数明显远超2000人,所以这些群的建立必须依附于QQ这一强大的功能。
2.1.4新成员进入群聊的差异
关于新成员进入群聊,微信群聊中任何一个人邀请新成员都可以直接加入。而QQ群可以由群主或管理员验证之后加入,在管理的安全问题上QQ明显情况要更好。
2.2社交功能
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想法逐渐成熟,保护隐私维护自己的独立空间的意识更加强烈。微信朋友圈的私密性较强,评论及点赞只有共同的好友可见,但QQ空间相对而言较为公开透明。这也是一部分大学生更愿意在微信朋友圈发动态的原因。
2.3文件及动图功能
微信文件大小有限制,保存較复杂,文件时效较短。QQ文件无大小小限制,易保存,时效较长。微信无法保存动图,朋友圈无法发动图;QQ对动图无限制。
2.4支付功能
目前来看微信支付更为普遍使用,手机用户只需用微信扫描商家的二维码即可实现支付。按照微信发布2019春节数据报告:大年夜到初五期间,8.23亿人次收到微信红包,同比增长7.12%,而“90后”成为了红包的主力军。作为年轻一代大学生的我们成为了移动互联网世界的主宰,基于QQ更易被盗号而微信红包风险系数低,在线下多数商家只保留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支付物料牌,所以我们平时更偏向于微信支付。除此之外,在使用用途上QQ钱包价值更低,虽然QQ钱包登录页面显示的服务类型要比微信所显示的还要多,但却不受大家欢迎。这是因为QQ钱包服务界面所呈现的类型比较混乱,而微信钱包服务页面上呈现的都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服务类型,简单明确,可以为消费者省去不少时间。
2.5休闲功能
收集数据显示有66.5%的同学偏好于微信的公众号和小程序,仅有23.65%的人更喜欢QQ看点等。
2.5.1微信小程序的优势
微信小程序的使用不像下载App那样既占手机内存还需要验证注册绑定手机号等,操作简单。而且随着小程序应用的普及,不同领域的开发商将愿意以低成本加入进来,小程序的功能将日趋完善。
2.5.2微信公众号的优点
微信公众号传递信息是多元化的,可以推送文字、语音、图片、视频、图文消息等内容,从不同方面刺激用户需求。用户还可以自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观看,对于不感兴趣的推送可以直接取消关注,这样使得用户有很大的自主权。现在很多教育博主都创立了自己的公众号,学生们有了更多的平台去自主学习,拓宽视野。
2.5.3QQ看点的劣势
QQ看点虽然涉及范围比较广,但是缺乏了针对性。一些推送消息内容低俗,缺乏管理,质量还需提高。而且QQ看点的普及率不高。
2.6装扮功能
在装扮方面,QQ的实力要更强大一些,有气泡、背景、主题、挂件、厘米秀等,而微信仅仅有背景墙。这也是QQ能够成功吸引一些大学生的原因之一。
3微信与QQ使用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调查中发现微信和QQ的使用情况一定程度上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QQ好友主要集中在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同学。而微信好友集中在大学同学、家人、辅导员以及微商。
QQ推出的时间比较早,也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同学联系的一种方式。所以好友中的小学初中高中同学占比比较大。而且QQ推出了很多款小游戏来吸引用户,尤其是学生群体,如当时风靡全国的QQ农场、抢车位、QQ炫舞、QQ飞车等深受年轻一代的喜爱。对于大学生而言,不得不使用QQ的原因在于文件传输更为频繁,且一些特殊的组织或者群体由于人数多只能通过QQ建群。
微信诞生于2011年,当时的移动互联网刚崭露头角。可以说正是因为在转型期的互联网环境的大时代背景下,微信才得到了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也成为了微信能迅速占领市场的催化剂。微信尤其受到长辈们的喜爱,家长、老师们更喜欢使用微信聊天,甚至他们都没有设置QQ号,这也是大学生使用微信的重要原因。电商经营者也开始依附于微信展开各种交易、推销等,强势出现在我们的朋友圈。现在有不少大学生也从事微商赚钱,有需求必然会有市场供应,微信逐渐成为了一种宣传媒介,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QQ是PC端的代表,而微信是移动互联网的代表。随着中国通信网络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用户对移动终端的使用需求已经超过了对PC端的需求。人们更多的偏好于使用微信,虽然现在在手机上可以下载QQ,但那只不过是QQ将PC端QQ移植到移动端的结果,其核心还是以PC端发展为主。
4单层次模型结构分析各项功能对大学生的相对重要程度
从问卷收集数据来看,大学生相对环境因素而言更重视功能差异,由此针对功能差异开展单层次模型结构分析以确定各种功能的相对重要性。
在单层次结构模型中,假定与目标元素有支配关系的因素有A1、A2、A3、A4、A5、A6、A7,其中的Ai表示七大功能,而目标元素所指在大学生用户视角下这些功能的相对重要性。假定以目标元素S作为准则,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在原则S下元素Ai对Aj的优劣比较,构造一判断矩阵、对判断矩阵列归一化、计算判断矩阵特征向量,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等来得出七大功能对于大学生而言的相对重要性程度。其中aij表示:对于S来说,Ai对Aj相对重要性的数值体现,通常aij可取1、2、…、9以及它们的倒数作为标度。
结论:七大功能的相对重要程度比较排序:支付功能>文件功能>休闲功能>群聊功能>社交功能>动图功能>装扮功能。
5创新性的建议和意见
根据数据显示,大学生对全民微信趋势的态度还是很乐观的,这与微信强大的功能是密不可分的。为了使得微信更好的服务于大家,我们从大学生的用户角度提出了以下建议。
5.1不断创新改善功能
5.1.1增强文件功能
从模型机构分析得出文件功能对于大学生而言还是十分重要的。微信开发商应该完善这一功能,开发出“TIM”版微信,将办公文档与为微信建立联系,更方便办公等。
5.1.2增加群聊功能
大学生的社团活动越来越丰富,为了更好的实现社团管理,微信应该扩大人数上限并且设置专门的权限给特定的人。
5.2落实微信支付实名制
微信支付是大学生最日常使用的。虽然微信安全系数相对QQ较高,但还是会存在微信金融诈骗、微信交易难以维权等情形。因此,我们提议腾讯公司严格落实微信支付实名制,督促用户完成身份信息的补充。同时要健全安全管理机制,为用户提供安全的使用环境。
5.3实现微信与QQ信息传递
我们发现很多时候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微信好的推送无法分享给QQ好友,而QQ里的网页也无法分享给微信好友。腾讯公司应该建立这样的纽带实现信息传递,例如:将QQ网页和聊天界面植入到微信小程序,使得大家更便捷地从微信获取QQ信息而无须重新打开QQ软件。这样也方便大学生的交流与学习。
6结论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社交软件的不断更新,如何更好地发展微信,提供何种功能服务,方便大学生的交流与学习也成为了直接影响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决定因素。本研究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是仅针对大学生开展调查,对功能需求呈现相似性,涉及调查对象较为单一,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元超.微信与QQ功能区别和用户差异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8,2(30):90-91.
[2]冉华,戴骋.社交媒体研究的知识结构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12).
[3]崔家通.大学生微信用户的自我呈现过程研究——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生为例[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學院,2016.
[4]杨嫚,曹聪颖,程媛媛.社交媒体头像呈现与使用动机研究——以大学生微信应用为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9,21(2):182-188.
[5]李兴华,马超.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及引导策略研究——以微博、微信、QQ等网络即时社交平台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38):57-58.
[6]吴育华,杜纲.管理科学基础[M].3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7]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839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