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倩
摘 要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在我国的栽培历史非常的久远,从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认定,早在新石器时代,野生稻就已经出现了,伴着时代不断的变迁,水稻成为了我国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中国稻谷的种植面积达到4.53万亩,解决了14亿人温饱问题,但是由于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种不稳定因素和气候的变化,使水稻的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国家对此种现象的发生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通过水稻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进而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 水稻;病虫害;粮食作物;专业化综合防治;解决途径
1 引言
水稻是稻谷类粮食作物的典型代表,除去米糠层也就是老百姓口中所说的大米,全球有一大半的人口以大米做为主要的粮食,另外,还可以利用大米进行酿酒,其稻杆,稻壳不仅可以作为畜牧业的饲料,还可以进行硬化处理,制作成工业建设的燃料。在水稻种植的整个周期内,由于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的不合理,没有按照正规的程序进行防治,使得水稻的病虫害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治愈,大大的影响了水稻全年的总产量,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必须经过专人的指点,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防治,分析病虫害发生的成因,了解病虫的生活习性,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2 水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剧毒农药应用管控不到位
水稻在整个种植的周期内,经常会遇到病虫害的困扰,许多种植水稻的农民没有病虫害专业防制的知识,应用剧毒的农药对水稻的虫害进行查杀,剧毒的农药价格相对便宜,而且应用的范围较其它专业药物更为广泛,并且药物的效能作用久远,使得一些不良企业大肆的向农民推销这种药物,另外,很多地区并没有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民也不具体种植水稻的专业知识,使得剧毒农药对周围的粮食作物和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大量的破坏。
2.2 药品剂量造假情况比较严重
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经常会用一些杀菌性的药物,以及螟蛉虫防治的药物,但是一些药品制作企业为了谋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不顾及用户的整体权益,以次充好,在药物的剂量上做手脚,使得药物的实际剂量与说明严重不符,新代产品的药物不能得到农民足够的重视。与此同时,水稻的螟虫的防治对于水稻整个周期的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针对其专业的药物与查杀的虫害的品种不符,使虫害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根治。
2.3 药物应用没有具体的标准
水稻在我国种植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对于病虫害的主要防治方法是采用化学药物进行防治,通过几种化学药物对于水稻进行综合性防治,有些地区居然连复配制剂和化学药物放在一起搅拌使用,这种方法对于水稻的整个生长阶段是非常不利的,化学药物有很多成份在一起会产生相应的反应,会直接破坏水稻的组织,进而也不能对水稻的病虫害产生更好的控制作用。
3 水稻病虫害专业的解决途径
3.1 加强对剧毒农药使用的监管体制
在剧毒农药的源头进行重点把控,对农药的生产厂家进行严格的监管,加强对农民剧毒药物危害性知识普及力度,使农民在思想意识上发生重要的改变,选择正确的药物对虫害进行防治,利用国家惠民的一系列举措,应用现代绿色生态理念进行水稻的种植,应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使用信息技术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并且把一些不按正规操作进行种植的农户组织或个人进行公布,使整个水稻种植的区域管理更加的合理化。
3.2 解决药品剂量的方法
在水稻种植生长的过程中,针对螟虫的防治药物剂量不足的现象,可以把专业技术防治的作为前提,推广绿色农业的控制办法,使针对螟虫防治变成生态化种植的方式进行转变,可以采用一些物理防治的办法,例如:用灯光引诱螟虫,与其它豆类植物进行混种等相关绿色的防治手段。可以在水稻的制种过程下功夫,选择一些对螟虫有实际抗衡效果的品种对其进行针对性的防治,同时,还可以利用水稻的生长周期控制三化螟的危害,使水稻的生长周期与螟虫生长周期相间隔,再利用化学药物及天敌引入的办法,对螟虫进行针对性的防治。
3.3 建立病虫专业防治的治理机制
对于农药在市场应用要有相关的检测制度及一系列监管的措施,通过投入市场需登记的相关制保障对其药物成份进行具体的分析,要联合相关部门对水稻病虫害防治做好提前通告,比如:气象部门,地方政府,农业部门,联合对水稻生长周期出现的问题进行控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把病虫害的生存环境和习性,通过当地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解决,配备专业的病虫害防治监管人员,加强整体的防治效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综合防治存在的问題和对策,认识到水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剧毒农药应用管控不到位,药品剂量造假情况比较严重,药物应用没有具体的标准,并且给出水稻病虫害专业的解决途径,使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综合防治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农业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朝英.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综合防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农家参谋,2018(23):60.
[2]李美娥,何蓉,李本凤.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综合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20):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