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宇?王依朦
摘要:我国的御窑金砖是中国古代砖窑烧制的精品,在明清时期备受帝皇的青睐,达到了历史发展中的顶峰,却在封建制度倒塌以后逐渐衰落。本文从苏州御窑金砖的文化、历史以及艺术传承展开,介绍其历史背景和精神文化,阐述其中的文化价值和传统艺术价值。
关键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背景;匠心艺术;现代传承和发展
一、引言
苏州御窑金砖,被誉为“天下第一砖”,其制作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是苏州传统工匠艺术的典型代表。御窑遗址位于现在的苏州市相城区陆慕元和街道,也曾是苏州地区砖窑最多的地方。御窑金砖用材品质优良、质地坚硬、纹理细腻、品色乌润、面滑如镜, 如用手轻叩有金石编钟之声。明永乐皇帝亲赐“御窑”之称,故享有“御窑金砖”的美誉,成为皇室和贵族官府定点烧造阆苑琼楼的指定用材,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故宫、天坛和摄政王府。
二、御窑金砖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承
(一)御窑遗址的由来和历史背景
苏州陆慕地区,古时因唐代宰相陆贽的墓地在此镇,而名为“陆墓”。唐后“元”和“塘”两岸民居增多,逐渐形成街市。明时属于吴县长洲隶属镇,新中国成立初改名为“陆慕”。陆慕制砖历史悠久,自古居住于此地的人们多以烧砖为生,密密麻麻遍布窑场,有“御窑村”之说。根据明正德年间王鏊著《姑苏志》中记载:“窑作,出齐门陆墓,坚细异他处。工部兴作,多于此烧造。”又根据明崇祯年间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中篇陶埏)中记载:“细料方砖以甃正殿者,则由苏州造解。”
(二)御窑金砖的制作和文化由来
金砖,实为大方砖、泥砖,以一尺七、二尺、二尺二见常。古籍《金砖漫地》中解释道:“专为皇宫烧造的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做金石之声,又因转运北京‘京仓,称之为‘京砖,后演变为‘金砖”。“金”,作为古法五行中代表坚硬、长久之意,用之铺设皇宫,有永葆万年根基的含义。
苏州御窑金砖之所以能够获得“金砖”美誉。第一,源于它独特的制作材料。金砖窑洞所要烧造的泥土出自阳澄湖底5米以下的湿泥,“黏而不散,散而不沙”,是制作泥砖的上上乘材料。第二,源于它繁杂的制作工序。需要经过二十余道工序,历经大约18个月,而且只要其中一项不达标便会前功尽弃。第三,金砖制作材料成品昂贵,高难度的烧制过程需要消耗大量人工,所以在晚清的時候青砖高达约九钱六分白银,有“一两黄金一块砖”之称。
(三)御窑金砖的现代传承和发展
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在陆慕能够烧制金砖的窑户虽然多,但是拿到的工钱经过官府层层压榨,只能勉强度日,使得许多窑户为了生存而放弃烧窑,继续烧制金砖的窑户变得越来越少。到了清代末年,窑火最终熄灭。直到1984年,在时任御窑村党支部书记曹福男和当时苏州陆慕御窑砖瓦厂厂长金梅泉地四处呼吁下,金砖窑洞的窑火才重新燃起。现在,御窑金砖制作工艺目前已经被列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单中,位于苏州相城区陆慕的御窑遗址也已经被江苏政府列为第六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御窑金砖文化得到传承。
三、御窑金砖的艺术价值
(一)御窑金砖的制作艺术
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拥有600多年的传承历史,工匠们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经验,形成了一套非常烦琐严格的制作程序,大致分为几十道工序。在层层把关中,体现出工人的心思缜密和技艺娴熟,而各种不同的材料运用和独特的技艺,代表着中国古代实用艺术达到的新高度。
(二)御窑金砖的外观艺术
苏州御窑金砖根据时代的发展具有不同变化,明代为银白色,清代为青灰色,现代接近为深黑色。表面经过打磨没有纹理,光滑如镜面而不滑,在底部刻有“苏州府督造”和年号,部分侧边刻有窑户姓名和地方督官。区别于普通方青砖,砖块没有任何空隙,整体坚硬无比而纹理清晰,安置数十年而不会有损坏痕迹,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三)御窑金砖的匠心艺术
制作御窑金砖的过程中,窑工们会翻阅并研究金砖制作古籍,使用一年半的时间将一块块生土加工提炼成一件件工艺品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样的匠心,也是御窑金砖精神的艺术价值所在。“制砖如同做人,可谓一朴含藏万丽。”
四、总论
“非陆墓砖不能胜制。”苏州御窑金砖文化在“制作”和“传承”两个方面最能表现出其独特的文化发展。将看似朴素的烧窑制砖变成了一件具有艺术韵味的工作,传承和发展宝贵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表达出它崇高的文化和丰富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硕亦.非遗背景下窑砖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以苏州市相城区陆慕御窑金砖为例[J]. 轻工科技,2019,35(10):120-121.
[2]冀洪雪.苏州御窑金砖及其制作技艺[J].江苏地方志,2012(04):8-11.
[3]吴昊.浅论御窑金砖之传承与发展[J].苏州文博论丛,2014(01):61-64.
[4]周震麟,金瑾.御窑金砖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历史[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刘成宇,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王依朦,苏州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