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性,会导致孩子更多的性好奇吗?在信息时代,面对不良信息,我们该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面对家长的疑虑与困惑,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第四讲邀请了心理咨询师宫学萍老师,她以《从尿布,到约会——如何培养性健康的孩子》为题,给出了自己的精彩答案,让在场家长收获满满。那么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她是如何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呢?
做了好几年有关儿童家庭性教育的讲座和课程,宫学萍也被很多人反复问过:“宫老师,你在自己的家里面,是怎样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呢?”
说来有趣,在平日的生活中,她还从来没有给孩子看过平时课堂上用的那些PPT,也从来不备课,不会特意安排一个时间,像老师那样一本正经地给孩子进行标准意义的“性教育”。
作为一个妈妈,宫学萍带着她的孩子们去不断发现认识这个大千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任何时候遇上了与性有关的事情,她从不回避。这种感觉很自然,发生在每一天、每一刻的琐碎生活之中。
宫学萍的两个孩子,都是在四五岁的年纪注意到卫生巾这个女性用品的。“因为都是女生,所以有时候我们会一起共用卫生间,某一天她们撞到我在使用卫生巾,也刚好对此产生了好奇,就会问我:‘妈妈,这是什么?于是我也就很自然地回答她们说:‘这个叫卫生巾,是大女生会用到的东西。还顺带着把有关月经的事情讲出来了。这几年,市场上出现了夜用安全裤,看起来很像超大号的尿不湿。妹妹第一次注意到我在睡觉前换上这个东西的时候,表情瞬间变得特别凌乱,一脸茫然地问我:‘妈妈,你为什么还穿尿不湿?”
面对这个问题,宫学萍接过话题,给她大概讲了讲什么是经期,没想到却把小姑娘惹生气了——因为宫学萍说到女生肚子里的那些卵子,每个月会成熟一个,如果没有受精变成小宝宝,就会成为月经的一部分流出身体。而当时妹妹正好特别期待当大姐姐,所以就很生气宫学萍没有怀孕,害的宫学萍只好又把“怀孕的不确定性”讲了一遍。
宫学萍认为,这种自然而然的感觉对于孩子来说特别重要,会让他们不必担心自己的好奇存在有问题,也不会担心因为这些问题被爸爸妈妈讨厌或排斥。
在宫学萍家里,有时候就算孩子自己不提问,她也会主动讲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话题。比如,因为她自己很喜欢小宝宝,平时走在马路上看到一些准妈妈,也常常会很兴奋地指给孩子看:“哇,那个阿姨要快当妈妈了!”还有些时候,当宫学萍跟朋友聊天的时候,也会提到谁谁谁快要当妈妈了。像这样的话题,她都不会特别避开孩子。“总之,不管是性、两性、生育、亲密,所有的这些话题,遇到了,孩子们想听,我就跟她们讲。”宫学萍如此表示。
现在有很多适合亲子阅读的绘本中,常常涉及到身体和生育这些内容,宫学萍家里也有一套科普类的翻翻书,里面有一本叫作《宝宝从哪里来》,介绍的就是有关性和生育的话题。
宫学萍从来没有特别指定孩子一定要在什么时候看,只是把整套书买来之后放在书柜里,到了晚上读书的时候,随便孩子们自己去挑。有一天孩子们正好拿到了这一本,她就顺势讲给孩子听。书上写了什么,她就讲什么,并不担心像“避孕”这样的话题,对于幼儿来说是不是有些太早或者“少儿不宜”。
其实,在小孩子没有关注到某件事情的时候,大人们讲与不讲,他们都不会听进心里去;相反,要是他们明明已经关注,你却故意瞒着不讲,他们就一定会去其他的地方找答案。
孩子年龄大一些之后会提一些“尖锐”的问题,在宫学萍印象中比较深刻的有这么一件事。“姐姐大概在10岁的时候,有一天在卫生间里一边吹头发一边问我:‘妈妈,我们现在是不是在理论上可以生孩子了?当时我一下子没搞清楚,她的这问题到底是什么意思?就请她再讲明白一点。然后孩子就补充说:‘是不是我们有了月经以后,身体就真的可以怀孕了?哪怕年龄只有10岁?那几天她刚好从一本书里看到类似的说法,但是对此感到不是很确认,也问过身边的几个小姑娘,大家都不太清楚,所以就记得放学回家来问妈妈。”
面对这个问题,宫学萍赶紧回答说:“是的,亲爱的,而且不仅是理论上,现实中也是可以的。如果一个女孩在有月经之后发生了性行为,她就有可能会怀孕的。”
讲到这里,宫学萍还真是有一点小小的骄傲。因为孩子的这种状态让她很安心。而这种安心,在于她知道妈妈在孩子的心中,是一个让她可以去百分百信任、去及时求助的对象。
不论遇上任何与性有关的疑惑或迷茫,孩子們都会回家找妈妈寻找帮助,而不是藏在心里,或者偷偷摸摸地去其他途径找解答(而那里的答案常常未必正确)。哪怕说她将来问的问题,可能家长也不知道,但是这没关系,家长还是可以陪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