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叹号跳出了最后的灰烬”
——包临轩诗集《蓝钟花》读感

2019-09-28 05:27:05张清华
文艺评论 2019年2期
关键词:诗意命运经验

○张清华

“一辆紫色的老式轿车当街自燃”,这样的事件通常会成为一则新闻,而作为新闻的价值它是有限的,不过是表明,老旧的车辆如保养不善,会发生离奇的状况,处置不当还会危及驾驶人的安全之类。然而如果它成为一首诗,会是什么样子呢?也许会有很多令人难以想象之处。比如,如何在燃烧的车子与所谓的“意义”之间找到联系,如何将一个看似并无明显意义的事件,转换为一种有意义的延伸与诠释?

从这首《蓄谋已久的燃烧》中,我领略到作者的手段。他在瞬间将这台燃烧的机器“人格化”了,将车子的衰败与人生的衰败与困顿,迅速地建立了联系。由此这台车便不再是一块陈旧的铁,而是成为了一个生命,一个有着喜怒哀乐的、在日常生活的磨损中不堪重负的角色。它忽然间烈焰升腾,是源于“四周缠绕的线路,厌倦了陈旧不堪的自己”,是“被反复敲打和修理”之后,对于“不值得过的日子”的了断冲动,“突然发怒”的它要通过这自毁式的燃烧,“让一寸寸老去的疲惫和愤怒,戛然而止”。

我无法不吃惊这种转换,一个如此偶然的事件被赋予了非同寻常的意义。这是对于生活的理解,以及对生命与生存之困的深切体悟的结果。我确信古往今来,这是一首无有先例的诗,也是一个标准的“现代性遭际”,他的处置让我不能不喝彩——

火熄了,隐身于内部的钢铁骨架

终于摆脱了积压的重负

直立起来,像一组

惊叹号跳出最后的灰烬

伤痕累累,却挺起了昔日的锐利

和峭拔,站在了

天空下

这个结尾让诗意最终升华并且确立。也可以说,它构成了又一个类似“凤凰涅槃”的案例。古典和浪漫的诗意不见了,但现代的残酷与尖锐在自我的焚烧之后被确立起来。肉(铁)身废了,但人格获得了某种完成。从郭沫若笔下浴火的凤凰,到欧阳江河笔下作为现代性装置与“后文明寓言”的凤凰,这个涅槃与幻形的原型意象,一直在新诗中占据着重要的分量。而这首因汽车自燃而诱发的诗,则十分具有当下性地延伸了他们的诗意,且更具有戏剧性与“偶然意味”。并且,共同的一点是,悲剧背后的尊严与价值感,就像燃烧后嶙峋而立的钢铁骨架一样,被重新确证下来。死与生,毁灭与重生,获得了诗意的内在统一。

显然,这首堪称杰作的诗在整体上提升或奠定了作者的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确证了这些诗的价值。

诗歌写作的路数形形色色,有人直接以观念入诗,有的是将观念投射至外部世界,借助隐喻或者转喻来实现表达,有的是从现实中受到触动而获得灵感,从中寻找或者提炼出诗意。包临轩的情况似乎比较多样,但最多的属于后者,从日常性出发,从所感所遇中抵达诗意,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惯常的套路,但这样触发写作也是一种挑战,就是有可能会使写作变成流水账。因此我所感兴趣的,是作者在日常性中巡猎或发现诗意的意识与能力,比如他在“暴雨之夜”里看到了“破败的窗棂”与“人心的战栗”,“城市的骨架”像“耸立的危崖”(《暴雨之夜》),他从一幅穿过闹市的油画中看到了那个“征衣褴褛”“坚守着山头”的老兵,而他护送着老画家的画出城,则“像护送一名伤员,穿越消费阵地上的封锁线,到后方去”(《褴褛的坚守》)……这些句子并非只是一些别致的意象,它们其实所代表的是作者的观察角度,甚至世界观。其中我们除了要吃惊于他对表象的敏感,更要钦佩他对人心与世道的洞察,对于意义或本相的发现。所以相遇的是暴雨,但抵达的却是世界或者人心的幽暗与秘密,说的是油画,表达的却是对于艺术和创造本身的敬重。

上述例子有很多,在《清明》《惊蛰》等诗中,诗人从中读出的大约是某些时间的逻辑;在《鹰》《蓝钟花》《大水》《剑》这些诗里,他是从事物中寻找不易发现的事理。但无论是时间主题还是物的主题,生命意识都是最内在和核心的要义。这些诗中我看出了作者处置日常所遇之物的能力,可以说诗意无处不在,眼光所及,便是诗意生成之地,且总是有诗人自我的精神与人格力量的投射,这无疑也是令人折服的。只是有一点,包临轩不是那种过度“自我”的诗人,他会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微妙的平衡,因此与那些完全自我中心的写作,还是有着微妙不同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自我强大了会影响到诗意的深广,相反在他的作品中,可能问题有时候会在于主体力量的不够,会使得他常常停留于“咏物”的境地,这一点似乎是可以商榷的。无论是咏物还是感怀,在现代诗中都不能是单质的,主体与物之间必须建立起复杂的互动关系,还要在表达中坚持自省与悖谬性的交错,甚至诗人对于词语都是不能过分信任的。从这个意义上,似乎诗集中还有一些并未达到《蓄谋已久的燃烧》的那种佳境。

但在近作中,我似乎看到了一种更好的状态,诗人从迷恋静态的人与物,一变而为动感状态的追踪和审视者。《暴雨倾泻而下》《从碎裂的银白色中苏醒》《不会再重复的飞翔》《风吹散了思想》《我们对命运一无所知》……这些诗,都堪称是对生命处境或生存状态的某种截获,这样的时刻总是承载着主体最为鲜活和现场的经验,也传递着他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信息解码,故而是值得称道的。

因为这样的一种变化,我以为近作中的作者,正变得更像一位“抒情诗人”。这本身当然充满了“危险”,不止坚持当下性写作的诗人会警惕抒情诗,其实自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以来,抒情就已受到了普遍质疑。不过在我看来,一种基于“中年经验”的抒情诗,或许正如晚期杜甫的抒情那样有着天然的合法性和成熟气质。很简单,中年经验的“陈熟”、内在和悲剧气质,会使抒情变得不那么容易漂浮,会使得主体的经验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缝隙弥合得更好。

以《我们都对命运一无所知》为例,主人公所传递的大约是看电影的经历,但电影对他来说很快便被视而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作者自身想象与幻感的弥漫。“坐在温柔的暗影里,就像躲入黄昏,无风的山谷,与世隔绝”。而这时他忽然吃惊地发现——应了拉康的说法,人们所看见之物,根本上都是他自己的镜像。作者惊人地意识到,在他和人物之间并无屏障,他们互为镜像,互相支配和创造着,互为映射和显形着:“主人公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当然反之亦然,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我的命运也是人物的命运”,或者——我的经验和趣味,也决定着人物的命运。

他的悲喜,全部生发于

我那固有的灵魂

而此前,我竟一无所知

这首诗可能不是作者最精彩的篇什,但却很能够说明他近期的写法。在我看来,写出漂亮的句子甚至篇章或许并不是最难的,难的是能够将经验的深度与微妙,真正渗透到书写中去。在这方面,包临轩是一个好的榜样。

猜你喜欢
诗意命运经验
诗意地栖居
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 08:33:14
命运的更迭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0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党课参考(2021年20期)2021-11-04 09:39:46
冬日浪漫
经验
命运秀
海峡姐妹(2018年12期)2018-12-23 02:38:48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党课参考(2018年20期)2018-11-09 08:52:36
被耽搁的诗意
中国三峡(2016年6期)2017-01-15 13:59:16
命运
诗选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1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3: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