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雯博
(洛阳市中心医院全科医学科,河南洛阳 471000)
下肢骨折属于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骨折类型,老年人因为视力和平衡能力降低、骨质疏松等原因,和其他年龄段的人群相比,发生下肢骨折的风险更高[1]。在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逐渐加剧的过程中,老年下肢骨折的发生率也在逐渐增加。现阶段临床中在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手术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手术治疗虽然能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但是因为手术作为有创性操作之一,患者在术后需要严格卧床休息[2]。患者在卧床期间常常发生一系列相关并发症,如便秘、下肢静脉血栓等,对术后康复造成影响。所以术后为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就显得非常关键。该研究选取2017年5月—2019年1月为研究时段,主要分析了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实施强化护理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该文所选12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均为该院所收治,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该次研究经该院伦理协会研究批准同意。纳入标准:记忆力、精神和认知能力无异常;潜血、大便常规和血常规无异常;身体状况理想,耐受手术;均选择手术治疗。排除标准:伴恶性肿瘤;多发性骨折;血液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心理疾病以及脑血管疾病;外周动脉血管疾病;腹部手术史、病变型肠道狭窄;腹腔脏器器质性病变。经数字随机方法将120例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中,34例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其年龄为61~84 岁,平均年龄(71.3±4.7)岁;致伤原因为:23 例患者为高处坠落伤,16例患者为车祸伤,21例患者为行走摔伤;骨折部位:13例患者为胫腓骨骨折,18例患者为胫骨骨折,29例患者为股骨骨折。实验组中,32例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其年龄为60~82岁,平均年龄为(71.8±4.2)岁;致伤原因为:21例患者为高处坠落伤,19例患者为车祸伤,20例患者为行走摔伤;骨折部位:15例患者为胫腓骨骨折,17例患者为胫骨骨折,28例患者为股骨骨折。两组的各项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选择常规护理,为患者提供口头宣教工作,术前认真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术中严密配合,术后为患者提供体位指导。实验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术后实施强化护理,护理内容为以下几方面。
(1)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①适当抬高患肢,严密观察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肿胀以及疼痛情况,穿弹力袜,严格遵医嘱给予抗凝剂治疗。②对患者进行指导,术后及早开展运动锻炼;首先应详细告知患者早期康复锻炼的预期效果、意义、目的,让患者能积极配合。对患者进行指导,让其掌握深呼吸的正确方法,增加横隔运动,减少胸腔压力,改善血液回流。适当抬高双下肢,被动按摩患肢,从远端向近端挤压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然后主动锻炼患肢,包括患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足趾和踝关节功能锻炼。③如果观察发现患者存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则应选择Caprini评分量表评估患者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极高危(5~7 分)、高危(3~4 分)、中危(2 分)、低危(0~1分)[3]。如果患者评估结果为中危或以上,则应加强巡查工作,告知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相关知识,让其能正确认识下肢静脉血栓,让其自护能力显著提高。高危患者则应预防性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2)便秘的预防护理:①对患者进行指导,让其掌握床上排便的正确方法,如果患者疼痛剧烈,则应严格遵医嘱给予止痛剂治疗,对患者进行鼓励,让其多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②术后第2天即可指导患者开展缩肛练习,收缩尾骨、耻骨临近的肌肉,并指导患者开展屏气练习,协助患者选择坐位,身体应保持前倾,腹部应保持放松状态,收缩腹肌。③选择足三里、中极、气海、三阴交、穴内关、阳陵泉等穴位,告知患者平静呼吸,利用揉、压、按、点等方式按摩腹部,每一穴位按摩2 min,按摩3次/d。穴位按摩后,应让患者腹部保持放松,协助其选择仰卧位,按摩腹部,首先对升结肠和横结肠进行按摩,然后在对降结肠和乙状结肠进行按摩,促进胃肠蠕动。
(1)术后10 d,通过下肢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进行判断,并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2)对每次排便时间进行记录,并对便秘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大便干结、排便次数减少(每周小于3次)、存在排不尽感或者排便费力则判断为便秘[4]。
该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用(±s)表示,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用百分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下肢深静脉流速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栓直径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下肢深静脉流速与静脉血栓直径观察(±s)
表1 下肢深静脉流速与静脉血栓直径观察(±s)
组别下肢深静脉流速(cm/s) 静脉血栓直径(cm)实验组(n=60)对照组(n=60)t值P值25.51±3.4520.12±2.499.8128<0.050.21±0.070.44±0.1014.5952<0.05
实验组的术后便秘发生率为8.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排便时间为(15.27±3.45)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3.18±4.1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下肢静脉血栓会累及肢体的整个深静脉主干,如果不进行及时和有效的治疗则可能发生肺栓塞,甚至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5]。实施术后强化护理,对患者进行指导,让其在术后及早开展功能锻炼,并加强风险评估工作,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基础护理干预,结果发现,实验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下肢深静脉流速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栓直径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便秘也是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之一,便秘不但会加重原发疾病,对其康复造成影响,而且还会让患者的精神负担加重[6]。采用药物治疗虽然能对便秘进行缓解,然而导泻、灌肠、肛塞等却会让患者发生电解质紊乱,也可能让患者出现药物依赖[7]。护理干预是对便秘进行预防的有效措施。该研究中,实验组通过床上排便、功能锻炼以及腹部按摩等强化护理,结果发现实验组的术后便秘发生率为8.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排便时间为(15.27±3.45)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 (23.18±4.16)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通过术后强化护理,能让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和便秘的风险降低,促进患者疾病及时康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