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永芳
(平度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平度 266731)
剖宫产是孕产妇分娩方式的一种选择,利用手术方法,将子宫下段切开,使胎儿顺利娩出,一般应用于自然分娩困难的情况,以保障分娩的安全。但是在接受剖宫产后,产妇的子宫及周围脏器组织会受到一定的损伤。与自然分娩相比,孕产妇在剖宫产术后的恢复较为缓慢,同时容易受到各类并发症的困扰[1]。接受剖宫产术后,产妇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上其卧床时间较长,肢体活动减少,导致下肢血流速度减缓。产妇在剖宫产术后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往往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影响到下肢正常活动,出血、肺栓塞的发生风险。为了减少剖宫产术后并发症对于产后恢复的妨碍,在术后的治疗护理工作中,应着重强调并发症的预防,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对于产后恢复的干扰和妨碍,更好地维护产妇的健康安全[2]。该研究探讨了2018年3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118例剖宫产产妇的术后护理方法,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效果,现报道如下。
该组研究对象为该院接受剖宫产术的118例产妇,行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观察组患者年龄范围为22~37岁,平均年龄(27.15±4.25)岁。对照组患者年龄范围为23~38岁,平均年龄(27.41±4.06)岁。两组产妇的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对照组产妇的剖宫产术后,实施常规护理。在产妇卧床休息时,将下肢抬高。术后24 h,产妇可以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床边运动,并尝试下床活动。对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则采用抗凝(口服利伐沙班)、溶栓(静脉滴注尿激酶)等治疗方法。
在观察组的剖宫产术后,实施预防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风险评估:选择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进行分析,调查了解产妇的临床资料。在既往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妇中,年龄>30岁、合并妊娠期并发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存在血栓史的产妇占有较高的比例,从中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根据当前剖宫产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并发症发生风险评估。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较高的产妇,应重点进行监护。
(2)术前护理:在产前的健康教育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向产妇介绍剖宫产手术的具体方案,说明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知识,介绍并发症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产妇能够认识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害性,并予以重视,提高其警惕性。护理人员应该鼓励产妇适当进行下肢运动,建议产妇多食用大豆及豆制品、禽蛋、新鲜蔬果,增加优质蛋白、卵磷脂以及维生素的摄入,既可以充足补充营养,还能够降低产妇产前的血液粘稠度,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护理人员需要对此进行详细说明,让产妇能够自觉配合护理工作,在产前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术后护理:在术后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关心产妇的实施感受,了解其腹部切口疼痛和子宫手术收缩疼痛症状,评估其疼痛症状的严重程度。护理人员指导产妇进行呼吸调节,用于缓解疼痛症状。在此基础上,讲解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以及产后并发症预防的相关知识,说明术后恢复期间的注意事项,引导产妇认真遵医。同时还能够起到转移注意力的作用,可减少其焦虑、紧张情况,进而减轻疼痛感。护理人员需要向产妇说明早期床上活动的意义,引起产妇的重视,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床上活动指导。根据其恢复情况,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产后6~8 h,在护理人员或患者家属的协助下,将卧位调整为半坐卧位和坐位,并需要让产妇适应一段时间,然后进行活动。在下床行走时,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应在一旁陪护,防止其摔倒。产后24 h,产妇可自主进行抬腿、四肢屈伸运动。清晨起床时,先后进行脚趾、脚以及腿部的运动,并进行按摩。在剖宫产术后,护理人员需要为产妇制定科学、健康的食谱,合理进行营养搭配,食用富含优质蛋白、纤维素以及维生素的食物,限制胆固醇、脂肪的摄入量。保证营养的充足供给,以改善产妇的体质,防止其发生跌倒。
(4)并发症处理:当产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时,则需要加强疼痛护理。使用硫酸镁进行热敷处理,产生扩张血管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进而缓解其疼痛、水肿症状。穿着弹力袜,配合使用抗凝、溶栓等治疗方法,加快其临床症状的改善。注意观察下肢皮肤的颜色、温度,了解其疼痛症状的改善情况。
以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s)和(%)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经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产妇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其护理满意度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产妇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其护理满意度[n(%)]
两组产妇的护理效果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产妇的护理效果(±s)
表2 两组产妇的护理效果(±s)
组别住院时间(d)疼痛VAS评分(分) HAMD评分(分)观察组(n=59)对照组(n=59)χ2值P值6.51±1.268.79±1.784.9142.37±0.483.94±0.735.22811.05±1.7115.73±2.565.332<0.05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剖宫产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主要受到血液高凝的影响,同时与产妇术后长时间卧床有关。产妇的下肢血流缓滞,容易形成血栓,引起疼痛、肿胀症状[3]。在剖宫产术后恢复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产妇需要忍受疼痛症状的折磨,其下肢活动受到限制,日常生活受到极大妨碍。而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妇,容易出现出血、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健康安全。为了让产妇在剖宫产术后得到安全、良好的康复,需要加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而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后,能够及时、快速地予以处理,减轻并发症的损害,更好地维护产妇的健康安全[4]。
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升高、剖宫产术中麻醉药物的应用以及下肢活动减少是导致剖宫产产妇血液高凝的原因。因此,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剖宫产术后的发生率较高。在并发症的防治过程中,需要采取药物治疗方法,并配合以细致、周到护理服务,缓解血液高凝,恢复下肢血液循环的正常,避免形成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需要深入到术前、术后的各个阶段。术前做好健康教育和指导工作,说明剖宫产注意事项的同时,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知识和防治方法[5]。通过饮食管理和下肢活动锻炼,降低血压高凝程度。在术后护理工作中,持续加强生活管理,在饮食、作息安排等方面提供建议,指导产妇进行早期活动锻炼,同时进行疼痛护理,减轻产妇的痛苦。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准备好相应的治疗措施,及时、有效地予以处理,进而减轻并发症对预算产妇身体健康的伤害。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防治,能够让产妇免受下肢胀痛及活动受限的困扰,加快其术后康复,全面改善其身心状态[6]。
该组研究结果显示,开展预防性治疗和护理后,1.69%的观察组产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经过常规护理后,13.56%的对照组产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相比之下,观察组产妇的住院时间更短,疼痛症状更轻,情绪状态更好,对于护理效果的满意度更高。
综上所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防治,对于剖宫产术后恢复有着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