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盈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强制性运动疗法主要是指在患者的日常生活中,通过限制患者使用健侧肢体,来改善患者患侧肢体运动功能一种治疗措施;这种治疗方法能够在训练患者患肢肢体功能的同时,还能够对双侧肢体协调性进行有效的强化训练,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与平衡能力[1]。现阶段,这种治疗方法已经广泛地应用在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但大部分资料均主要研究治疗患者的上肢功能情况,对于强制性运动疗法在下肢运动功能中的疗效则鲜有报道[2]。该次研究了2017年4月—2018年6月期间90例中风偏瘫患者,分析了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在中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研究,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90例中风偏瘫患者。其中,对照组45例患者中,男患者25例,女患者20例,患者的年龄在 46~72 岁;平均年龄(57.32±6.85)岁;研究组 45例患者中,男患者24例,女患者21例,患者的年龄在47~73 岁;平均年龄(58.48±7.21)岁;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确诊为中风偏瘫,且病程均在3个月以上;(2)患者能够独立行走10步左右,但步行速度较慢;(3)所有患者均能够配合治疗工作;(4)无严重心、肺、肝等脏器疾病;(5)所有患者及其按技术均对该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在各项一般资料中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运动康复治疗:主要以Bobath技术、神经促痛技术为主;具体训练方式包含了牵拉训练、躯干肌控制训练、髋关节控制训练、膝关节控制训练、踝背屈诱发训练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训练频率为2次/d,2 h/次,5 d/周,共持续训练8周。
研究组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在患者日常训练的过程中,主要对患者偏瘫侧肢进行强化训练,但并不过度限制健侧下肢活动。训练内容主要以下肢大强度功能训练为主,包含了:(1)起坐训练:训练时将患者椅子高度由50 cm下调为20 cm,200~300次/d;(2)患侧单腿负重训练;(3)上、下楼梯训练;(4)运动平板训练,训练开始时平板速度不宜过快,待患者适应后逐步增加平板速度,通常速度控制在0.5~1.0 km/h;训练 40 min/次,2 次/d;(5)平衡训练:包含了患侧单腿训练以及平衡板训练;(6)室外步行训练:步行距离为1000 m。上述训练均为6 h/d,5 d/周,共持续训练8周。两组患者在每次训练前,均由医师询问其有无身体不适之处,并测量患者的血压、心率,确保患者的血压、心率能够处于一个正常的范围;若患者在训练的过程中,心率超过年龄标准最高心率的75%,血压超过180/110 mmHg,或出现了前胸不适与头晕等症状,则需要立刻停止训练,待患者恢复后进行减量训练。
于训练前与训练8周后,对两组患者平衡能力与下肢功能进行评定;平衡功能评定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量表的范围为0~56分,得分越高则表明患者平衡功能越好;下肢功能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量表(FMA-LE);量表共17个评分项目,每个项目均为0~2分,满分为34分;得分越高则表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越好。同时采用量角器测量患者髋关节屈曲/甚至,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背伸的关节活动度(ROM)[3]。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包,对患者的各项症状评分进行统计;计量资料均采用(±s)标识;计数与等级资料则使用百分率标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两组之间对比以χ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患者髋关节屈曲与伸展的ROM结果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髋关节屈曲与伸展的ROM结果对比[(±s),°]
组别(n=45)髋关节屈曲治疗前 治疗后髋关节伸展治疗前 治疗后膝关节屈曲治疗前 治疗后踝关节背伸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对照组t值P值64.03±5.4863.44±5.420.51350.608995.41±4.6990.23±6.724.24030.00018.06±5.457.84±5.250.19500.845820.41±5.4615.41±5.634.27670.000017.06±28.3218.07±13.390.21630.829373.05±26.2853.17±18.474.15170.00014.24±5.674.13±4.620.10090.919916.02±3.2712.38±4.254.55350.0000
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与BB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FMA评分与BB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与BBS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与BBS评分对比[(±s),分]
组别(n=45)F M A治疗前 治疗后B B S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对照组t值P值17.75±3.6317.29±3.360.62380.534325.34±3.1221.41±2.686.40970.000026.34±4.4524.86±4.071.64630.103341.23±8.4231.68±6.016.19280.0000
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各项指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在髋关节屈曲、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屈曲以及踝关节背伸中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中风偏瘫是临床中的一种常见疾病,而在该病发生后,最为常见的功能障碍便是平衡功能障碍。根据临床研究表明,约有80%的中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平衡功能障碍。平衡功能障碍不但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同时也会增加患者跌倒风险的发生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促进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障碍情况[4]。在现阶段的临床治疗中,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被广泛地应用在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这种运动疗法主要是依据了大脑的可塑性与大脑功能重组理论,在克服习得性失用的前提条件下,限制患者健侧肢体,对患者的患肢进行反复的强化训练,以此来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与日常活动能力。
近年来,国内外均开始将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在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且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国外的相关文献中表明,下肢的强化集中训练联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慢性中风患者下肢的运动平衡、灵活程度以及活动能力,且在对患者治疗后的随访过程中,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仍旧能够得到保留,由此也能够表明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具有一定的远期疗效。该次所采用的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主要是针对传统的强制性运动疗法进行了改善,通过不限制患者健侧肢体的活动,着重对患者偏瘫的下肢部位进行大量的重复训练。通过起坐运动来提高患者的下肢肌力,尤其是股四头肌的肌力;同时,起坐运动也属于一种闭链训练,在增加患者下肢肌力的同时,也不会导致患者出现伸肌痉挛的情况[5];此外,运动平板训练也属于一种强制性的行走训练,通过这种训练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帮助患者纠正步态,进而促进患者的平衡功能与下肢功能能够得到恢复。在该次研究中: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与BB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后,患者FMA评分与 BBS 评分分别为:(25.34±3.12)分与(41.23±8.42)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运动疗法后,患者FMA评分与 BBS 评分分别为:(21.41±2.68)分与(31.68±6.01)分;由此可见,治疗后,研究组患者FMA评分与BB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两组患者髋关节屈曲与伸展的ROM结果中,治疗前,两组患者髋关节屈曲、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屈曲以及踝关节背伸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髋关节屈曲、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屈曲以 及 踝 关 节 背 伸 分 别 为 : (95.41±4.69)°、 (20.41±5.46)°、(73.05±26.28)°以及(16.02±3.27)°;对照组患者髋关节屈曲、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屈曲以及踝关节背伸分别为:(90.23±6.72)°、(15.41±5.63)°、(53.17±18.47)°以及(12.38±4.25)°;由此可见,训练后,研究组患者髋关节屈曲与伸展的ROM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相比于常规运动疗法,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与下肢功能,在中风偏瘫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