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博 Naimul 杜贺 张明磊 孙文杰
【摘 要】论文以在中国云南学习汉语的南亚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借鉴相关汉语学习理论及前人的研究经验,对南亚留学生的汉语口语学习进行调查、统计、分析,采用Oxford的SILL语言学习策略量表对南亚各国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口语学习策略使用情况和个体差异因素对学习策略使用的影响。
【Abstract】Taking the South Asian students studying Chinese in Yunnan,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counts and analyzes the spoken Chinese learning of South Asian students based on relevant Chinese learning theories and previous research experience. This paper uses Oxford's SILL scale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to conduct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South Asian students, and analyzes their use of oral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n the use of learning strategies.
【关键词】南亚留学生;汉语口语;学习策略
【Keywords】 South Asian students; spoken Chinese; learning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9)07-0068-02
1 引言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研究的动因在于人们逐渐认识到单靠第二语言课堂教学法难以大幅度提高第二语言学习的效率,必须在研究第二语言怎么教的同时,开展第二语言怎么学的研究,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提高第二语言学习的效率[1]。这种认识导致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中心由老师课堂怎么教向学生课下怎么学转移,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应运而生。
根据目前在云南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以南亚各国为主的情况,我们以Oxford(1990)的语言学习策略量表(SILL)为测量工具,进行了一次南亚国家留学生汉语口语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并借助SPSS统计软件包分析此次问卷所获得的有关数据,以求准确描述出南亚各国留学生使用汉语学习策略的全貌,同时对问卷结果作出相应的结论分析[2]。
2 研究方法
我们采用Oxford的语言学习策略量表(SILL)作为测量工具,该表在第二语言教学界被广泛采用,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和效果。本次调查以问卷为主,将问卷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年級、HSK等级等;第二部分是学习策略量表,共设计出31道题目。学习策略量表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等5个分量表,一共设计出27个题项。
3 不同策略的统计分析
3.1 记忆策略
根据调查表的数据,经常大声朗读中文文章来练习汉语口语的人数为60人,占调查总人数120人的50%;偶尔大声朗读的36人,占比30%;从不大声朗读的24人,占比20%。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至少一半的人通过大声朗读中文文章的办法来学习汉语口语。每天花1个小时来学习汉语口语的44人,占比36.7%;每天至少花2个小时来练习汉语口语的64人,占比53.3%;基本不练习的12人,占比10%。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知道超过一半的人每天花费至少2个小时来练习汉语口语。经常把生词放在句子中记忆的80人,占比67%;偶尔的28人,占比23%;从不的12人,占比10%。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多数人都把生词放在句子中记忆。和别人交流时经常用动作或肢体语言来表示生词的68人,占比56.7%;偶尔的40人,占比33.3%;从不的12人,占比10%。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知道和别人交流时经常用动作来表示生词的人数超过一半。
3.2 认知策略
根据调查表提供的数据,说汉语时很注意汉语语法是否正确的32人,占比27%;偶尔注意的40人,占比33%;不太注意的40人,占比33%;完全不注意的8人,占比7%。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汉语口语交流时大约只有一半人注意汉语语法是否正确。经常练习汉语发言的100人,占比83%;偶尔的12人,占比10%;从不的8人,占比7%。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人经常练习汉语发音。
3.3 补偿策略
补偿策略由以下调查表中的四个设计问题来解释:①“假如您在说汉语时经常出错,您还会坚持说下去吗?”被调查的120人中有84人会继续说汉语,有36人不会继续说汉语;②“您认为学习汉语口语哪种方法是可取的?”120人中有72人觉得学习汉语口语比较可取的方法是多与别人交流,48人觉得多听老师讲解的方法是比较可取的,没有人认为多背诵汉语是比较可取的方法;③“您经常模仿中国人学习汉语口语吗?”被调查的120人中,有84人经常模仿中国人发音练习汉语口语,有24人偶尔模仿中国人练习汉语口语,还有12人从不模仿中国人练习汉语口语;④“您一般倾向于以下哪种方法学习汉语口语?”被调查的120人中,有64人偏向于通过与中国人交谈学习汉语,有60人通过看中国影视作品学习汉语口语,有24人更喜欢听中文歌曲学习汉语口语,有24人通过报班学习来学习汉语口语,有16人借助线上学习软件来学习汉语口语,还有16人向口语好的人请教来提高汉语口语水平。
3.4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由调查表中设计的六个问题来解释:①“您学习汉语的目的是什么?”被调查的120人中,32人学习汉语的目的是通过HSK考试,56人学习汉语的目的是对将来工作有用,36人学习汉语的目的是了解中国文化,28人学习汉语的目的是与中国人交流,20人的目的是个人兴趣爱好,28人学习汉语的目的是其他原因;②“您现在对自己的汉语口语水平是否满意?”被调查的120人中,有20人对自己的汉语口语水平非常满意,有16人对自己的汉语口语水平感到满意,有44人对自己的汉语口语水平感觉还可以,还有40人对自己的汉语口语水平感到不满意;③“您对汉语口语发音标准的要求是什么?”被调查的120人中,有16人对汉语口语发音要求非常标准,有80人认为汉语口语发音标准就好,还有24人认为对汉语口语发音要求无所谓;④“除了在课堂上学习汉语口语,您还在课下学习吗?”被调查的120人中,100人除了在课堂上学习,课下还会继续练习,20人学习汉语口语只在课堂上学习;⑤“您经常参加汉语口语演讲比赛吗?”被调查的120人中,有52人经常参加汉语口语演讲比赛,有20人偶尔参加汉语口语演讲比赛,还有48人从不参加汉语口语演讲比赛;⑥“您在汉语口语学习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什么?”被调查的120人中,有48人认为在汉语口语学习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自己的词汇量太少,有60人认为在汉语口语学习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语法问题,有7人认为在汉语口语学习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语音、语调掌握不好,24人认为在汉语口语学习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不敢开口,害怕出错。
3.5 情感策略
情感策略由调查表中设计的六个问题来解释:①“您认为汉语口语水平是否重要?”被调查的120人中,有68人认为汉语口语水平非常重要,有44人认为汉语口语水平重要,有8人认为汉语口语水平无所谓,没有人认为汉语口语水平不重要;②“您在说汉语出错时会请其他人纠正吗?”被调查的120人中,有108人在汉语口语出错时会请别人纠正自己的错误,有12人不会请别人改正自己的错误;③“您平时与人交流时经常使用汉语吗?”被调查的120人中,有84人平时交流时经常使用汉语,有28人平时交流偶尔用汉语,还有8人平时交流从不用汉语;④“您喜欢汉语角吗?”被调查的120人中,有116人喜欢参加汉语角,只有1人不喜欢参加汉语角;⑤“在汉语口语学习中您认为以下哪项最需要提高?”被调查的120人中,有16人認为汉语口语学习中最需要提高的是句子表达,有72人认为汉语口语学习中最需要提高的是词汇量,只有1人认为汉语口语学习中最需要提高的是发音,28人认为汉语口语学习中最需要提高的是汉语语法;⑥“您是否有兴趣继续学习提高汉语口语水平?”被调查的120人中,有88人正在努力学习提高汉语口语水平,有20人有兴趣继续学习但找不到好方法,有24人没有兴趣继续学习提高汉语水平。
4 结论
在记忆策略中,需要经常大声朗读中文文章,每天至少用2个小时来练习汉语口语,经常把生词放在句子中记忆,和别人交流时经常用动作来表示生词。在认知策略中,在说汉语时不必太注意汉语语法,经常练习汉语的发音。在补偿策略中,即使说汉语经常出错也要鼓励自己继续说汉语,经常模仿中国人练习汉语口语,在学习汉语口语时多与中国人交流。在元认知策略中,学习汉语的目的多种多样,学习时要注意汉语口语的发音,除了在课堂上学习汉语口语,课下还要继续学习,经常参加汉语口语演讲比赛,注意汉语语法的错误。在情感策略中,要非常重视汉语口语水平,及时请人改正自己的汉语口语错误,经常用汉语交流,参加汉语角,注意提高汉语词汇量。
通过以上各种汉语学习方法,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够不断提高来华留学生汉语口语表达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其汉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水平,最终学好汉语,为中国和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翼.高级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效果的关系[J].世界汉语教学,1998(1):89-94.
【2】吴平.从学习策略到对外汉语写作教学[J].汉语学习,1999(3):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