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硕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8-127-01
摘 要 油气田行业本身就具备有专业技术和劳动密集的工作特点,培养出了一大批复合型人才。就我国目前经济形势而言,面临着与国际接轨,对油气田行业的冲击也是相当大的,企业必须要推陈出新,内部结构需要进行转变,作为企业队伍中的女职工来说,要实现企业管理、自身素质的完善、企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油气田 女职工 加强工作措施
一、就目前油气田女职工的工作现状
对于油气田行业来讲,其工作性质具有特殊性,一线工作人员需要深入山区、沙漠等无人区进行作业,条件相对艰苦,参与作业人员多、情况也很复杂,每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油气田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根本区别,对于女职工来说无疑不是一种挑战。在油气田面临重大改革的今天,企业女职工占有比例相对较低,年龄相对较大,老龄化趋势很显著,从学历方面来看,女职工的自身素质相对较高,这些都是油气田女职工的现实状况。
二、油气田女职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改革的加快导致女职工思想活动有所变化
面对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油气田行业也順应时代的潮流进行了突破和改革,企业的转型导致女员工的思想活动发生了变化,重大变革导致她们内心泛起了波澜,有些女职工的工作性质不稳定,可能会面临下岗的危机,这给女职工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吃大锅饭的旧观念已经过去了,突如其来的变故给女职工内心造成了改变,也会对今后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针对女职工的特殊权益难以落到实处
企业在变革,相比以往的生产经营会有所提高,企业为了提高生产率,势必要增加工作任务,这也是女职工一些特殊权益难以落实的原因之一。一些女职工为了提高产量,在假期不能休假,甚至一些怀孕的女职工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有些女职工因生产原因不能工作,而工资待遇没能很好的解决,在面对婚假、哺乳期的时间段,一些女职工害怕重新上岗后会失去原有的岗位,都提前进行作业,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女职工的特殊权益难以落到实处,企业应当提高重视。
(三)各种原因导致女职工对企业文化关注度低
一些女职工自身面临问题,包括人事变动等,和以往发生不同后,内心会产生落差,对企业容易产生抱怨的思想,认为自己是企业改革中受到冲击的群体,对工作失去积极性,容易发生消极怠工的情况,这种负面情绪会导致她们做出极端举动,比如不服从管理、消极怠工等,这种问题往往出现在一线工作岗位。
三、加强油气田女职工工作措施
(一)加强女职工的团队意识,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加强凝聚力
企业首先需要提高女职工的思想观念,摒弃老旧思想,抛弃吃大锅饭的传统观念,要从女职工自身素质提高,包括她们的业务水平和组织工作能力;第二,对于维护女职工的个人权益上,企业要积极主动的进行推动加以贯彻落实;最后,要改变对女职工的偏见,不能带有色眼镜看人,善于发现女职工的长处,在工作中发挥她们最大的工作潜能。
(二)针对女职工的自我修养需全面提高
企业应当就形势问题定期向女职工进行任务教育,让女职工们多了解当前油气田所面临的情况和如何进行转型;其次,激发女职工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调动她们对专业学习的欲望;最后企业要多创造女职工学习晋升的机会,可以多部门联合组织学习,实行一带一的学习,建立女职工学习一角,创造提高专业技能的学习环境,培养具有复合型的高精尖油气田人才;最后要对女职工进行法律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展开学习,对平时相关新闻要多加关注,运用舆论效益影响女职工。
(三)做到抓住新时代下油气田企业发展机会,有效解决利益关系中的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提出了“一带一路”的观点,党和国家在国际经济形势下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中间对油气田企业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是机会,更是挑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趋势刚刚提出,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也给油气田企业带来了可观的发展前景,油气田企业必须紧跟国内发展形势,从解决自身内部入手,更要加强对女职工的工作要求,通过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树立女职工的主人公意识,从而推动企业迅速发展。油气田要改革,重组后向国际接轨,企业用工机制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应当慎重考虑,对于性别问题在工作中少一点局限性,多给女职工一些机会,为相对弱势的女职工们多争取合法权益,确保油气田企业的改革能够平稳度过。
四、结语
做好油气田女职工的工作内容,不仅从日常工作中入手,更要关心她们的心理活动,企业领导应积极主动的多和女职工进行沟通,了解并掌握她们的思想活动,在保证生产的前提下尽量多为她们争取自身利益,这也是对企业今后发展起到了正面作用。
参考文献:
[1]田杰.新时期油田企业如何做好工会女职工工作[J].化工管理,2016(19):90.
[2]叶君乐,刘玉平,张晓娟.论江苏油田试采一厂女职工劳动保护[J].化工管理,2014(05):15.
[3]实施心理服务工程 提升女职工幸福指数[J].中国职工教育,2013(13):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