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省建设视域下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

2019-09-27 06:11蹇莉杜唐丹
新西部 2019年7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四川文化

蹇莉 杜唐丹

四川文化资源富集,历史底蕴深厚,发展文化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近年来,四川文化产业取得健康快速的发展,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但四川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四川文化资源大省地位和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还不相匹配。四川应进一步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四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资源富集,历史底蕴深厚,民族文化独具魅力,发展文化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9年4月29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在成都召开,提出大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强劲动能。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成为新时代四川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四川是国内较早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省份。自2002年四川省第八次党代会首次提出西部文化强省建设以来,四川一以贯之地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推动四川文化繁荣兴盛,不断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十多年来,四川先后经历了“西部文化强省建设”“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几个阶段,在文化强省建设服务治蜀兴川工作,四川文化产业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发展的瓶颈和问题。

(一)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

近年来,四川文化产业取得健康快速的发展,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在西部具有明显优势,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已成为了四川集聚度高、竞争力强、特色产业群兴起的优势产业。

1、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加大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出台了涉及融资、税收、水电气价格、注册资本条件、土地、奖金等一系列文化发展政策及优惠措施,出台了《关于推动全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倍增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政策导向,优化了产业环境,有效推进了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提升。据统计,2016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323.78亿元,比2012年增长49.7%,年均增速10.6%(未扣除价格因素影响,下同),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2.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从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突破4%,由2012年的3.66%提高到2016年的4.02%,增加了0.35个百分点。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537.54亿元,较上年增长8.6%,比2012年增长75.8%,年均增长11.9%,占GDP比重4.16%。其中成都、绵阳等市文化产業增加值占比已经超过或接近5%,成为当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表明文化产业对推动国民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文化产业因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具有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特点,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2、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四川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稳定增长。截至2017年底,四川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587家,从业人员24.82万人,全省上市文化企业10家,新三板挂牌15家。21个市州有18个成立文旅集团或文化产业公司。全省民营文化企业超3万户,2017年总产值达600亿元。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资产3197.4亿元、同比增长12.4%,实现营业收入2762.2亿元、同比增长12.1%,实现利润247.3亿元、同比增长39.2%,各项指标均高于同期经济指标增速。省属国有文化企业发展壮大,民营文化企业异军突起。骨干文化企业带动作用明显,一批规模大、影响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迅速发展。从2017年营业收入来看,四川长虹、腾讯科技、新华文轩、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成都市天鑫洋金业、广元长虹电子科技、TCL王牌电器(成都)、中钞长城贵金属有限公司、成都西山居世游科技、咪咕音乐等营业收入前20强骨干文化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1471.46亿元,占整个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53.3%。

3、文化品牌效应初步显现

文化品牌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引领示范作用。近几年,四川切实推动文化产业品牌建设。建立健全政府部门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的扶持机制,储备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品牌项目,培育一大批具有四川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优秀文化品牌。设立了文化产业品牌扶持资金,共扶持文化产业品牌项目近200项,安排资金共计达3000万元,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品牌建设、展示、推广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等项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扶持和推动作用,特别是对民营文化企业、动漫、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和文化“走出去”重点扶持项目效果尤为突出。近百个项目进入国际市场,《藏谜》《蜀风雅韵》《飞翔》列入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精品佳作不断涌现。电视剧《索玛花开》《铁血护国之青年朱德》《我的1997》分别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庆祝建军九十周年、庆祝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参考剧目,《我的1997》《索玛花开》《天下粮田》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纪录片《二十二》《重返狼群》票房分别达到1.78亿元、3060万元,尤其是《二十二》创造了中国纪录片电影票房收入新纪录,并获得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四川舞剧、话剧、川剧、民族歌剧等精品剧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34项,民族舞剧《家》和川剧《尘埃落定》两台剧目共同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十大项目。

4、数字化文化产业发展强劲

近年来,文化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加速融合发展,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四川“互联网+文化”的新型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分行业看,在文化产业的10个行业类别中,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迅猛,2015年四川实现增加值135.39亿元,比2012年增加124.05亿元,年均增速为85.9%;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1.9%,比2012年提高10.6个百分点。从营业收入看,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的营业收入为102.14亿元,比上年增长42.4%。从重点企业看,腾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38.69亿元,比上年增长174.8%;成都西山居世游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22.26亿元,比上年增长97.8%;成都尼毕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7.18亿元,比上年增长34.3%。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

5、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稳步推进

四川文化产业园区(示范基地)发展稳步推进,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升级实力增强。2016年底,全省共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个,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2个,国家级动漫游戏基地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5个,省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5个。文化园区创新功能不断凸显。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四川)振兴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园成都青羊绿舟文化产业园积极探索数字类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孵化服务模式,致力于打造数字产品的策划、创意、研发、实施的完整产业链,品牌影响力及盈利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锦里古街、宽窄巷子、建川博物馆聚落、太古里、自贡彩灯、洛带古镇等一批独具特色、富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

6、文化消费环境不断优化

四川省成都市和泸州市被列为第一批26个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成都市制定了《成都市关于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成都市开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7-2018年)》,以互联网为载体,依托积分通APP建设“成都文化消费综合服务平台”,实现试点消费项目和企业审核、消费者会员注册、电子支付、消费积分查询、文化消费信息发布、惠民活动信息查询等功能。依托服务平台,建设“成都市文化消费大数据库”,为政策制定、产品设计、活动推广、媒体宣传、补贴发放提供数据支撑。以“互联网+金融”为创新模式,以“先消费、后补贴”的方式开展消费补贴。积极争取文化产业相关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刺激文化消费。通过举办四季音乐节、成都创意设计周、成都大庙会、金沙太阳节、“荟萃蓉城”精品剧目成都演出季等丰富多彩的品牌文化节会,激活文化消费潜能。泸州市通过加大原创精品、龙头企业、示范园区、人才引进、项目引进等支持力度,补贴资金超过1000万元。

7、文化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2014年,四川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实施意见》,明确着力围绕演艺、彩灯、艺术品、文化旅游、动漫游戏等我省重点文化产业,发展壮大一批对外文化貿易企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培育一批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和平台,培养一批对外文化贸易人才,努力将四川建成西部内陆开放型文化产业发展高地。出台了《四川文化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意见(2017-2020年)》,围绕巴蜀文化艺术全球推广计划,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切实推动四川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创新发展。2012年至2014年,四川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年均增长40%以上,版权进出口贸易合同备案超过1300件,数量居全国前列,新华文轩等40余家企业、中国彩灯文化推广项目等20余个项目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演艺、杂技、灯会、动漫游戏、版权等成为四川对外文化贸易的亮点。

(二)四川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尽管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态势向好,但是横向与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四川文化资源大省地位和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还不相匹配;文化产品总量、质量和结构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1、文化产业区域间发展不均衡

从区域分布来看,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五大经济区发展极不均衡,成都经济区一地独大现象极为突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主要集中在成都经济区,2017年末单位数占整个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59.4%,营业收入占整个规模以上文化产业82.3%,其中成都市2017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724.4亿元,占全省的47%以上。而攀西经济区和川西经济区,单位数分别仅占规模以上文化产业的4.2%和1.4%,营业收入分别仅占规模以上文化产业的0.9%和0.2%。

2、文化产业规模总体偏小

四川文化产业规模总体偏小,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02%,比全国低0.12个百分点,仅位于全国第11位。201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537.5亿元,占GDP比重4.16%,在全国位于第7位,但和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817.2亿元、江苏3979.2亿元、浙江3202.3亿元等省相比,差距巨大。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总量较小,2016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543个,单位个数居全国第12位,占整个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比重仅3.7%。2017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587个,仅比上年增长2.9%,数量均未超过北京、广东、江苏等省市的30%。

3、文化产业市场体系不够完善

尚未建立成熟的现代化文化产业市场体系。一是“旗舰”和“航母”文化企业缺乏。四川省属国有文化企业数量与湖南省同为8家,但总资产仅为湖南省的44%,净资产仅为其34%。四川省属骨干文化企业“新华发行集团”虽然进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但同国内知名文化企业相比,其经营规模相对偏小。“新华发行集团”和“博瑞传播”2017年营业收入仅占“北京万达文化集团”同期营业收入的10%和3%左右。二是省内文化产业相关行业组织、中介机构数量较少,未能有效整合行业内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文化产业链短、创新链弱、价值链窄,激励机制不健全,盈利和商业模式不成熟,导致文化资源的开发转化能力较弱。

4、文化旅游融合度不高

四川是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双富集”大省,全国全球知名,但文化旅游的深度广度融合不够,产品和市场创新不足,文化旅游整体合力不强。同时,全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转化能力相对较弱,特别是特色资源富集的边远山区和民族地区,受交通和经济等因素制约,资源开发利用与融合转化尤为缓慢。如三星堆、九寨沟、大熊猫、康定情歌等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IP资源,核心内涵挖掘开发不足,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

5、文化产业要素保障乏力

一是缺少具体的政策法规支持,缺少财政、金融、土地、税收、人才等方面具体的配套政策措施,没有专门保障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法规。二是文化金融发展进度滞后。文化企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至今还没有专门服务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机构,政府也未建立专门针对文化企业的融资服务体系,财政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有限。三是人才支撑力度不强。高层次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文艺领军人才欠缺,用人机制缺乏弹性,优秀人才出走流失现象客观存在,还未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偏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对研究型、创新性人才培养不够。

文化强省战略下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新时代四川文化产业正从速度增长阶段转向质量发展阶段,已成为引领我国消费升级的主要引擎。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四川文化产业面临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政策红利叠加营造发展新环境

四川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等重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天府新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国家布局交汇叠加,脱贫攻坚、藏区彝区加快发展、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重大国家政策交汇叠加,文化强省建设乘势而上就能抢占先机。2018年11月12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挂牌。2019年4月29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在成都召开,省委书记彭清华出席大会并讲话。同时,四川省印发《建设文化强省中长期规划纲要(2019-2025年)》,提出将让文化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作用更加凸显,文化强省建设和经济强省建设相互促进,实现文化建设由“大”到“强”的根本转变,到2025年基本建成文化强省。其中文化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备,文化市场主体和经营收入实现倍增,涌现一批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和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以上,文化产业整体实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诸多政策红利叠加,为四川文化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环境。

(二)人民消费升级催生发展新需求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智慧型产业,具有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低碳绿色、生态环保的独特优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抓手。同时,文化产业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群众文化素质和品位,构建地区文化品牌,塑造地区文化精神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们对优质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科技,文化与一产、二产等产业的边界不断拓展,开放融合的“文化+”模式成为行业发展新业态,文化产业内涵扩大,外延拓展,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升级,催生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和新疆域。

(三)资源禀赋优化打造发展新空间

四川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良好的资源稟赋。一是基础好,四川文化历史内涵深厚,民族文化特色显著,现代科技基础深厚,已经建成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连续成功举办国际非遗节,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成都创意设计周等重要文化展(节)会,为文化创意领域成功搭建了展示、交流、合作平台。创意设计业优势明显,工业设计、室内设计均占中国西部较大市场份额。动漫游戏业快速发展,文化软件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数字电视、数字音乐发展势头良好,吸引了腾讯、盛大等一批知名领军企业,汇聚了大批文化创意人才。搭建了文化旅游、高端印刷、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会展等行业平台。二是关联产业多,一二三产业类型齐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观光农业等多融合业态发展异彩纷呈,文化产业的综合带动作用突出。三是外部环境优,四川是泛欧、泛亚铁路网的枢纽,成都是国家中心城市,随着文化产品逐渐成为人民“刚需”,文化产业将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随着“一带一路”深入实施,四川加快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文化强省视域下推动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在文化强省的总体战略下,四川将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深刻变革,把发展文旅经济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转型发展的重要动能、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入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加快构建综合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亮点和标志。

(一)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均衡发展

围绕省委省政府“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战略部署,四川将构建“一核五带”文旅发展格局,促进全省文旅经济均衡协调发展。重点是建设成都文旅经济发展核心区,支持成都打造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依托各地优势,突出发展重点,建设大熊猫文化、古蜀文明、天府文化等交相辉映的环成都文旅经济带,长江文化、民俗文化等紧密结合的川南文旅经济带,巴文化、三国文化、道文化等相互促进的川东北文旅经济带,彝文化、“三线”文化、康养文化等联动发展的攣西文旅经济带,高原生态文化、藏羌民族文化、长征文化等融合发展的川西北文旅经济带。

(二)突出重点领域加快全面发展

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四川将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布局,以重点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助推文化产业全面发展。重点是做大做强文化旅游、出版发行、游戏动漫、创意设计、演艺娱乐、广告会展等优势产业,加快推动广播影视、印刷复制、文化装备生产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数字产业,积极扶持网络视听、超高清视频、文博非遗、音乐、体育赛事等潜力产业。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理念,加快和高科技融合,打造三星堆、九寨沟、大熊猫等一批高辨识度的文化IP,形成具有四川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文化品牌。建设成都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成都)、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成都、绵阳)、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自贡)、国家超高清视听创新基地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为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载体和支撑。培育壮大一系列品牌展会节会,如四川文创展、西部书展,办好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金砖国家电影节、中国曲艺嘉年华、四川电视节、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成都创意设计周、四川文化消费节、成都数字娱乐博览会、自贡国际恐龙灯会、凉山彝族火把节等展会节会等,以品牌展会节日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三)培育市场主体促进规模提升

根据文化市场主体的不同特点,加强分级分类指导,协调推动省属国有文化企业、市州文化产业、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打造一批品牌园区和品牌企业,实现产业集聚和功能提升,进一步激发文化消费活力。一是加快产业载体建设,实施省属国有文化企业振兴计划。结合四川文化产业发展实际,推动资源整合、业务重组,通过振兴四川出版、四川影视等战略,加快全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打造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集团,全面提高文化企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二是实施市(州)骨干文化企业培育计划,支持各市(州)依托优势资源,突出“专、精、特、新”,集中力量培育区域性骨干文化企业。三是实施“重点民营文化企业扶持计划”。研究制定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立项审批、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政策、评比表彰、申请财政资金、享受税收优惠、申报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等方面给予国有企业同等待遇,力争培育一批“文化30强”企业、挂牌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四是激发文化消费活力。通过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增强文化产品供给、加强文化服务创新、构建文化消费平台、拓宽文化消费渠道、开发文化消费新媒介、促进文化消费跨界融合等方式,着力培育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文化消费规模,优化文化消费模式。

(四)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实现融合发展

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牵手“诗和远方”,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四川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转型发展的重要动能。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积板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一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重点文旅项目,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以旅游扩大文化传播。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旅特色小镇培育、文旅精品线路推广等重点工程,推动文旅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融合发展,拓展文旅融合发展的领域和空间。一是实施“市(州)超级IP打造计划”。深耕文化题材,注入旅游形态,通过现代科技、创意设计、包装推广、市场营销等方式,将文化旅游从浅层相加转向深度相融,推动每个市(州)至少打造一个特色鲜明的IP作为文化旅游地标,增强市(州)的高辨识度和强竞争力,建设三星堆、九寨沟、大熊猫、眉山、都江堰等一批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区,促进各地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二是充分挖掘和丰富“川味”地方文化特色,加强文化与旅游的要素整合。做大做强大熊猫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蜀道文化、情歌文化等特色品牌,深度开发电影电视、音乐演艺、动漫游戏、工艺美术、图书期刊、玩具服饰等衍生市场,打造一批富有四川特色的、不可复制的文旅产品。将四川文化元素渗透、延伸到川酒、川茶、川菜、川剧、川竹、川果等传统产业形态中,增加产品附加值和吸引力。三是实施巴蜀文化旅游全球推广计划。强化“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文化旅游品牌标识推广,建立文化旅游品牌推广联盟,丰富宣传推介手段,实施品牌营销战略,扩大入川游,入境游,通过传播与交流讲好四川故事,增强四川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五)加强要素保障體系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总结《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以来的经验,制定新一轮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投融资、土地和人才培养的特殊政策。财政方面,立足政府引导,坚持市场主导;在支持方式上,要从直接投入向间接投入转变;在投入方式上,坚持文化产业基金市场化运作。税收方面,对康养、动漫等文化新兴业态实施专门的税收优惠。在文化产业投融资方面,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建立省级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支持现有国有大型企业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加大文化企业证券化推进力度。积极推进省政府“创业板行动计划”,推动更多文化企业上市或者新三板挂牌,发行企业债、公司债,提高直接融资能力;支持建立全省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积极发挥专业征信机构作用,为中小文化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支持有条件的市(州)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文化(文创)产业支行,助力民营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化解融资瓶颈。土地使用方面,加强规划衔接,有效落实文化产业项目新增建设用地选址。对列入省重大项目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文化产业项目,充分保障用地。结合文化产业不同业态特征,尽快研究制定文化产业用地的支持政策,依法实施文化产业用地分类管理,采取多方式供应建设用地,力争降低文化产业用地成本。人才引育方面,把培养人才作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工程,完善四川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培养、引进等政策,建设多元化、多层次文化产业人才体系。建立完善文化领域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根据产业需要优化设置职称评审专业,加强文化产业领域本土人才培养;在干部配备上注重选配既懂文化又懂产业的干部,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着力从住房保障、子女入学、权益保护等方面加强对“蓉漂”文化人才、青年高端文化产业人才的吸引力度,主动对接“千人计划”“天府高端引智计划”等人才工程,大力集聚海内外优秀文化产业人才和团队;鼓励文化企业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入股等方式,加大对骨干人才的激励力度;推动文化企业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积极推进产学研用合作。

参考文献

[1]向宝云,张立伟.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向宝云,张立伟.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3]刘彦武,李明泉.四川文化强省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实践与探索[J].新西部,2018(07上旬刊).

[4]四川省统计局.产业规模稳步发展创意产业引领强——2017四川文化产业“成绩单”[J].四川省情,2018(03).

[5]周思源.因地制宜聚焦重点,为四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文化产业支撑——关于加快推进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音乐探索,2019(01).

作者简介

蹇 莉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研究员

杜唐丹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四川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四川九寨沟发生七级地震
对四川新高考中的不等式问题的一点思考オ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