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还对学生的阅读量做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本内容有限,这就必须开辟另一阵地——课外阅读。如何指导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呢?我个人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不应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或所谓的 “延伸”,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孩子们进行快乐的课外阅读,丰富知识量,拓宽视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着重做了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通过向家长宣传,提倡亲子阅读,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对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
2.营造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教室内张贴读书名言,布置班级读书角,图书来源一是学校图书馆,二是学生家中藏书。同学之间可交换阅读书籍,提高读物利用率,减轻家长经济负担。“读书小屋”每周推荐一本好书,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带领学生走进学校的读书长廊,让学生相互影响,相互提高。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学校“书香校园”各项活动。
4.教师以身垂范,与学生共读。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文化底蕴渐渐地丰厚起来,思维逐渐地活跃起来。久而久之,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与教师共同阅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也便于教师进行及时引导。
1.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有的喜欢名家名著,有的喜爱科普作品,有的迷于军事知识,有的只对卡通书籍感兴趣……因此,我们要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选择健康、有价值的书。课外阅读益处很多,但开卷未必有益。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的读物。如果借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来滋养孩子纯净幼小的心灵,孩子的感情会日渐丰富,兴趣爱好会日渐广泛,智力与承受力也将日渐增强。
1.不动笔墨不读书。根据阅读情况填写读书卡,记录阅读的篇目、时间、字数、摘录好词佳句、展示心得体会,学会积累,学会与文本对话,学会做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创作(会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以保证阅读数量,提高阅读质量。
2.集中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学生共同阅读同一读物,便于教师指导。但教师要挑选出人人喜爱的读物,并不是一件易事。要根据各单元课文特点,重点推荐,分组学习,小组交流,填写读书卡。
3.注重方法指导,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1)精读法。即逐字逐句精细研读的阅读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语言修养。
(2)略读法。首先看序文、目录、开头或结尾,然后从头至尾地浏览,力求迅速明确主要内容。
(3)速读法。即不发言,不辨读,其特点是快,速读时可采用“扫视法”,培养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性阅读习惯。
(4)批注法。就是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引导学生做到边读边思边勾画圈点或写上几句心得,随读随写,手脑并用。
阅读方法很多我们要注重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书籍、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并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纪念日等拓展阅读。如学了《草船借箭》,引導阅读《三国演义》有关章节;学了《十里长街送总理》,推荐阅读《大地的儿子》等,做到课外阅读与课文主题紧密联系。
2.保证阅读时间。课外阅读需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囫囵吞枣地应付课外阅读量,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要控制过多机械烦琐的语文书面作业,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阅读的时间。每周的周记也可改为阅读、与家长交流、填写读书卡等,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和喜好,让阅读变得有趣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学生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期待结局之际,教师戛然而止,告诉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内容更精彩,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
2.介绍读物内容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介绍书中人物、大概内容或精彩片段,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愿望。
3.谈感受起共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生动讲述自己(或由学生讲)阅读后的收获和感受,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也要读一读的行为动机。
还可以根据学生表现,有效鼓励先进,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争优热情。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阅读兴趣不断提高,真正做到了“我喜欢,我阅读”,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