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结构化教研制度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019-09-27 01:30:02
成才 2019年9期
关键词:结构化研讨教研

武汉市汉阳区晨光幼儿园 胡 敏 张柯生

健全的教研制度为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反思过往,我们发现教研工作中依然存在这样一些问题:研究内容泛化,精度深度不够;激励机制多元,执行力度不够;研讨话语重复,思想碰撞不够等。为避免出现这些问题,我们在坚持幼儿园核心价值取向的同时,有机地将园所“合·乐”文化渗透到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的方方面面,尝试运用结构化教研形式,紧扣研究的主题,建立园本教研新规则、新模式、新制度。我们通过帮助教师转变角色,形成团队“共振效应”,切实解决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发展需要,优化教研效果,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体验到专业成长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结构化教研制度构建的实践探索

(一)共同讨论,制定新规则

教研规则会随着教研实践而产生、改变、发展。近年来,教师教研能力的突破,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教研规则变化的轨迹。如:我园结构化教研就在规则上进行了大胆变革。针对传统教研活动中少数教师比较活跃、教研内容比较枯燥、教师教研内驱力不够等问题,我们在新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召集教研组共同讨论并提出了开展教研活动的四大原则:动静交替的原则、人人参与的原则、公平发言的原则、分层次提升的原则。在把握四大原则的基础上,共同商讨制定出结构化教研制度的七大规则(如图)。

我们认为,教研活动要做到常有新意,每一次变革就都要紧贴实际,以更新规则为标志,满足了教研主体的意愿与内在需求。

(二)共同探索,建立新模式

在把握原则、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我们又共同探讨,形成了教研新模式实施的五大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支架。为了更准确地定位教研活动主持人的角色,我们将其称为“催化师”,催化活动气氛,催化活动开展和深化。在教研活动前,催化师以小游戏的形式热身准备,营造平等、合作、欣赏、分享的教研氛围,消除教师的紧张和依赖心理,使教师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最大程度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和能力。热身游戏形式可多样化,氛围的营造可以从物质环境创设和心理环境创设等方面来进行。

第二个环节:搭建任务支架。热身后,大家可以推荐或自荐“中心发言人”。由催化师简单阐述规则后,抛出本次教研的主题,让大家明确本次教研的任务。每一轮的研讨都要围绕主题进行,要与主题息息相关,可以说,一个好的教研活动往往是从对主题的准确阐明开始的。主题不易过大、过泛,最好是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困惑的或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个环节:分享畅言支架。在明确本次教研主题后,催化师一般会作三轮引导推进。第一轮,抛出与主题相关的第一个问题,由每位教师按照发言顺序围绕问题即兴发言,尽情地、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第二轮,催化师分层次抛出与主题相关的第二个问题,每位教师按照与刚才发言相反的顺序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不能雷同、重复。第三轮,催化师提炼出主题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仍然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们从中间开始发言,可以根据问题让思维自由地驰骋,不必顾忌对与错,也不必斟酌好与坏。抛却了思想约束和价值判断,观点与设想便如决堤的洪水般滔滔不绝。从我们多次的教研实践来看,教师的思维越活跃,观点就越富有创造性和拓展性,主题探讨的质量就越高,预期目标达成得也越好。当然催化师对主题研讨的层次并不局限于三轮,可以根据主题内容的划分、现场研讨的气氛与状况,灵活处理。

第四个环节:罗列阐述支架。在研讨的过程中,记录人需要及时地把教师在发言中的想法记录下来,不做任何的评价、增减和分类。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对事物的独特视角,一个人提出观点的同时也在激发其他人的思维,就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每一层浪都在相互推动、相互作用。发言的材料一般由大家一起整理、梳理,然后由中心发言人代表大家进行阐述,帮助参与者理顺思路。

第五个环节:引领提升支架。当思路理顺之后,往往能获得大量的建议和设想。如何在这些想法之间建立联系,使之成为更有价值、更系统的东西,需要催化师进行筛选、归类、排序、分析、整合。通过梳理整合,由不同个体通过脑力激荡出来的零碎片断便会被提炼成为一种理念、一个方案、一个成果。当教师们把这些成果又运用到实践中时,我们的教研工作便实现了良性的循环。

(三)共同研究,建立新制度

教研制度的建立,是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规范教研行为而形成的。然而教研制度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是在教研实践中不断调整逐步形成的。如:我园在新教研制度建设中,就经历了“初步探索”“反思调整”“精简聚焦”和“贯彻落实”四部曲的打磨过程。

1.初步探索

在结构化教研模式五大环节形成之初,经教研组共同研究决定,初步建立与之环节相对应的五大制度。

【案例1】新教研制度初探

情境导入制度:设计轻松、活泼小游戏。

中心发言制度:中心发言人在参研人员畅言时记录观点。

轮流畅言制度:参研人员必须发言,观点不能重复。

记录整理制度:做好教研活动过程的文字、图片记录。

催化师引领制度:制定教研方案,对参研人员发言能作提炼、总结、引领。

2.反思调整

执行之初,这些教研制度,如:教研方案的制定、情境导入中“小游戏”的选择、教研角色的分工等,多由园级管理层把控,因而在实践中产生了不少问题,如:情境导入中选择的“小游戏”不能激发教师兴趣;教师的教研角色没有新的突破与挑战;教师发言的质量有高有低,不够稳定等。如何改变这些状况,如何真正激发教师教研的内驱力?经过仔细的调研座谈和反思,我们对新教研制度进行了增补,调整为六大制度。

【案例2】教研制度调整

情境导入制度:教研活动前,需针对教研活动流程来一次小碰头,听取大家的想法与建议。

中心发言制度:自荐、选举产生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可优先竞聘下次教研活动催化师。

轮流畅言制度:根据发言次数、内容评选最佳发言人。

记录整理制度:收集、整理参研人员的过程性资料,并上交存档。

催化师引领制度:中心发言人及园长担任教研活动催化师。

激励评价制度:设置最佳发言人、最赞催化师等奖项;对参研教师在年度绩效考核中予以奖励。

通过调整的制度,有效激发了全体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拓宽了教师专业提升的空间;挖掘了教师的最大潜能。

3.精简聚焦

在结构化教研制度逐步走上正轨的基础上,教研组又对其加以精简聚焦。新的结构化教研制度在保证教研制度来自于教师需求、教研制度保障教师专业发展、教研制度规范教研行为的前提下,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和诠释,变得更便于理解、便于执行和便于管理了。

【案例3】教研新制度完善

情境导入制度:设计轻松、活泼的小游戏,创设良好的教研氛围;征集参研人员建议,遵循人人参与的原则;凸显合作精神,彰显园所“合·乐”文化;巧用多种游戏手段,增强游戏的趣味性。

中心发言制度:自荐、选举产生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在参研人员畅言时记录观点;畅言完毕后,对发言记录进行补充、梳理、归纳;发言时要语言简洁、观点明确、便于记录;做好发言材料整理、归档工作;中心发言人可优先竞聘下次教研活动催化师。

轮流畅言制度:参研人员根据主题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参研人员必须发言,观点不能重复,时间控制在一分钟以内;座位顺序抽签决定,且每轮发言顺序不同;根据发言次数、内容评选最佳发言人。

记录整理制度:运用多媒体手段,现场呈现中心发言人的观点;做好教研活动过程的文字、图片、影像记录;收集、整理参研人员的各种过程性资料,并上交存档。

催化师引领制度:中心发言人及园长担任教研活动催化师;提前一周,布置主题研讨任务;撰写详细的教研活动方案并进行人员分工;活跃教研氛围,对参研人员发言要及时回应;要助力研讨活动层层推进,作好活动的提炼、总结、引领;整理综合教研活动方案,并确定下期教研主题。

激励评价制度:对参研教师在年度绩效考核中予以奖励;各教研角色可逐层晋级,分层培养;设置最佳发言人、最赞催化师等奖项;最佳发言人、最赞催化师在评优评先及职称评定中,优先考虑。

4.贯彻落实

有了新的教研制度,如何灵活运用与落实,就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如何在机构化教研制度的助力下规范教师的教研行为,激活幼儿园的教研氛围,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呢?我们以“如何促进幼儿有效合作研讨”的主题教研活动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

【案例4】教研活动的实施

在“合·乐”园所文化的引领下,幼儿园开展了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合作教育活动,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幼儿的有些合作行为还仅仅停留在“表层”,需要教师进一步思考促进幼儿有效合作的方法。为此,我们开展了以“如何促进幼儿有效合作研讨”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以进一步挖掘与研究促进幼儿合作行为的实施策略。

教研目的:以结构化教研形式为主线,以大班艺术活动“千手观音”为载体,鼓励教师充分挖掘活动中“促进幼儿有效合作”的亮点与不足,共同梳理促进幼儿有效合作的初步策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研主题:如何促进幼儿有效合作研讨?

参与对象:园长、业务园长,大、中、小班教研组教师。

活动准备:游戏道具、二维码研讨表、图形记录表、PPT模板、记录员;教师收集、自学关于“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合作”“舞蹈教学中美的感受、美的体验、美的表现、美的创造”等理论资料。

活动过程: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支架。营造氛围,热身准备。组织参与教研活动的全体保教人员玩热身游戏“钻圈”。第二个环节是搭建任务支架。抛出“促进幼儿有效合作”研讨主题,让教师明确本次教研任务,同时抽签确定座位顺序和竞聘中心发言人的程序。第三个环节是分享畅言支架:第一轮,参与教师结合活动畅所欲言,交流教师的哪些教学行为促进了幼儿的有效合作?之后开展互动投票游戏:微信扫码投票,评出第一轮“最佳发言人”。第二轮,提出问题:“对活动中教师在促进幼儿有效合作中的不足及建议?”教师畅所欲言后微信投票:评出第二轮“最佳发言人”。第四个环节是罗列阐述支架。参与教研的教师帮助“中心发言人”一起进行梳理、罗列教师们碰撞的观点。第五个环节是引领提升支架。由中心发言人归纳提炼活动中“促进幼儿有效合作”的优点、不足以及建议;催化师提出下次教研活动主题,为本次教研活动“最佳发言人”颁奖。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在新教研制度的保障下,教师们摆脱了“被教研”的状态,进入到共同参与、共同谋划的积极状态,包括教研前“小游戏”的征集,微信扫码投票参与的创新形式,运用软件评比的激励机制等。结构化教研制度充分激活了每一位教师的潜能与智慧。这种自下而上的教研制度的研究与确认,在提升园本教研质量、完善园本教研管理的同时,也诠释了园所“合·乐”文化的真谛。

二、结构化教研制度构建的实践反思

在结构化教研制度建设实践中,教师们的学习能力、发展能力、研究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逐步形成了我园学习共同体、合作共同体、研究共同体的制度体系。反思其中的经验,我们认为主要是实现了二个“转变”一个“创新”。

1.转变教研观念,从教我研变为共同研

传统的教研基本是自上而下的,教研方式主要是“教练式”,是领导或权威向教师的单向传递。而本研究则转变了传统的观念,教研方式从幼儿园领导、教研负责人主导为主变为多方合作研究为主。他们不再以专家、领导、检查者的身份对教师的教研包办与代替,或限制与束缚,而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身份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师所思、所想、所疑、所惑,及时提供专业咨询、信息服务与技术帮助,以一种积极互动的方式与教师平等交流,共同切磋、共同学习,也与教师共同成长。

2.转变角色机制,从模式化变为晋级制

结构化教研模式中出现了三种角色:“参研教师”“中心发言人”“催化师”,他们自然而然地将教研团队分为了三个层次:经验型教师、骨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在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角色晋级机制,鼓励经验型教师通过竞聘,尝试担任教研“中心发言人”,通过不断磨练,努力使自己成长为骨干型教师;通过“中心发言人”竞聘为“催化师”,给予骨干教师再次提升自我的机会,成长为专家型教师。这种结构性分层次的角色定位,有效帮助了我园教师队伍呈现出阶梯式的良好发展态势。

3.创新教研制度,从刻板式变为关怀式

作为教研主体力量的教师,其研究的态度与方法决定着研究的成效。如果研究不是教师的自觉行为,而仅是遵从上级的要求或完成工作任务,其研究必然缺乏必要的热情与动力。我们认为,教研也需要人文关怀,需要激发教师参于教研的内在需求。我们认为,一个温馨和谐的集体,能让每位教师品味集体教研的幸福;能为每位教师创造条件实现自我的价值;能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引导教师享受生活、快乐工作,呈现出乐于并享受研究的状态和境界。

在结构化教研制度建设中,我们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探索的脚步并没有停止。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思考和研究,如:在结构化教研制度满足大多数教师教研需求的同时,如何促进个体教师向某领域更深、更专地发展?在教研形式上,如何突破空间与时间的束缚,将线上、线下教研有机结合?诸如此类的问题将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教师的心有多大,幼儿教育的舞台就有多大,只要搭建一个理想的平台,教师们必然会迸发出最大的激情”。结构化教研制度无论以何种方式、何种形式呈现,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体现教师学习的实效性,为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构筑一片晴空。

猜你喜欢
结构化研讨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今日农业(2021年16期)2021-11-26 06:05:34
促进知识结构化的主题式复习初探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00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现代园艺(2018年1期)2018-03-15 07:56:20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学术界(2016年10期)2016-11-10 07:29:28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东南法学(2016年2期)2016-07-01 16:41:40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基于图模型的通用半结构化数据检索
计算机工程(2015年8期)2015-07-03 12:20:35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