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可以从高考选择题的处理入手,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有机地融合进去。具体而言,要引导学生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恰如其分地进行时空定位;注意历史解释的话语分寸和叙述逻辑,排除那些表述不当或推理有误的选项;揣摩命题者意图,有效定位史料所涉及和聚焦的内容,在话语比照中找到最具概括力、最切合题意的选项。
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的培养,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入手:纵向而言,发生了某个事情,出现了某种历史情形,不等于这是同类历史现象中最早的,也不等于某种历史状态或历史关联刚刚开始;横向而言,不能草率地将存在的某一现象或者发生的某一事件,推而广之说成社会上已经盛行了这种风气,流行了这种方式。
2018年浙江学业水平考试历史科第11题:
近代以来中国婚俗发生了很大变化。右图主要反映了
A.新式婚礼开始出现
B.恋爱自由新风开创
C.政府提倡新式婚礼
D.城乡流行集体婚礼
答案为C项。图文展示了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上海市社会局颁发的第四届集体婚礼文书。A项和B项武断地将这一事件作为新式婚礼或自由恋爱的开端,分别用了“开始”和“开创”这样的敏感字眼;D项则把大都市的新式婚礼泛化为城乡流行普及了的现象。上海的集体婚礼早在1935年就出现了,这种通过登报公告或到官署登记来代替繁琐旧俗的作法,民国时期并没博得大众的普遍赞同。
2015年高考海南历史单科第5题: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答案为A项。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在中国本土文化尤其正统儒家思想的强大抗拒力面前,表现出相应的调适性,即迎合士人的习好,迎合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而一些儒家士大夫也吸纳佛教思想,用佛理来解释儒学;早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儒佛两家就在“冲突——整合”的模式中逐步融合。C项和D项不合史实。B项隐含着儒、佛在北宋时才“开始”合流,从时间上就说不过去。
2017年浙江高考历史(选考卷)第9题:
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我中华,旧俗直堪嗟,抑女权,九州铸铁错。”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这一现象反映了
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
B.民生主义影响巨大
C.婚俗中西合壁土洋结合
D.婚嫁旧俗受到冲击
答案为D项。A项容易被错选。20世纪初有志之士倡导的婚姻自由只在风气开通的大城市和进步青年中有所体现,当时并未引发宏大意义上的社会变革,传统的婚姻家庭制度和惯例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总之,从时空角度,准确定性历史事件或现象所处的地位,纵向判定这是不是最早的事件或现象,横向判定这是不是普遍存在的状态,从而更加理性地定位历史问题。
以历史核心素养的史料解释方面,要注意事理逻辑和话语表述,不能由存在的某种状况,或者某种关联,轻率得出这是“主要”的东西,乃至“都”是这样的。推理要合乎常情,符合史实,吻合材料,拓展或引申都要适度,不以偏概全,不妄加揣测,不乱戴高帽不乱穿小鞋。
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26题:
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答案为C项。“拔河”这种娱乐方式,吸引强壮男子参与,“练英雄志”,兼受民众和官方喜爱,体现了大唐对阳刚之气的推崇。A项不合逻辑,“拔河”虽然出自荆楚并且广为流传,但不能仅仅通过这种娱乐方式就大而化之推演出江南文化成了主流。D项犯类似错误,仅凭唐玄宗的一首诗,不能得出当时诗歌以宫廷生活为主;并且D项本身就不合常理。
2018年高考江苏历史单科第6题:
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答案为B项。A项和C项与题干不吻合。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题干说“有些”洋匠不懂技术,不能推衍为所雇洋人“皆”(都)为外行。
总之,要注意历史叙述的分寸和逻辑,切忌话语表述中言过其实,不合常情,有违史实;历史的阐释要顺乎常理,吻合史实,并且恰如其分地说明材料。
从历史核心素养的史料实证角度而言,要注意相关材料用来阐述哪方面的问题,要达到怎样的阐述目的。尤其是题干涉及两个或更多方面的问题时,要注意从话语关联和主次定位的角度,注意这些问题之间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或转折关系,从而确定是对并列的话语全面概括,还是对所强调的内容聚焦提炼。
2018年高考江苏历史单科第20题:
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由此可知,该学者
A.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
B.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
C.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D.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题干中“同时”这个字眼,其连接的前后语句存在并列关系。前面讲全球化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后面讲全球化对某些国家的负面影响,分别阐述全球化带来的利与弊。只有A项完整地表述了这两个方面。
2014年高考江苏历史单科第20题:
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A.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
B.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C.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
D.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答案为B项。题干的第一句话就强调全球化并没带来一致的“经济福音”;第二句以转折连词“但是”为标识,语意的重心落在后面,即强调全球化没带来利益的“合理分配”。两句话都聚焦全球化带来的弊端。
总之,我们要注意题干是把几个问题并举,还是聚焦某个问题,分析命题者的立意角度,从而敏锐找出最具概括性或者最恰如其分的那一项,从而对史料实证的方式和目标有更为理性的把控。
虽有“文史不分家”这样的说法,但学科之间毕竟有其独立性。历史选择题的应对,决不是机会主义地围绕字眼打转,其根本仍是引导学生夯实基础,构建系统的认知体系,进一步强化时空观念,增强对史料的判断和解读的能力,真正做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并在反复的演练和打磨中让学生触类旁通,有效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从而把审视话语的技法有机融入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中,促成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这种对话语审视的能力还可迁移到对主观题的解答中,乃至历史论文的撰写中,要在历史叙述或历史解释中把握好分寸,让表述更加严谨和规范,要恰如其分地展示历史发展中的规律性和呈现的多样性,防止以偏概全,防止以孤证定案,从而在史料解析或历史书写中尽量不做“事后诸葛亮”,尽量避免“擦肩而过,追悔莫及”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