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推进“美丽西藏”的重要途径

2019-09-27 07:44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西藏美丽生态

丹 曲

(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陕西咸阳 712082)

西藏作为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江河源地”,在国家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其显著的生态功能对维护喜马拉雅周边地区和国家的生态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着力实现“美丽西藏”的重要途径,“美丽西藏”的建设是关系到青藏高原各族人民生计的重要举措,也关乎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延续。因此,要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必须推进“美丽西藏”建设。基于西藏在国家主权彰显、地区生态保护、特色文化保护及旅游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西藏未来发展六项战略定位:“使西藏成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本文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探析“美丽西藏”的战略缘起、严峻挑战,重点就推进“美丽西藏”建设的重要途径进行了探讨,这将对深化生态文明研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丽西藏”战略的缘起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与生态环境质量息息相关”。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根据西藏的区情提出了建设生态西藏的目标,“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保护中促发展,在发展中重保护,全面构筑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以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环境优、宜人居为重要内容,着力强化重点生态保护,着力提髙环境监测能力,着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着力强化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又好的国土空间格局,促进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到2020年,西藏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基本建成。到2030年,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家园舒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基本实现建设“美丽西藏”的目标。[1]西藏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地缘优势。

(一)战略地位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是青藏髙原的主体,也是我国及亚洲的江河源头,是世界上独特的生态环境地域单元。

首先,从战略地位而言,西藏关系到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根本上解决所谓的“西藏问题”是几代中国领导人的共同愿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经略西藏,都是从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的战略高度看待西藏问题。早在和平解放西藏前夕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西南的国境线从西藏到云南、广西,有几千公里,在这么长的边境上,居住的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问题解决得不好,国防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因此从西南的情况来说,单就国防问题考虑,也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2]邓小平同志还指出:“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对这一点我们比过去更清楚了。”[3]国家主权安全就是边界安全,更是领土安全。

其次,从地缘战略上看,有了青藏高原这个天然屏障,我国便拥有了战略纵深和大后方。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疆,长期以来,在国际反华势力的支持下,达赖分裂集团进行分裂活动,破坏西藏的和平与稳定,成为影响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与稳定的主要障碍。江泽民同志曾从战略高度上指出:“西藏的稳定涉及全国的稳定,西藏的安全涉及全国的安全,西藏的发展涉及全国的发展”。[4]西藏自治区党委在六届六次全委会议上指出:“分裂与反分裂之间的斗争是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坚决反对分裂是我们党在西藏执政面临的最尖锐课题”,因此“要不断提高稳定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坚决反对分裂和维护祖国统一”。[5]

(二)地缘优势

青藏水资源丰富,被美誉为亚洲的“水塔”,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和雅鲁藏布江都发源于此;亚洲的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也都发源于西藏。

在未来我国可以就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分配与南亚相关国家开展合作,提升与南亚国家的友好关系,极大地造福当地人民,拓展国家利益的前景非常广阔。西藏水资源总量达4482亿立方米,居全国各省(区)之首。

表1:中国各省市区水资源情况(单位:亿立方米)

表2:西藏自然保护区分类情况

西藏高原是世界上山地冰川发育最好的地区,冰川面积2.86万平方公里,冰川融水径流325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冰川融水径流的53.6%。湖泊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面积的30%,是世界上湖泊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区。各类湿地面积600万公顷,居我国之首。亚洲著名的恒河、印度河、湄公河(澜沧江)、萨尔温江(怒江)和长江都源于并流经青藏高原。并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山湿地。西藏水资源总量达4482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达2.01亿千瓦,均居全国各省(区)之首,[6]据估算,西藏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总量约为355亿立方米,草地生态系统水涵养量约达1065亿立方米;水理论蕴藏量达2.01亿千瓦,占全国总量的30%,居全国各省区之首,是我国未来西电东送的接续能源基地;西藏是全球物种基因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拥有除海洋生态系统外的所有生态系统,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与此同时,这里也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种最主要的分化与形成中心;并且拥有3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

二、“美丽西藏”建设中的严峻挑战

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理念,与社会稳定、生态环境、农牧民的生活等等都息息相关。2017年,西藏自治区党委会议再次强调:“要用绣花的功夫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着力在精准上下功夫”“处理好扶贫搬迁向城镇聚集和向生产资料富裕、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地区聚集的关系。”[8]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必须应对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反分裂斗争形势的复杂性

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以来,帝国主义虎视眈眈,与西藏地方的分裂主义分子沆瀣一气,企图将西藏分裂出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际反华势力始终没有放弃敌视中国、遏制中国的政策。西藏上层反动分子发动武装叛乱,以失败而告终。西方敌对势力把所谓的“西藏问题”作为分化我国的战略突破口,怂恿达赖集团不断进行分裂破坏活动。境内外藏独分子共同制造的1989年的“拉萨闹事”,2008年的拉萨“3.14”事件,是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的分裂破坏活动。党中央强调,绝不能让西藏从祖国分裂出去,也绝不能让西藏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针对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判断了西藏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指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滞后,涉藏国际斗争、反分裂斗争,西藏经济发展和维护稳定工作面临的挑战仍然是长期的、复杂的。当前,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特殊矛盾依然是各族人民同以十四世达赖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9]当前,西藏处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决胜阶段,正处于加紧生态功能区建设、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正处于保持持续稳定和全面稳定、走向长治久安的关键阶段。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着眼点和着力点是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是西藏工作的总目标。正确处理好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富民利民的关系,让西藏的天更蓝,人民的家园更美,人们牛羊满圈,过上好日子,实现美丽中国的中国梦和强国梦,就是对国外敌对势力的有力回击。

(二)脱贫致富任务的艰巨性

2017年1月,在西藏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上,就当前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综合研判。提出:要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扶贫方式实效性,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党和政府承担起教育、就业、社保、医疗、济困等方面的职责,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加快完善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逐步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构建以外力促内力、以“输血”助“造血”的体制机制,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功能;要把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更好地结合起来,推动西藏经济更好融入全国经济大局,成为国家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要把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实现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双轮驱动”;要把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更好地结合起来,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不断改善西藏人民生活的同时,西藏地方政府也针对新的问题,不断提出新的目标和任务。“2013到2017年间,在国家、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全区各族儿女的共同努力下,贫困人口从86万下降到33万,贫困发生率由32.33%下降到12.4%。然而,作为中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西藏,致贫原因多,扶贫任务任重而道远。”

(三)保护生态任务的持久性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业绩的同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导致了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尖锐矛盾。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加之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以破坏生态环境作为代价,青藏高原大部分山脉的雪线升高,冰川消退,草原日趋沙漠化,植被退化,生物种群锐减,湖泊减少,河水减少,人们的生存环境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给人们造成了严重威胁,恢复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极为漫长。因此,保护高原的生态环境迫在眉睫。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重建生态平衡,才能协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西藏是中央确定的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然而,基础设施、特色优势产业、生态保护与建设仍然是我们的弱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仍然是我们的短板。只有正确认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才能全面建成西藏的小康社会。

表3:西藏草场种类的具体情况

(四)解决民生环境问题的紧迫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西藏以城镇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产生,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增加,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西藏环保起步晚,环保系统的整体实力比较弱,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环境监测、监察能力弱,与新形势的要求差距较大。由于认识不到位,监管措施不力,投入不足等原因,局部地区的饮用水水源地依然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城镇饮水安全尚未得到有效保障。城镇周边、农牧民聚居区、交通道路沿线、旅游景区(点)等重点区生态文明建设域环境状况急需改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繁重,许多涉及民生的环境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

三、“美丽西藏”建设的途径

“美丽西藏”建设,不仅需要党和国家强有力的支持,还需要地方政府扶贫攻坚的坚强决心,更需要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对西藏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治藏方略,西藏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向协力、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美丽西藏”画卷才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助推“美丽西藏”建设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大政方针,这就大大推进了“美丽西藏”的建设力度。西藏地方政府在理解、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时,应该精心谋略,长远规划。各级党组织一定要发挥堡垒作用,把人民的冷暖放在首位,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安全的食品、舒适的人居环境的同时,也迫切需要解决和恢复以往过度开发和污染引起的环境安全问题。党员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和组织群众参与各种生态建设,正确理解习总书记提出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确切内涵,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方针政策,通过勤劳的双手艰苦奋斗,实现富民利民的目标,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共享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

“美丽西藏”建设中,首先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基层领导班子要具备较强的能力,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能够真正表达民意,勤政廉洁,成为农牧民群众真心拥护,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心聚力、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其次,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体作用。拟定乡村建设方案,解决乡村复杂问题;其三,全面开展村貌综合整治。全面清拆村庄内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彰显属地人文景观,推进村庄绿化工程,营造宜人生活环境;其四,科学谋划长远规划。利用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进一步解决村民的住宅问题。其五,承载人们对美丽乡村的美好期望。领导群众摒弃垃圾围村、臭水横流、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古寨凋敝、文化遗失等现象,努力实现“美丽西藏”建设的战略目标。

(二)科学规划,开发和保护并重

“美丽西藏”建设,必须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打造示范区,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如建立拉萨、林芝以及山南、阿里等示范区。

1、拉萨示范区:拉萨位置居中,交通便利,从建设魅力拉萨开始带动“美丽西藏”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向世人展示新西藏的容颜;

2、林芝、日喀则示范区:素有“西藏氧吧”之称的林芝,发展潜力巨大,瑰丽的山水和浓郁的民族文化都是宝贵资源。日喀则有珠穆朗玛峰和扎什伦布寺,自然景观独特,人文景观靓丽,拉日铁路建成通车,都会成为发展的新引擎;

3、山南、阿里示范区:山南是藏文化的发祥地,阿里的古格王朝遗址,有着人气很旺的旅游线路,迷人的羌塘草原,都是美丽西藏的点睛之笔,为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西藏的主体功能区有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三个类型构成。城镇化建设是按照“一圈两翼三点两线”的战略布局推进的,增强了区域协调性、带动性,提升城镇融合发展水平。“七区七带”格局发展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建设区域化专业生产,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建设“三屏五区”的生态安全屏障格局,减少草地退化、土地沙化、耕地质量下降等生态退化面积,保护好高原生态环境,维护好生物多样性。只有扎实推进,悉心打造,西藏的山水会更美,西藏的明天才会更灿烂。

(三)重视人文环境建设,彰显地域特色文化

千百年来,居住在青藏高原的人们崇尚自然,珍惜资源,爱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人们赋予了大江大河以神奇的力量,认为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树有树神,建立了强大的神灵系统,人们呵护山川和江河,呵护树木和草原,对养育自己的大自然有一种珍爱之情。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从而也保护了生态环境,呵护了人们的家园。虽然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但暗含了朴素的生态伦理观念,客观上保护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10]

“美丽西藏”的建设,关系到农牧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也关乎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在“美丽西藏”的建设中,西藏地形地貌千差万别,各地条件也不尽相同。各级政府要充分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彰显地方特点,创造优美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藏族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是“美丽西藏”建设的核心所在。

1、要以乡土文化与传统村落环境的共生性发展关系为切入点,提升乡土文化在当代乡村建设中所承载的重要文化价值,提升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推动农牧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应尊重传统文化根基,延续、传承乡土文化资源原则,在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和产业导向多样性等原则下进行村落建设与改造,为“美丽西藏”建设提供重要的物质空间环境保障。

3、打造示范城镇,然后向周边地区扩展。民族文化、特色文化是文化之根,是城乡之魂,是精神家园。发展之美、生活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是田园风光、自然风貌、生活气息、风土人情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交相辉映。留住乡愁,留住乡亲,才能使西藏乡村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

(四)加强法治和道德引导作用,提升公民素质

公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是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为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美丽西藏”建设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1、坚持不懈地进行道德教育。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灌注到广大人民群众中,让人们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洁身自爱,遵循做人的基本准则。

2、完善公务员的考核机制,细化考核标准。切实做到“两个坚决”,即对不能胜任所在岗位者坚决调整,对不认真履职并造成严重后果者要坚决问责,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社会评价与监督,创造公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

3、提高国民素质,积极发挥新闻舆论导向作用。宣传党和国家的一系列大政方针政策,宣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宣传道德行为规范,宣传社会上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抓素质教育、比素质提高、学文明先进、创文明一流的强大舆论氛围。

4、弘扬正气,提倡廉洁文化。揭露和鞭挞社会上的消极现象和不良现象,从而达到弘扬正气,遏制邪气的目的。以崇尚廉洁、追求廉洁为价值取向,加强廉洁文化建设,荡涤腐败文化,诚实守信,廉洁从政,建设廉洁文化。“美丽西藏”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让广大农牧民能够接受初等的基础教育,思想积极,视野开阔,接受科学知识,更好地配合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

(五)补齐农村发展短板,提升全区公共服务水平

“美丽西藏”建设中,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家家能生产、户户能经营、人人有事干、个个有钱赚的富裕之村。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社会创造力。

1、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牧村经济发展。以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等为纽带,与中心城区、镇街村居、工业区布局相衔接,承接城区工商业的辐射、转移和扩散,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增强工业园和中心镇吸纳农村人口的作用,提高农牧民的非农收入。

2、提高农牧民的收入,改善生活质量。增加农牧民年的人均纯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到2020年,农牧民收入达到理想收入水平。建立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农牧村新型合作医疗,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并逐步实现与城镇居民统一标准。

3、完善农牧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按照规划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以行政村为单位,配套完成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重点是村庄基础设施“七化工程”:即道路通达无阻化、农村路灯亮化、饮水洁净化、生活排污无害化、垃圾处理规范化、卫生死角整洁化以及通讯影视光网化。

4、构建以外力促内力,以“输血”助“造血”。推进参与式、包容性、融合式发展,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功能。加快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

(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助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美丽西藏”建设,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障常态运行机制,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相结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①民族地区的法制现代化水平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近年来,民族地区由于文盲不断增加,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导致法盲的一个重要诱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做以下方面的工作:

1、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提高藏区的人口文化素质。转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发扬珍惜生态、爱护环境的良好风尚,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把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建立在人们的自觉行动上,使得生态文明建设常态化。

2、让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方针深入人心,让人民群众真正明白退耕还林、封山绿化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就是改善自己生活环境的道理,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就是帮助人们脱贫致富的措施。

3、健全国土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三者纳入我们的评价体系中,完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4、要明确分工和责任,形成政府与干部、干部与农牧民的互动,分级推进、分层管理、分工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明确属地管理责任,坚持生态保护红线优先,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力度,重点完善转移支付政策、探索横向补偿机制,改善和提升生态功能。

5、建立监控体系,构建综合监控网络和监管平台;开展定期评价,调整补偿资金和责任追究的依据;强化执法监督,制止破坏生态的违法违规行为。

6、建立考核机制,将生态保护红线纳入干部评价考核体系;严格责任追究,对破坏生态保护红线的行为要追责。将河流治理、植树造林、防沙治沙、退牧还草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建设美丽西藏,确保蓝天、碧水永存。

(七)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2017年,西藏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就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特征和变化、矛盾和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加大了扶贫攻坚力度,表明了区党委和政府富民利民的坚强决心。仍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精心培育和打造一批既有科技含量又对环境污染少的产业;利用生物资源的优势,发展特色农牧业,建设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以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为宗旨,铸造优势矿、建材、藏医药、特色食品、民族手工等特色产业链,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

2、科学开发旅游资源,立足长远发展目标。转变地方政府传统观念,明确旅游扶贫,让百姓脱贫致富,不搞形象工程,杜绝政绩工程。科学定位旅游开发模式,保护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提升和促进西藏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让高原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农牧民群众富裕,生产生活的家园更美。

3、转变传统的扶贫模式,变“输血”为“造血”。创新体制机制,坚持专项、行业、社会以及国际合作等相结合的多种扶贫模式,改变以往“输血”扶贫模式,自力更生与外援相结合;培育农牧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贫困面貌。

4、转变投资模式,加大资金投入。通过专项扶贫资金、财政转移支付、部门项目建设、社会各界捐助、引进利用外资等形式和途径,加大对贫困地区农牧民的资金投入。

5、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建美丽家园。利用高原独特的气候、生态环境、田园风光等优势,改造人居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弘扬传统文化、保存传统村落,使农牧民安居乐业,让乡村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理想,使西藏乡村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八)抓住“一带一路”机遇,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战略构想,为促进全球和平互动发展等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作为承担推进南亚重要通道建设任务的西藏,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是中国的西南屏障,作为全国边境线最长的省份之一,陆上毗邻国家多,不仅是我国对南亚地区开放的前沿和通道,还是发展边贸经济的重要区域之一。‘一带一路’倡议战略,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11]还需进一步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凭借“一带一路”倡议战略的东风,发展和提升自己。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西藏在连接其他省区与南亚地区的互联互通方面将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2016·中国西藏发展论坛”上相关专家表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为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契机,给我们指明了清晰的发展目标,也为西藏的和平稳定创造必要条件。西藏的发展离不开三个因素:一是西藏自身的发展优势;二是充分利用对口援藏的优势;三是西藏还要借助对外开放的政策,努力发挥沟通南亚和印度洋的桥梁作用。西藏应充分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发展自己,提升自己,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将自己主动地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框架之中。

2、加快发展边境地区的经济建设,提高边民的守土固边热情。因受一系列“具体问题”困扰,中印政治与战略互信在近年来弱化。从21世纪开始,在中印边界印度政府实施了“边境地区发展计划”,努力改善基础交通设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12]虽然这与我国兴边富民工程的支持力度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不排除某些地区、个别项目上印方会占据优势。如果不能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不加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可能会造成部分中方边民的心理失衡,影响边民守土固边的热情。[13]

3、提高边民的生活水平,让他们安心固边守土。西藏边境地区,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独立的“岗哨”。边民家庭的生活水平,也直接影响着西藏的边境安全。近年来,西藏边境地区家庭发展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传统守边固土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推进反分裂、反蚕食、反渗透等战略决策,必须提高边民家庭发展能力,实施支持家庭发展的战略。[13]

4、扮演重要角色,维护好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西藏地理环境特殊,在谋求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也要考虑其特殊的生态环境因素。[14]西藏与缅甸、不丹、尼泊尔和印度相邻,西藏对外贸易出口主要针对的是尼泊尔、印度等南亚国家,多年来也在逐步建立双边贸易关系,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在这个关键时期,通过更加稳固、优惠的政策,可以为南亚贸易陆路大通道的全面发展注入更充足的动力。抓住“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促进西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战略构想,为建设南亚贸易陆路大通道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美好预期,这对于切实加强我国与尼泊尔、印度的经贸合作,促进良性发展创造了新的希望,有望长期维护好国家间的友好关系。[11]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青藏高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没有青藏高原的生态文明,就没有全国的生态文明,也没有全国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15]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形成人与自然共生、和谐相处的良性互动关系,它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源。生态良好、物质富裕、社会文明和谐、依法治国为主要内容的“美丽西藏”建设,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到西藏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才能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西藏广大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也才能更好地实现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在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大力改善和恢复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大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走生态美藏、生态富民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注 释]

①2018年,习近平主席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讲话。

猜你喜欢
西藏美丽生态
都是西藏的“错”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神奇瑰丽的西藏
我们创造美丽
一个人的西藏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