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养:不忘初心,与时俱进——关于《新课标语文学本2.0 版》

2019-09-27 02:57:36上海倪文尖
名作欣赏 2019年28期
关键词:语文学学本形象思维

上海 倪文尖

2001 年6 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基础教育改革拉开帷幕。各科课程标准随即正式出台。承载着无数人的希冀与愿景,课程标准被普遍称为“新课标”。这不仅因为,改“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是全新的举措,“课标”是全新的事物,更是因为,“新课标”象征着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从此迈入新纪元。

在此前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酝酿已久的,以适应新世纪师生新需求与教育发展新趋势为追求的语文助学读物项目,也借此东风,有了更明确、更清晰的目标,经反复斟酌,最终定名为《新课标语文学本》,于2003 年7 月推出了初中卷6 册。面世之后,读者欢迎,市场追捧,“学本”概念一纸风行。编写者和出版方再接再厉,次年9 月《新课标语文学本》(以下简称《学本》)又推出高中卷10 册。

在高中卷卷首,作为学本主编,我写了一篇“编者的话”,开头两段如下:

中国现代的语文教育已经走过了一百年,语文课程与教学正处于世纪的转型期。以全社会的语文大讨论与高调的《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为标志,在这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中,语文课程改革特别声势浩大、热火朝天。当然,收获也是有目共睹:对于盛行多年而且迄今无法肃清的“应试技术化”的语文课程,在话语和舆论层面上,做出了有力的否定与批判;各种语文读本大量涌现,优质的选文资源以及新的语文观念、文学鉴赏方法等,深刻地影响了语文的教学与研究;通过强调语文同个体人格发育、精神成长的关系,以及语文的开放性、创造性,高扬了语文的人文精魂和文化蕴涵;新的课程标准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在法律上认可并在实际上推进了语文教育的新态势,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一线教师乃至社会各界参与课改的热情与能量。

这是中国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难得机遇。我们置身其间深感幸运,也深感语文教育的人文功能、语文学习的学生主体地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等基本共识来之不易。我们更感到责任重大,因为从根本上说,现在,语文教育只是回到了一个正确的原点。我们只有在这个立足点上,反思夹缠其中的杂音,才不至于使“语感”“对话”“整体感知”“探究性学习”等仅停留在漂亮辞藻的阶段,不至于使“新课标”沦为一个流行语汇甚或热门商标;也只有从这个起点上再出发,深化、细化、具体化新语文理念,在课程、教材、教学等一系列环节落实、优化“新课标”,才能真正提升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水准,实现语文科目和母语文化发展的长治久安。

今天回过头来看,那时我是相当兴奋,为语文学科内外出现的语文教育新态势,为注入了新理念的语文课标的高调出台。同时我又比较清醒,比如那种“应试技术化”的语文,我认为,第一,“迄今无法肃清”,第二,“否定与批判”还只是“在话语和舆论层面上”;又比如“新课标”如日中天之际,我呼吁“反思夹缠其中的杂音”,担心它会“沦为一个流行词汇甚或热门商标”。

唉!许多事情不幸被言中。

那么,《学本》也冠以“新课标”,是不是也有“蹭热点”之嫌呢?平心而论,“蹭”么是蹭了一点,但《新课标语文学本》所努力的,却恰恰不是让那些“热点”——“语感”“对话”“整体感知”等说法更热,而是欲使之冷一冷,使之沉静下来,“深化、细化、具体化”。这体现在我称之为“学本理念”的下一段话里:“我们认为,语文有可教、好学的方面,也有不怎么可教、不太好学的方面,甚至还有不必教的方面。综合、灵活和创造性的实践与应用,对于语文课程来说,不怎么可教,也不太好学;而以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的各项基本语文素养,许多语文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以及习惯等,还是可以教,也好学,能够训练、熏染、习得的。”不妨把话说得更直白一些,我对那种将语文神秘化、将课标玄虚化的做法,始终非常警惕。在太多人视“训练”为禁忌的大环境下,当时我明明白白地写下了“训练”一词,如今我看到还不免有点吃惊(同样的道理,我还是不能免俗,通篇不敢明目张胆地用“知识”二字)。

实话实说,《学本》最初也是叫“读本”的,但我总觉得,称为“读本”是差了不小的意思。因为除了精挑细选文章,做一个优良的读本,让学生去“读选文”,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自由,创造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空间;我们用心用力更多的,是在以选文为抓手的基础上进行辅读助学的创意设计及其实施。我们的心血没有白花,《学本》顾问、刚刚过世的百岁老人,“大学语文之父”徐中玉先生就看在了眼里:“这套《新课标语文学本》有创意,每个单元培养学生哪些语文素养,具体而明晰。这就比过去停留在口头的概念上进步了许多。所选的文章都有评点和提示,我认为不少地方确实评得透彻、精彩,在‘怎么学’上,给予学生多方面有效的阅读指导。”大概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吧,我还记得那天,王荣生先生——他是中国大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的第一位博士,在出版社翻阅完一册学本的目录和几个单元的样稿后,就热情地建议说:“这套书应当可以叫‘学本’,‘学本’是中国古人就有的说法,而你们有继承,也有发展。”真是如获至宝,名不正则言不顺嘛!从此之后,我们更自觉、更努力地做一种开创性的“学本”,在引导、启发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上动足脑筋,下够功夫,为了让学生“用选文来学”,我们发扬光大中国古已有之的“评点”传统,有的放矢地进行评析、点拨,力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篇选文的示范作用。

所以这套学本,借鉴吸纳了“读本”的长处,其一大看点是:选文,古今中外,丰富多彩,既有名篇范文,也有重要的实用文章。读者使用起来,先应该是不要管那些辅读的文字,而是要一心一意地读原文,自由阅读,通读,读懂,读出自己的收获。然后,才应该——当然也必须(否则说严重点,就是买椟还珠了)关注这套学本的另一大看点:辅读文字。而这一轮阅读,最好是原文和辅读对照地读,慢慢地读,细细地品,认真地想,为什么会如此评析?究竟想点拨什么?而“全文+辅读”整体性地读完之后,还得梳理总的、大的收获,问一问自己,今后碰到这些问题,碰到这类文章,是不是可以读得更好,读得更有效?嗯,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你不再是原来的位置了。

那么,这些选文和辅读是如何结构在书中的呢?这就需要说到特别要紧的“学本主张”了:“我们对课程标准的关键词‘语文素养’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分化:文化传承、精神修养、现代思维、社会应用以及语文才能。我们认为,这五大方面的语文素养,须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应全面、均衡、交融而持续地发展;其中,语言文学才能是基础,社会应用是关键,现代思维是主线,文化传承、精神修养是题中应有之义。”正是基于“语文素养五棵树”的设想,《学本》从语文素养的这五大方面入手,着眼于全体学生,也着眼于有差异的具体要求,提取了若干重要范畴作为架构全书、组编单元的抓手和依据,以实现有利于、更有助于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学本目标。

近二十年语文课改的风风雨雨过去了,事实已经证明,这样的学本理念、主张和目标,是朴素的,也是深刻的,还是正确有效的,而围绕它们所进行的创意设计和编写打造,有不少更是相当有预见性的。所以,新修订、新升级的《新课标语文学本2.0 版》初心不改,依然坚持,毫不动摇。

因为从根本上说,这些是与2017 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相通的。比如,最新版课标凝练了学科素养,令人瞩目地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和《学本》“语文素养五棵树”相比,课标“核心素养四方面”虽然说法不同,分化方式有异,抽象程度更高,可究其精神实质,二者并无二致。而落实到实践层面,“五棵树”的理路或许还更有其操作性强的优势。

当然,《新课标语文学本2.0 版》也与时俱进,既学习新世纪以来语文课程改革、课程内容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又学习最新版课标的新思想、新举措,脚踏实地专注内涵发展,聚精会神地进行了精简与提升。

精简,主要是精简了辅读助学方式:每单元,都设置单元导语,都统一为“旁批”“圈划”“提点”三种评析点拨方法,这样,结构和条块更清晰明了,有利于应对阅读活动的复杂性,也有助于以直白、简练而具启发性的语言,将选文讲透彻、讲明白,并有重点地突出语文素养的建构。

提升,主要是接轨最新课标,并予以创造性地落实和彰显:其一,古代部分,新增“文化常识”系列,使《学本》每一册的文言单元达到四个,以更适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需要。其二,强化语文的实用功能,呼应最新课标“活动型”“大单元”的设计理念,将“新闻阅读”“论辩与演讲”“生涯规划”等属于“社会应用”的单元,都尝试改造为真正的活动型单元。其三,将“整本书阅读”引入《学本》,既有机融入单元进行编排,又力图为整本书阅读如何有效开展提供新的想象力。

以上的文字,读来肯定相当抽象。下面我希望,具体结合《学本》选文二章:严锋先生的《江边的兄弟》、陈芳女士的《北角漫语》,尤其是《学本》对此二文的辅读处理,来对《新课标语文学本2.0 版》的理念和做法做进一步的、更为形象直观的解说。

《江边的兄弟》属于2.0 版《学本》高中卷第一册中的“亲情与友情”单元,这一单元则属于“五棵树”之一“精神修养”系列(该系列另有“自我意识”“忧患意识”“尊重与敬畏”“爱欲与爱情”“科学精神”等单元)。此单元的语文素养目标,不难从如下“单元导语”里见出大概:“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三种感情。她们是凝聚人类社会的力量,是个人积极上进的力量,也是使生活充满温馨的源泉。浓浓的亲情,凝聚着父母对儿女的慈爱与呵护,凝聚着儿女对父母的感恩与敬重。纯真的友情,超越世俗的富贵、名利、身份,等等,把两颗相知相惜的心联结在一起,朋友间的相知相助、宽容理解,给了我们人间的温情与直面世界的力量。先让我们来细细品读老舍先生《我的母亲》,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朴素而伟大的亲情。”而本单元的选文,除打头的老舍先生这篇之外,还有明代冯梦龙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一个朋友的故事》,以及新近增订的两篇。其中之一就是严锋的这篇散文,另一篇则是汪曾祺先生的《多年父子成兄弟》。

《江边的兄弟》内容上既有亲情、又涉友情,尤其那种特殊年代下兄弟之间,既“亲”又“友”还“敌”的复杂感情,对于今天的高中生来说,相当具有陌生而又打动人心的力量;写法上,则又不煽情,更不滥情,而是非常克制、节制,通过平实的叙事呈现深刻的情感,也带出了一个时代的影子,非常值得琢磨和学习。在辅读方式上,因已经有了几篇“旁批”在先,所以本篇采取的是所谓“圈划”,具体做法是:在对全文有了以上整体性认知的基础上,从文中择取三个突出的、或明或暗但一以贯之的“点线”(那些“点”事实上是连成了一条“线”,故称“点线”),分别以文句下划直线、浪线和加着重号的办法以示“圈划”,也以示区分;而每一“点线”的要义,则在文章前用一段简明的话予以说明:“伯伯和父亲,这一对兄弟,不简单!要理解他们的有些做法、想法,不容易;要体会他们之间的感情,更不容易。”这是侧重内涵的,索性挑明理解有难度,来激发读者的探究欲,而避免浅阅读。“每个个体总处在大历史中,亲情与友情,也离不开社会与时代的大背景。”这是看准合适时机,以小见大,对“亲情与友情”从全局上进行阐释,让读者注意“小家与大家”“儿女情长与家国情感”的关联性。“全文从结构到文字看起来非常质实、素朴而内敛(唯有一二例外,亮点自寻),实则相当有匠心;偶尔出现的新词语、新说法,顿使文章又有活泼之趣。”这明显讲的是文章写法,但明眼人应该看得到这里的“用心良苦”,一方面,整篇文章的文字都很质实,如果都加着重号,那岂不是全篇都是黑点点?另一方面,文章结构的问题怎样,又在哪里加着重号呢?苦思冥想出来的技法是,反其道而行之,在不那么素朴的地方加点,尔后又反过来先将要义和盘托出。

至于效果如何,还请读者诸君明察、批评。再说陈芳的《北角漫语》。

人人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数理化可以教人变聪明,头脑更灵活,思维更敏捷;事实上,母语和大脑、和思维的关系更为直接而紧密,语文学习促进思维发展的作用,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所以,“现代思维”是“语文素养五棵树”之一,而且是作为“主线”,位居正中、承前启后的那一棵。现代社会是具有现代眼光、现代思维方式的现代人的共同体,现代教育需要用心培育多种思维方式方法,大力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而语文教育显然责无旁贷。也是因为特别看重语文和思维的密切关系,《学本》高中卷当年就创设了一门“语文与思维”的选修课程——据我所知,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本自觉为之的助学读物或准教科书。

这次修订升级《学本》高中卷,首先考虑的就是,需要重新设计“现代思维”系列,重点规划打造“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三个单元。《北角漫语》则是“现代思维”这棵树的第一个单元“形象思维”的第一篇。请看“单元导语”:

作为一个现代人,要有一个现代的头脑,也就是说,要熟练掌握并习焉不察地综合应用多种思维方式、思想方法,要特别着力于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语文学习时时刻刻都离不了思维活动,语文学习又是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的绝佳途径。本单元聚焦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概念涵义,也许你要读过李泽厚的文章才知道,而相关研究近年又有很大推进,但对你来说,重要的不是形象思维如何定义,重要的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可以更好地觉知、省察自己的形象思维活动,从而在今后的语文活动尤其是文学阅读与写作中,更充分有效、更酣畅淋漓地发挥你的形象思维能力。

好,来一篇《北角漫语》试试吧:先读原文,你原来怎么读就怎么读;然后,对照旁批再读一读,努力去体会作者如何形象思维,你自己又如何形象思维。不必紧张,觉着有点意思就好,能有些收获,发现这样的尝试对今后颇有些启发,当然更好。

也请你就按照我的建议那样读《北角漫语》及其旁批二三遍。看看效果如何,看看是否会对那一段“总评”心领神会:“北角在香港,是香港岛的一个地方,这个北角是可以精确到具体经纬度的。北角,更在作者陈芳的心里、脑海里,经由文字的功夫,经由你我的阅读与想象,北角也宛如在我们眼前;但这个北角,无法精确。然而这个北角,却又无比精微,具体生动,活灵活现。感谢形象思维。”至于“旁批”这种辅读方式,因为从前就有金圣叹、胭脂斋那样的高手,大家想必都已经比较熟悉。其好处、妙处、难处,也相对比较容易体会。而我所做的是好是坏,有怎样的考虑、怎样的追求、怎样的短板,也都一清二楚,毋庸赘述。

可以再做补充的是,关于“形象思维”单元的整体情况。打头这篇之外,选文首先值得一说的是,特意收录了李泽厚先生的论文《关于形象思维续谈》。文章长达万字,但大家就是大家!道理哪怕再复杂,也能讲得清清楚楚,而且结合文学艺术的实例,称得上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语言清通、深入浅出,一个高中生只要愿意沉下心来认真读,我保证肯定能读懂,而且会读得兴味盎然、收获满满。其他,则既有“诗二首”,济慈的《秋颂》(查良铮译)和郑敏的《金黄的稻束》编排成一则选文,正好便于比较阅读,内容上都是写秋,形式上各有千秋;又有现代作家鲁彦的散文《雪》,正好通过“圈划”尝试了一点批判性阅读;还有当代作家苏童的代表作、颇具现代主义色彩的小说《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这就使得文学的四大文类在这一个单元里都“齐活”了。

最后的重头戏是,这个单元还将这几年热火朝天的“整本书阅读”编排了进来。我们选的书是苏联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的名著《金蔷薇》(戴骢译),围绕这本书进行的阅读指导主要设计有“版本建议”“阅读指津”“阅读活动”“拓展阅读”以及“选章阅读提示”五个板块。比起当前许多令人目不暇接的“整本书阅读”设计,我们只敢说是做得相对老实简单的。我们所看重的,一是,对书把握得精准到位,这靠“阅读指津”:“《金蔷薇》是一部总结作家本人的创作经验、研究俄罗斯和世界许多大作家的创作活动,探讨写作相关问题的系列散文集,也可以看作是文学创作札记——一种实用文体。既然这是一本作者漫谈创作经验及写作一般原理的书,那么关注故事内容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就是理想读者必须做到的。”“《金蔷薇》全书共19 篇章,各篇无情节上的连续性和依存性,但却有一条红线贯穿全书,将所有篇章凝聚成一个严密的整体,这就是作者对文学事业、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爱,以及对美锲而不舍的追求。所以,阅读过程中要努力整合各篇章间的关系,越来越完整地把握全书的核心主题。”“每读一个篇章,都要努力提炼作家所讲述的小故事背后寄寓的文学创作经验或问题,进而在此基础上思考单个篇章与整体结构的关系,这样才能读出作者整本书的写作目的。”二是,在“阅读活动”里面,相机教授“整本书阅读”相关的策略上的、程序性的知识,比如:“阅读整本书,要学会利用书中目录,领会各章节的结构关联性和整本书的思想完整性,从而全面把握作品内涵和写作意图。”“要充分利用书中的版权页、前言、后记等内容,以快速有效、提纲挈领地把握全书的基本内容。”三是,《金蔷薇》“整本书阅读”是在“形象思维”单元内进行,此乃独家特色,而这必须下力气落到实处:“要把创作经验和写作原理用讲故事的方式形象地呈现出来,需要高超的写作技巧,而让抽象内容具象化,这正是形象思维的优势所在。为什么每个富有生命情怀的读者都会被作者的诉说感动,这是因为本书还有一大亮点——诗情画意的笔触。这种语言的美来自想象,想象又来自于自然。”“因而作者笔下,有一个绚烂壮美的俄罗斯:漫天的长霞,纯净的天空,无边的黑海,炽热的爱情,悦动的想象,惊艳的语言,神秘的心境,悠远的情怀,高尚的人格,深邃的智慧,诚挚的向往,永恒的回归……都在等着你,等着你慢慢读来慢慢体会。”我们希望,《学本》的尝试是“整本书阅读”运动中的一家之言,算不上锦上添花,更不是雪中送炭,那是什么呢?清新剂?清醒剂?

同样的,就像2004 年我们已经认识到的那样,“要重塑语文在社会上的形象,完成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世纪转型”,很不容易,真所谓“祖国语文博大精深,语文教育任重道远”。“我们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也只是一种选择、一条路径”,而我们的《学本》“还落实得不够到位、颇显粗糙”。那么,为什么本文前面有不少话显得颇有那么点自信啊?哈哈这,这一来算是我们对自己辛苦修订、认真升级换代的某种犒劳吧;二来实在是,给优化了的《新课标语文学本2.0 版》再打打气,也顺手美化美化,这样,才能以更正意诚心的模样,静候来自读者、来自语文一线的批评和建议。

①②⑤⑧倪文尖主编:《新课标语文学本》卷首“编者的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9 月版。

③倪文尖主编:《新课标语文学本》封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9 月版。

④参见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李平译)第一章《理论是什么?》中的相关论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年11 月版。

⑥倪文尖主编,徐默凡编著:《新课标语文学本·高中选修系列4·语文与思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9 月版。

⑦《新课标语文学本2.0 版》高中卷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猜你喜欢
语文学学本形象思维
订中学生阅读 当语文学霸
订中学生阅读 当语文学霸
订中学生阅读 当语文学霸
订中学生阅读 当语文学霸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中华诗词(2019年11期)2019-09-19 09:05:20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教育寻真
渗透“学本”思想 构建有效课堂
文理导航(2017年4期)2017-03-29 14:34:42
创意也爱“形象”——形象思维法
发明与创新(2016年6期)2016-08-21 13:49:34
整体·联系·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