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红
摘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来作为极具重要性的一环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的积极教育引导和实践过程当中。中学生群体因其阶段时期的特殊性导致部分中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行的“互联网十教育”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引导输入了无形的新生力量。通过对网络资源的合适筛选及有效运用,为激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理解与学习兴趣、中阶段创新心理课堂的构造带来新的实践方式。
关键词:“互联网十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心理健康是影响并伴随人类终身的重要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是各个年龄阶段教育教学的基础,也是各个学科交互穿插学习的结果。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生课堂中展现出相对核心的地位。然而,由于中学生正值特殊阶段(青春期),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相对偏离健康心理行为、语言或者思想;再者基于传统的中学生心理教学模式,即推崇“理论至上”,以“教”来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心理健康工作者与受教学生的双向难题出现。而“互联网+教育”则大显身手,合理的将良好的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与其结合,将“理论至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灵活转变为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感受的创新型模式,更加符合目前我国推行的对学生们多方面、多角度的综合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1 契合中学心理教育需求,合理的筛选网络资源
灵活又充满活力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往往是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方向发展同时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有效培养、充盈着创新与创造氛围的。要构建如此新型心理教育课堂,需要教师更合理地联合网络素材并进行有效筛选,良好地贯穿于课程中,与心理教学内容要求产生完美的契合度,打破传统的“理论至上”的中学心理教学课堂模式,从不同寻常的“互联网+教学”方式、具有自由的心理学习氛围中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激起学生对自身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主动性。
正如中学生阶段这一时期的特殊性质,青春期的萌发、萌动仿佛勾勒出中学生难以管理的画面。其实并非如此,只要在顺应“互联网+教育”这一良好的大背景,将其内涵内容合理筛选并运用,便会带来无形的帮助。例如,中学生的情感认知伴随着生长渐渐丰富起来,“早恋”现象屡见不鲜。而错综复杂且传播迅速的网络花边新闻、个别网红的事例无形之中对中学生的“早恋”造成了巨大影響,有些学生会认为某些网红也这样做,并没有对自身造成如何不良影响,又或是其粉丝量依旧攀升不止,因此仅依据个别的内容来审视自己,认为自己的做法不存在任何不妥。
基于此,心理教育的教师们需要从深层次来看待并分析这一现象,从最根本上将正确的、积极的观念传输于学生之中。首先不应直接否定,对于叛逆时期更应当采用一种温和、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将变化万千的网络信息进行合理、有效的筛选,进而将所筛选内容采取不施加压力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在如此过程之中提升中学生们对网络信息的认知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同时教导学生们对待网络现象的正确及更深入的思考,培养发散式良好思维,具有正确的判别能力,进而正确的规范自身行为及思想,使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印象不再是固定的、刻板的,而是灵活的,能够引发自主性学习的。
2 正确辨别网络教育利弊,发挥“互联网+教育”优势
基于以往的传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若将“互联网+教育”的优势有效渗透其中同时产生事半功倍的课堂反馈,需打破以往的束缚,正确分别互联网这把双刃剑的基础下,将“互联网+教育”模式之新貌替传统理论之旧颜,进而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们的综合心理素质并达到期望的效果。
提倡互联网平台的搭建渗入心理教育课堂中,并不是告诉学生们一览包收全部网络资源,更要对游走于网络之中的内容进行辨别。互联网为人们带来了方便与快捷之时,其局限的一面也逐渐涌出。比如部分中学生利用网络万能的搜索功能进行其他学科作业题目答案的搜索,又或是用“上网查找学习资料的”叶子遮蔽“网络游戏”的真相;此时可将部分案例渗入《一“网”情深》的教学内容当中,教师们更多地将网络的利与弊讲解,同时制定合理的课堂计划从观念上使学生们改变,借助积极并具有意义的网络歌曲、网络视频影响学生;让学生们懂得在网络中学会保护自己,培养并提高学生们正确使用网络的能力以规范自己的行为,文明上网。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开通“匿名”式的聊天沟通通道,让每一位学生将心理所想所感传递于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抹去姓名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将真情实想进行抒发与传送,以围绕学生们的实践生活情况对不同问题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针对性思想及心理问题进行交流,进而趋利避害,共同享受健康的成长环境。
3 针对不同中学生群体,提升网络心理教学效果
“互联网+教育”模式的融入,即是每一位心理健康工作者的期盼,更符合现代中学生心理教育课堂的需求。针对中学中存在的一类艺术、体育等特长生群体,通常出现特长与文化课内容难以达到有机结合、有效统一的现象。同时此类群体可能会出现文化课就不属于自身强项,无法弥补这一漏洞等认识。针对这一难题,对此类学生的心理教育及其群体的健康发展促进必不可少。
例如学习《阳光总在风雨后挫折与成长》相关课程内容,观看与教学题材内容结合度高、能够引发学生深思的心理教学片段,让学生们产生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思考共鸣。首先要敢于直面并正视现存问题,正视挫折,而不是一遇到难题就退缩,就认为自己与高分数的文化课成绩无缘,更不能够出现极端、过激的行为和心理;再结合实际学习情况,如需要对特长部分加练导致较少的文化课学习时间,或无法集中精神投入学习等情况及时向心理老师寻求帮助;教师也应将具有此种问题的学生聚集起来,首先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接着结合历史向同学们讲述之前名人战胜困难并取得成功的光荣事迹,从中使学生们的思想层面转变,让学生们感到挫折的来临并非可怕的。之后,同学们可以敞开心扉,相互诉说自认为的“挫折”,处于现状之感及计划应对的方法,畅所欲言之后,学生们的心理情绪逐渐有所缓和。最后进行心理小游戏的方式进行心理上的指导。一方面,灵活地将心理理论知识结合了实践;另一方面,解决了此类群体学生的学习困惑,使其身心朝着积极、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全面提升心理综合素质。
4 结语
总的来说,“互联网+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课堂的结合并不是靠简单的论述完成,更需要通过对网络平台及资源的有效筛选和积极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将互联网优势于中学生心理课堂有效发挥开来。中学生作为我国新一代的摇篮,是我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希望,利用“互联网+教育”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旻,“互联网+”背景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9):105.
[2]邢泽轩,“互联网十教育”理念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D].广西师范大学,2016.
[3]王辉.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1): 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