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丽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恰当、充分地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各种能力都得到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空间观念;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一语道出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1 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因。对于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兴趣最切实可行的方法。例如在《观察物体》这节课中,让学生事先准备好自己喜欢的玩具,在课堂上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这些玩具。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发现观察到的玩具的形状是不同的。通过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给学生观察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体会到在自己最喜欢的玩具中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如在讲授二年级《华容道》一课时,我精心设计了学具,让每个孩子都亲自玩玩这个游戏,然后找同学到黑板上亲自演示,再游戏中学生们充分感知上——下、左——右平移的知识点。我发现就连我班的学困生上课时都是面带微笑的,积极举手,想上前边展示。课后,我进行了小测验,发现这节课,百分之九十八的同学都掌握了平移的要点。看来,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轻松快乐。
2 动手操作,加深知识理解
小学生的理解、记忆是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和区别。
例如在《倍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倍”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课堂上,让学生用先在第一行摆3个小圆片,再在第二行一个对一个,摆6个三角形。说明把第一行的3个小圆片看成一份,第二行的三角形有这样的两份,也就是说,三角形的个数是小圆片的2倍。然后再让学生画一画,圈一圈。学生通过各种操作活动,用形象化的圆圈将“一份”直观地呈现在在学生面前,形成“谁是几份”的初级模型,“倍”的概念呼之欲出。
又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角的大小比较”是学习的难点,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去做各种各样的角,然后再同桌互相比一比,谁做的角大,谁做的角小。学生通过操作,比较,自主建构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积累活动经验。
3 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皮亚杰说:“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最关键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感受各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在大脑中形成各种表象。
例如在教学《认识角》-课时就是让学生用摸一摸三角板中的角,去感受尖尖顶点给皮肤带来的刺痛感,直直边带来的平滑感,从而让学生在感观中去感受角有一个尖尖的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感受它们的特征,在大脑中形成较深刻的印象,最終形成表象。又如在教学认识分米、厘米、毫米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用尺子去量一量、画一画、剪一剪等方式,亲身感受各种长度,这样学生才会建立起表象。在这个动手操作感受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其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4 动手操作,发展实践能力
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知识,用知识来指导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我们数学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动手操作正是发展实践能力的好方法。
例如:《轴对称图形》-课,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图形。先把图形对折,画好图,再剪一剪。通过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生会剪出各种各样的漂亮图形,然后再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找出一部分图形的共性,从而认识轴对称图形。再如,在学习《元角分》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元、角、分的认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在买东西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付钱,自己找零,同时也锻炼了购物的能力。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帮助学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在实践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
参考文献
[1]刘沛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育[J].教学论坛,2014(3).
[2]孙俊勇.小学生数学多元能力发展与评价研究[J].数学天地,2016(2).
[3]胡绍琼,浅析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训练方式,《读天下(综合)》,2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