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楠
王力先生曾指出:“一种语言的语音的系统性和语法的系统性都是容易体会到的,惟有词汇的系统性往往被人们忽略,其实词和词之间是密切关系着的,同源词就是词汇的系统性的现象。”语文学习中的“词汇”如果杂乱无章地贮存在人脑中,容易遗忘,不易提取,因此语源研究是探究整理词汇系统的必由之路。在此,笔者梳理中学语文中有关于家居饮食器具对汉语家居什物命名的探求方法及造词方式作深入剖析,以期能够在多重记忆作用下,使学生语言积累更为巩固。
一、定声推义
“定声推义”就是通过字(词)声音的线索推定其语源的方法。
例如:榻
《释名·释床帐》:“人所坐臥曰床……长狭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榻然,低矮貌。榻低矮,贴近地面,故又引申为“贴合,附着”义。摹印、描摹称榻,字亦作“拓”,其法是将纸紧贴于被摹之物。“榻”与蹋(踏)、塌等声近义通。《说文》:“蹋,践也。”即践踏,踩踏。段玉裁注:“俗作踏。”《楚辞·天问》:“天何所沓,十二焉分。”工逸注:“沓,合也,言天与地合会何所。”
分析家居什物名称“榻”的命名义:
1.榻,低矮,贴近地面,用来登着上床的一种寝具。[贴近+低矮+踩踏]
2.蹋,践踏,踩踏,脚附着贴近地面。[贴近+踩踏+附着]
3.塌,贴,贴近。[贴近+贴紧]
4.沓,重叠。[贴近+重叠]
通过义素分析法分析,词组同源词的源义素为“贴近”,皆从“沓”得声。因此,“榻”的命名义为贴近地面低矮的,用来登着上床的一种寝具。
分析“桶”的命名义:
筩 《释诂》卷二上:“筩,长也。”疏证:“筩者,狭长也。《史记·三王世家》:广陵王策云:毋侗好佚。禇少孙释之云:毋长佚乐也。《说文·竹部》:“筩,断竹也。”《广雅·释诂二》:“筩,长也。”“筩”义为竹狭长。上古音为定母东部合口二等。
侗,《说文·人部》:“侗,大兒。”《字匯·人部》:“侗,长大也。”《《释名·释山》:“山旁隴间曰涌。涌犹桶,桶狭而长也。”“涌”义为狭而长的山旁隴间地。上古音为定母东部合口二等。
桶,《广雅·释器》:“桶,筩也。”《正字通》:“桶,今圜器曰桶,合板为圍,束之以篾,设当于下。”“桶”为一种盛水或其他东西的容器,狭长形。上古音为定母东部合口二等。
1.筩,竹狭长。[竹+狭长]
2.侗,人长而大。[人+长+大]
3.涌,狭而长的山旁隴间地。[狭长+山旁隴间地]
4.桶,一种狭长形的盛水或其他东西的容器。 [狭长+容器]
语音上,此组同源词古音相同,为定母东部合口二等。四者有音同关系。它们的共同意义核心“长”即是这组同源词的源义素。桶的命名义为一种盛水或其他东西的容器,狭长形。
二、溯源衍生
语言中的新词,一般总是从旧词的基础上产生的。新词由旧词分化衍生生出来,由同一源词所产生的一组衍生词也同样成为“同源词”。它们词义有着必然的联系。
分析“盏”的命名义
醆,《释器》卷七下:“醆,爵也。”疏证:“《明堂位》云:爵用玉琖仍彫。《周官·量人》释文云:琖,劉本作湔。字并与醆同。爵谓之醆,杯谓之盞,一也。《方言注》云:盞,最小桮也。《尔雅》:锺小者谓之盞。李巡注云:棧,淺也。棧、盞,并音侧限反,其义同。《广雅·释器》:“醆,杯也。”《方言》卷五:“盞,桮也。自关而东,赵魏之间曰椷,或曰盞。”郭璞注:“最小桮也。”义为浅而小的杯子,多用于指酒杯。上古音为莊母元部开口二等。
棧,《尔雅·释乐》:“大锺谓之淺,其中谓之剽,小者谓之棧。”邢炳书引李巡曰:“棧,淺也。东晋太興元年,会稽剡縣人家,井中得一锺,长三寸,口径四寸,上有铭古文云‘棧,锺之小者,既长三寸,自然淺也。”“棧”义为小锺。上古音为莊母元部开口二等。
淺,《说文·水部》:“淺,不深也。从水,戔声。”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谓水少。”“淺”本指水少而小。引申为事物之小。《吕氏春秋·先己》:“吾地不淺,吾民不寡。”高诱注:“淺,褊。”王勃《上劉右相书》:“徇名则功淺。”上古音为莊母元部开口二等。
盞,亦作“琖”,杯之淺而小者:《方言》卷五:“盞,桮也。自關而东,赵魏之间曰椷,或曰盞。”郭璞注:“盞,最小桮也。”《广韻》:“琖,玉琖,小杯。”《广韵·獼韵》:“戔,少意。”《字匯·戈部》:“戔,淺少之意。”《礼记·明堂位》:“爵用玉琖仍雕。”孔颖达疏:
“琖,夏后氏之爵名也。以玉饰之,故曰玉琖。”韩愈《酬振武胡十二丈》:“横飞玉盞家山晓,遠蹀金珂塞草春。”刘禹锡《刘驸马水亭避暑》:“琥珀琖红疑漏酒,水晶簾瑩更通风。”又量词:
1.醆,爵也,小杯。[小+杯]
2.棧,小锺。[小+锺]
3.淺,水少而小。[水+小+少]
4.盏,杯之淺小者。[淺+小+杯]
语音上,三者古音相同,为莊母元部开口二等。古音为清莊準旁纽,元部叠韵。词义上,“醆”为小杯,“棧”为小锺,“淺”为小水。他们都有共同的意义核心“小”。即是这组同源词的核义素。“醆”“棧”“淺”并从“戔”声。《广韵·獼韵》:“戔,少意。”《字匯·戈部》:“戔,淺少之意。”“戔”含“小”义,“戔”含“小”义,可把“戔”看做这组同源词的源词。
分析“椅”的命名义:
依 倚 椅
依,说文:“依,倚也。”诗商颂那:“依我磬声。”传:“依,倚也。“国语晋语二:”未有所依。“注:”依,倚也。”
倚,说文:“倚,依也。”广雅释诂四:”倚,依也。“易说卦:”参天两地而倚数。“释文引马注:”倚,依也。“史记屈原贾生传:”祸兮福之所倚。“正义:”倚,依也。”
椅,说文:“椅,梓也。”洪武正韵:“椅,隐绮切,音倚。俗呼坐凳为椅。”正字通:“椅,坐具后有倚者。”椅最初仅写作倚,唐《济读庙北海坛祭器杂物铭》碑阴:“绳床一,内四倚子。”宋王铚《默记》,(徐)铉引椅少偏乃敢坐。”宋黄朝英((靖康湘素杂记》卷三:“今人用倚卓字,多从木旁。……倚卓之字,虽不经见,鄙意测之,盖人所倚者为倚,卓之在前者为卓。”按,“椅”是晚起字。
1.依,倚也。[倚著+依靠]
2.倚,依也。[相依+依靠]
3.椅,坐具后有倚者[坐具+倚靠]
这组同源词的共同意义核心为“倚靠”,即该组同源词的源义素。椅的命名义为坐具后有倚者。
三、回归审鉴
黄金贵在《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中强调:“任何创新必须以继承为基础,全盘袭取或一概扬弃的倾向都应避免。关键是正确审鉴传统训诂成果的是非得失。这就必须用现代文化史研究和现代语言手段、知识,来正确检验、辩证,从而定其取舍。”
对于家居什物“盂”的命名理据探析,在传统释名中主要分为两类,《说文》:“盂,饭器也。”徐锴系传:“饮器也。”《慧琳音义》卷十五:“盂,椀之大者。”段玉裁注“芋”字云:“凡于声字多训大。芋之为物,叶大根实,二者皆堪骇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为人君者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盂圆水圆。”此类得名源于“大”。但在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七下:“盂之言迁曲也。”此种说法“盂”的得名之由为“曲”。但对于“盂”字的命名理据研究中,众多训解者对于“盂”的解释都取“大”义,本于《说文》因此取“大”义作为“盂”字的命名义,结论精确。
对于“幕”的得名,《释名·释床帐》:“幕,幕络也,在表之稱也。”《周礼·天官·幕人》:“幕人,掌帷、幕、帟、綬之事。”郑玄注:“在旁曰帷,在上曰幕,幕或在地,展陈于上,帷、幕皆以布为之。”《说文》:“幕,帷在上曰幕。”《楚辞·招魂》:“離榭脩幕。”王逸注:“幕,大帐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幕”有大和覆的特征,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幕有鸟。”注:“幕,帐也。”穀梁传定公十年:“齐人使優施舞於鲁君之幕下。”注:“幕,帐。”国语吴语:“就幕而會。”注:“幕,帐也。”说文:“幔,幕也。”玉篇、广韵:“幔,帷幔。”“幔”与“幕”相类似,《广雅·释诂二》:“幔,覆也。”因此,我们认为“幕”的语源义是覆。《释名》突出的是其处于表面的特点,并不十分准确。
四、人文汇择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制作材料的变化一些古代家居文化词语渐渐地被更为精确的,更能表现其意义的新词新字所代替,还有一些词语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被赋予新的意义。对于这些名称命名理据的考究我们要进行综合的人文抉择。
其中灯的命名理据,灯源于豋,“豋”为古代一种盛肉食的器皿,形如高脚盘,燈声旁为“登”,《诗经·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登(豋)。”在瓦豆中盛油脂,加以灯芯成为古代最早的灯,人们后来仍将此照明的用具称为豋(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制作原料渐渐被金属代替,“登”加“金”旁作“镫”。而后表示照明意义的“镫”改从火旁作“燈”,简化后作“灯”。
“推原”不是揭示词的内涵和外延,其价值也在于把词的实在意义勾勒出来以使人准确理解词义。整个语文学科内容更像是一种立体网状结构,小到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大到传情达意“言意象”,语言处于多层联系中。在多重记忆作用下,语言积累更为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