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德璎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难点。2017年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来,以“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以“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等课程目标,对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鉴赏提出了明确要求;近来在新高考改革的政策下,多地高考语文卷中古诗词鉴赏题量的增加或难度的加大,更是攥着评价的指挥棒,对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提高了要求,同时也给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带来了压力与挑战。
面对上述日益迫切的教学要求和艰巨的教学任务,在课时紧张的高中语文课堂,如何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兼顾引领学生进行大量的古诗词课外阅读、提高学生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成为我们教学的一大难题。基于此,本文试撷取最具代表性的高中名家古诗词,结合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初探高中名家古诗词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是指“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它能较好地“实现课程标准阅读量的目标、满足现实生活阅读的需求、改变部分教师的教学习性以及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辨力”的目标,所选名家如李白、杜甫、苏轼、陶渊明、李清照等人的代表性篇目较多,而传统的单篇教学形式或以教材编排的主题组诗教学形式,往往让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作家在不同阶段创作的作品或与他人相关的作品进行联系、整合和全面把握,导致学生对这些名家名作的理解和赏析停留在“孤立化”“碎片化”“浅显化”阶段。如果打破上述传统的名家古诗词教学方式,以群文阅读的形式组织“名家名作”的专题阅读课,则能很好地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并在整合教学篇目、高效利用课时的同时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挖掘学生的思考深度。
在如何选择教学策略进行古诗词群文阅读鉴赏的问题上,我们不妨借助相关文学理论来提供思路。美国著名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曾于1953年,在其代表作《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活动始终离不开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即著名的文学活动四要素说;在此基础上,特雷·伊格尔顿在其《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一书中,提出现代文学理论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全神贯注于作者的阶段(浪漫主义和十九世纪),绝对关心作品的阶段(新批评),以及近年来注意力显著转向读者的阶段”等三个阶段;之后,我国学者畅广元、李西建等人根据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兴起的“文化研究”,归纳总结出“现代文学批评理论大致经历了四种基本范式:作者中心论范式、文本中心论范式、读者中心论范式和文化研究范式”的观点。对于“四范式”这一说法,虽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但其以“文本”“作者”“读者”“文化”作为文学批评的视角丰富并发展了我们的文学鉴赏活动。在此,我们将以上四个不同的文学批评视角与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结合起来,探索高中名家古诗词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从“文本”视角探索
从“文本”视角探索,即主要从文本自身进行作品解读,从而衍生出一系列相关知识点,辅以群文阅读的方式进行教学。如讲李白诗歌时,可将“探究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内涵”进行专题性的群文阅读,以《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作为一个起点,引出其意象“月”在烘托本诗中蜀道“险峻”以及下文诗人之“忧”等方面的特殊作用;之后拓展李白名篇《把酒问月》《月下独酌》《玉阶怨》《子夜吴歌·秋歌》等,比较五首诗中“月”意象的内涵异同,从而以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的内涵探究为例,较为概括性地掌握了我国古诗词中“月”意象的内涵及意义;再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文,也可以抓住本文“去”“来”两个方面进行作品解读,从而联系陶渊明《归园田居》组诗及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共同探究其“去”与“来”之因、所选景物的描写以及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理想。
二、从“作者”视角探索
从“作者”视角探索,可以选择“以点带面”的方式来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即以某一名家作品集结而讲、贯以作家生平及一个或多个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更为系统、深刻地了解这些名家的人生历程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在名家们的生命旅途中与其作品相遇、碰撞,而且可以在议题引导下更好地把握作品内涵及艺术魅力,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比如李清照的词作由于人生经历的原因明显呈现出前后两期的不同风格,那么,我们不妨以词人的人生经历为线索,串起每一阶段的代表性作品(可以是课文,也可以是课外名篇),进行赏析与比较。如按照其人生轨迹选择《点绛唇·蹴罢秋千》《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等代表性词作,在涵泳品味词句、感受词人作品风格的同时,也在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中对作品把握得更为深刻。
三、从“读者”视角探索
从“读者”视角探索,即注重读者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质疑甚至是再创造。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大胆地对相关的多篇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如高中语文(必修三)的《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可与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杜甫诗歌《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等整合成一个专题,以“你能否结合诗人生平及相关背景资料,描绘一下你心中的杜甫形象?”“有人说,杜甫为君为仕颠沛流离并不值得,你赞同吗?试结合以上杜诗说明理由”两大议题来进行群文阅读的教学。通过这两大议题的探究,不仅有效地进行了课外拓展,而且以自主探究的形式挖掘学生的思考深度,提升了学生个性化赏读古诗词的能力。
四、从“文化”视角探索
从“文化”视角探索,则需要透过古诗词的字词表面,在文化的大背景下对古诗词进行鉴赏,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比如我们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与《满江红·怀子由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答径山琳长老》等诗词进行群文阅读,在字词理解的基础上,贯通苏轼儒释道的思想来讲解,以此深刻体会苏轼的“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人生如梦”“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心安处是吾乡”“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等诗句的内涵。在学习如何鉴赏古诗词的同时,既了解了作者本人的创作思想,也感悟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可谓一举多得。
以上四个方面的阐述即对高中名家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进行的一些初步探索。当然,在教学实践中,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以及增强教学效果而服务的。在具体的学期授課过程中,不能为形式而形式,而应充分考虑每一篇课文的特点、应达成的教学目标、需突破的教学重难点,适当地选择篇目进行群文阅读;在实际运用时,我们可以将以上四种教学策略选择性运用或综合性运用,也可以摒弃不用、大胆创新其他教学方式;在课时安排方面,可以在本学期课时整体安排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整合或拓展,缩减课时或增加课时。
在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研究及运用方面,我们仍有大量的空白需要填补,已有的理论仍需不断发展与完善。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之路上,我们还需不断地“上下而求索”。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
[2]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06):63.
[3]刘大伟,蒋军晶.群文阅读教学:概念、价值及实践路径[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6,32(01):34-35.
[4]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5.
[5]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3.
[6]畅广元,李西建主编.文学理论研读[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08: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