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中的留白艺术与教学处理

2019-09-26 12:27梅祝鸿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8期
关键词:意象想象诗人

梅祝鸿

诗歌留白,是诗人留给读者的创造性想象空间,它以人们脑海里固有的知识体系和生活经验作为原始意象群体,在特定的联想帮助下,展开再加工再创造的想象活动。从而让读者的思维驰骋于各自的画面世界中。在这里,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活动,把诗人的喜怒哀乐,和各种洒脱与飘逸,狂放与豪迈,离别与相思,演绎得淋漓尽致。

人教版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从古至今大量的优秀诗歌篇目。通过诗歌美学的视角,掌握诗歌中的留白手法的创作原理,可以助力初中生鉴赏诗歌的深度和广度。并可以从不一样的角度,深挖细节,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想象带来的无限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正是探讨这一话题价值的所在。

一、为什么诗歌中会有留白这一现象呢?

庄子讲:“瞻彼阙者,虚室生白”,艺术的审美标准是相通的。西方油画艺术取消了画面的空白,笔到之处皆着色。画面内无论是自然风光,亦或是宗教内容都是以“满”的样式呈现。但在中国传统水墨画家的笔下,似乎留出一片自由、空旷的天地,反而是必不可少的要求。

马致远在《独钓寒江图》中,只画了一位独坐船头的蓑笠翁,其余的景色寥寥数笔带过,剩余全是空白。这空白代表的茫茫江水突出了此时此刻清冷萧瑟的氛围,反衬出蓑笠翁在寒雪钓鱼时的专注。与绘画艺术在审美方向上相通的诗歌艺术更是深谙此道。历代诗人们都重视这空白中的余韵,有意无意的“吝啬”着手中的笔墨。力求在“无”之中,让读者领悟和感受到更多的“有”,锻炼着每位欣赏诗歌者的想象力。例如“曲终人不见,江山数峰青”(唐·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两句,朱光潜称前句意味着“消逝”,后句意味着“永恒”,消逝即“无”,而这种遁逝用一首“曲子”的结束来演绎,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消逝,反而引发了读者无尽的探索,想在群峰之间寻找一点什么踪迹,从而形成一个‘永恒“的追寻。所以说诗歌的留白,其实这是一种朴素的空间意识的体现,中国人善于在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从无限中回归有限。

二、留白的形式

诗歌的留白形式较多,例如视觉、听觉、情节、情感等形式,但他们又很少单独呈现,多是交错往复,多样的组合。这样的效果便是能更加立体、综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

这两句选自部编版九上的《商山早行》,是多种留白形式组合的代表佳作。寒冷凄清的早晨,诗人独自又踏上了漂泊的路途。“鸡声”“月”“霜”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突出了诗人出发时间“早”的特点,呼应诗题。但此句并未直接描写诗人出行的动作,那么诗人哪去了呢?未见人踪,只见人迹,在这“声”与“月”与“霜”的交织中,我们彷佛能看见诗人的背影渐行渐远,这背影有几分落寞和惆怅,更或许昨夜的诗人并未入眠,在思念远方的家乡和亲人,才有了后文“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的感慨吧。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奇丽的想象而著称于世,前文中以梨花比喻飞雪,以暖显寒,雄奇的浪漫主义情怀让他得以闪烁于整个盛唐的诗林之中。但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想象是指向性的,意象很明确,并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不属于留白。而结尾的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反而成就留白的经典。前文十六句围绕着“宴别”“送别”展开叙述,情景交融,文末两句则表现了诗人送友离去,依依不舍的场景。诗人极目远送,友人在风雪的山中越走越远,忽隐忽现,只能看见雪地上留下的马蹄踪迹。诗人在风雪中伫立了多久?友人离开时是否也是几步一回头?友人的前行是否顺利,送别是又有一番怎么样的叮嘱?这要学生阅读全诗,把握主旨后,依据诗人的留白空间,展开想象了。这个想象补充的过程,实际上就模拟了岑参送别武判官的复杂心情,对自己的无限惆怅,对友人的无限思念和祝福。這不仅是视觉的留白,也是情感的留白。

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从年少不羁的少年郎,写到愁苦满腹的中年人,从“强说愁”到‘欲说还休“,整首词的上下阙都围绕着”强说出“”说不出“两点来展开,这里实际上也是”有“与”无“的变化。诗人在本该说愁的年岁却欲言又止,张口无言,这是为何?在情感脉络上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白,需要学生们去脑补填洞。一个人是受到了多少的磨难和坎坷,遭到了多少的排挤和冷落,才有万般的无奈?无言之愁,才是真的愁,颇有白居易“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生胜有声“的意味。

《诗经》中的《蒹葭》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永恒的想象,歌者在最后到底是否和心上人相见了吗?在彼岸的伊人,到底长得什么模样?这篇诗歌在故事情节上,给予了后世一个无尽的留白空间。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或者不同的心情下,品读这首诗,答案都不尽相同。因为它的美,太无尽了。同时,《诗经》也是开诗中有画之先河,后世的陶渊明、谢灵运、王摩诘与孟浩然等,都是出类拔萃的代表。《蒹葭》一诗中,廖廖几笔,就勾勒出了一幅幅秋意寻踪的图画。其他没有交代的景物,则由诗歌把想象的空间留给了读者。

三、重视诗歌留白功能的意义

何景明说“诗文有不可易之法者,辞断而意属,联类而此物也”。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谈到想象时,便认为“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它有本领,能真正的从自然界的呈供素材里创造另一个想象的自然界”,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重视诗歌留白功能的意义,在于在个性的塑造过程中,保留和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各种原因,不可否认的说,学生的想象力正在下降甚至枯竭,我们有时候正在把他们带入墨守成规的世界,这样的教学过程缺乏了审美的情趣,更缺少了心灵的思考。在新课改的理念中,锻炼想象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趋势。

四、提高留白想象能力的教学策略

想象,就是在心底里唤起意象。它有再现的,也有再创造的。再现的想象情况占多数,比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学生读后脑海里自然会想起“枯藤”“老树”等意象的样子,不同的学生脑海里的“枯藤”都不会相同,有歪有直,有高有矮,有绿有黄,这都和他们之前的意象储备有关系。

但仅有再现想象是不够的,还不能体现想象的艺术魅力,这就需要想象的创造性。朱光潜把这种创造定义为:“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平常的旧材料,就是既存在学生脑海里的意象群体。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留白想象能力,不断加大意象的储备数量,是当务之急。

我们反对闭门造车的读书,因为那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禁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走进公园、名胜古迹、博物馆、社区等地方,广泛接触并且仔细观察,深入体验和思考,从而增加生活阅历,才能丰富想象的基础,提高后期创造能力。

那么有了这些基础,学生们如何来进行想象的再加工再创造呢?在笔者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情境体验的方法,是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且最见成效的办法,它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情感认知特点。情境体验,是指学生有目的进入诗人创设的环境中去,感受和体悟诗人的情感。

角色代入,变换角度。这是在留白想象的情境体验中常用的方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学生模拟自己成为诗人,骑着一匹瘦马,徐行在落日余晖中。学生不禁会思考“我”为何“断肠”,将行何处,有没有家人故旧的音讯?未来的日子会怎么样?这些不是诗歌本身的意象所具有的功能,而是学生通过了解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后,走进诗人留下的空白内心深处叩问而来,能进一步理解诗歌情感。在王维的《竹里馆》中,学生想象成为那位独坐幽篁,弹琴长啸的诗人,那诗中没有勾勒出来的深林环境和人物心境就显现了。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诗人没有交代如此流泪伤感的原因,留下一个情节的空白,但变成诗人的角度,通过联系既有的人物知识来发挥想象,一定是他远去边塞,未知归期的惆怅,思恋家乡和亲人的悲苦一起涌上心头。

这片诗歌中的留白世界,留给了后世人们无尽的财富。学生的思维可以在这里驰骋和跳跃,想象力可以在这里无尽的发挥,诗人的情感世界亦隐匿其中,若隐若现的背影,莞尔动人的一抹微笑,孤鸿飞影的寂寞,都在这里呈现。重视和理解诗歌留白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加大对诗歌内在美含蓄美的品悟,从而让学生发掘生活之美,生命之美。

猜你喜欢
意象想象诗人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诗人与花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