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祖父的园子》童话体运用解析

2019-09-26 12:27颜征兵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8期
关键词:呼兰河园子萧红

颜征兵

《我和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由于文中充满童真稚气、不合成人逻辑的语言,和对园中昆虫、植物、童年趣事绘声绘色的描写,被选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编写给出的单元教学要求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就是说,教学重点放在了词句的学习上,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及祖孙亲情的感受上。

那么,作为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家国情怀”单元的一篇课文,在小学学习这篇课文的基础上,我们该如何站在更高一些的层面上来欣赏、学习这篇作品呢?笔者认为,《呼兰河传》是萧红回忆往事的童年回忆体小说,其中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节是站在小女童的角度来抒写童年趣事。那么,我们可以从区分它与其他童话类作品的不同之处入手展开学习。

其一,人称不同

一般来说,童话故事都是采用第三人称,作者作为旁观者展开讲述,故事可以编辑得更复杂美妙,但是情感的抒发上会隔了一层,读者在情感的接收上也会隔了一层。

而《呼兰河传》是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我和祖父的园子》中的“我”很明显是儿时的萧红,由于童年和祖父相依相伴的时光是一生坎坷的萧红人生唯一温暖的记忆,以第一人称娓娓道来,让人更觉逼真生动,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其二,突出“自由”主题

大多数的童话故事重在表现童真童趣,突出快乐、美好的童年生活,而本文除了表现作者童年的快乐、温暖之外,更突出表达的是童年的“自由”。最鲜明表现在文中的两个“要……就……”,六个“愿意……就……”:“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这样一份“自由”在通常的童话故事里是很少见的。

其三,特别的开头和结尾

大多数的童话故事是以时间和某个场境开头,直接设置故事的发生背景。结尾则以一个比较美好的、理想化的人物结局完成。《我和祖父的园子》以“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一句话成一段开篇,不涉其他,只提祖父,突出了祖父对于我的重要性。而结尾,“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纯白描地写出了童年的“自由”之境。

作为一部童年回忆体小说,既然要去抒写快乐、难忘的童年生活,为读者描绘我和祖父的园子,又从人称、主题、开头结尾等方面采取了不同于一般童话故事的写法,并非单纯要表现童真童趣童年的快乐,反而隐藏着淡淡、飘渺的忧伤。那么,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在描述童年生活时的真实心境是什么?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探究:

一、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分析

萧红这部童年回忆体小说其实写在她去世前,流落香港、贫病交加、孤苦无依。她短暂的人生经历了数不尽的不幸与坎坷,幼年丧母、逃婚、战乱、病痛,短暂的人生历经了颠沛流离,从呼兰到上海,又到东京,最后在香港去世。这样极端的人生使得萧红于生命弥留之际回忆起她一生唯一温暖有爱的时光,那就是童年时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光,祖父的慈爱、后花园的自由、万物的和谐,这些在一般人眼里平常简单的事物,对于一生磨难的萧红来说,却是弥足珍贵。正如她在散文《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中說的:“可是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因此,历经人世坎坷的作家在回忆起儿时的时光时,“我”既是女童萧红,亦是作家萧红,她们共同讲述着“我”自己的故事和“我”周围人的故事。吉林师范大学郑春凤、王金茹在《由梦魇向童真回溯——萧红对故乡的双重文化情结》一文中也说:萧红在对往事的回溯中,身份游走于知识分子与小女儿之间。当她以知识分子的目光触及现实乡土时,她剥离掉了同时代作家乡村叙事中的诗意想象而呈现出悲凉的荒原景观;而她以小女儿的身份重返故乡时,故乡呈现出怡然自足、圆融和谐的理想境界。尤其是当她处于生命的弥留之际,无数的闪回中梦归故乡,她对于童年和祖父相伴的快乐日子有如同回光返照。

如此艰难悲怆的写作背景,作者在一幅童年乐园图画中要表达的绝不只是天真烂漫、快乐幸福,更多的是对悲苦一生中唯一快乐时光的无比追忆和怀念,是对困厄无常的家国命运留存的一线希望和憧憬。

二、纵观全书进行探讨

不顾及全书而只阅读分析节选片断,很容易陷入断章取义的迷阵,尤其是时代背景复杂的作品。

我和祖父的园子位于《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节,前面的第一章第二章主要描述了呼兰河的风俗民情,大泥坑子豆腐店染缸房扎彩铺,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为我们拉开了一幅逼真生动的呼兰河风俗画卷,至第三章则进入了“我家”、“我和祖父的园子”。也就是说,作品到节选部分还只是浅层面的小说背景的展示,还未涉及到全书主旨的表达。萧红在《呼兰河传》最后写道:“以上我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记,就在这里了。”可以说,《我和祖父的园子》是整部小说中最为温暖或是唯一温暖的记忆碎片。

文中对大花园有着无比美好、无比自由、充满生机的描写,“花园里明晃晃的,……鲜艳漂亮”,那花园中的景物都是“自由”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然而,同样是这个花园,小说中又有另一种描写,分别在第四章第三、第四节和第五节开始,“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这前后巨大反差背后,是悲惨的团圆媳妇的故事,也就是说,园子的自由、美好来自于儿时未谙世事的“我”的眼睛,园子的荒凉无人烟来自于黑暗的时代与社会。

这里面要注意的是“祖父”存在的意义。纵观《呼兰河传》有这样的强烈对比: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依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大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可见,“祖父”并非仅仅是我童年幸福美好记忆的重要部分,他也是世事变迁,我宕荡坎坷一生的一个重要见证。

三、关注细节描写的意义

大多的童话故事重在故事性,突出生动叙述和主题的感染力。而本篇在生动活泼的童年生活描述中,还突出了细节描写。如在不长的篇幅中,对“太阳”的描写多达四处,“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这些显然是作者的有意表达。“太阳”作为最鲜明的温暖意象,太阳下园子才是温暖自由的园子,太阳下的人才是有爱有温暖的人。而在叙写了团圆媳妇的故事之后,作者写道“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甚至根本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瞎子头上,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实在是温暖了”,此时,返回去再读那太阳底下有关自由生命的描写,就能品出深深的悲凉意味。

综上所述,花非花,雾非雾,萧红笔下《我和祖父的园子》为我们建立了一个无比自由、快乐、幸福的儿时乐园,这其实只是其表。对于萧红这位饱受肉体和精神双重痛苦折磨的作家来说,这是她一生唯一的充满爱和温暖的精神家园。更难能可贵的是,呼兰河畔我和祖父的这个园子,也是她放下个人悲苦命运,心系国仇家恨,祈祷家国平安的精神寄托。

参考文献:

[1]赵国英.解读《祖父和我》:寻找文字背后的意味[J].教育.2018(41):80.

[2]封建华.跨越时空的翅膀——解读萧红作品节选《祖父的园子》[J].名作欣赏.2010(08):79-85.

[3]杨和平.从中小学同课异构看教材的准确定位——以《祖父的园子》为例[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03):54-56.

[4]杨春芳.让心灵在自由中绽放——《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思考[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02):18-19.

[5]潘文彬.向语言深处漫溯——《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J].教育视界.2015(10):33-38.

[6]王平,王惠干.语文课要定位语言训练的点——《祖父的园子》研课后记[J].学周刊.2015(35):34.

[7]张艳華.快乐?寂寞!——解读《我和祖父的园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4):188.

猜你喜欢
呼兰河园子萧红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快乐的园子
树的野园子
我和祖母的园子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园子匠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
概念整合视阈下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解读——以萧红《呼兰河传》英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