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锁群
8 号上午,湖北省教研室化学教研员孙旭老师在讲座中提出了一个观点: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有“一明一暗”两条线,“明线”即师生活动线:包括讲与听、问与答、示范与观察、指导与操做、应变与生成;“暗线”即学生思维发展线包括思维启发、思维指向、思维引导、思维深化、思维拓展。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以确定的知识点为依托来预设师生活动----明线;同时在师生活动中关注学生各方面的思维发展——暗线。只有“明线”与“暗线”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孙老师的这一观点当时就使笔者眼前一亮,内心起了波澜。
回来后,笔者拿出听课记录——宜昌市长江中学周代圣老师上的一节课《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开始认真的回忆他当时上课的情景,进行深入的思考:他的“明线”与“暗线”分别是什么呢?很快,笔者就想明白了,周老师要上的内容是复习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但他并没有直接对酸碱的性质进行泛泛的复习,而是以宜昌市某化工厂的污水处理过程为背景引入课题,然后以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作为知识的载体,在不断的问题解决活动中引导学生对酸碱的化学性质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复习,整个过程流畅而严谨。周老师的“明线”既是围绕盐酸与氢氧化钙这一经典的反应设置了大量的问题与师生活动,如简单的讲解中和反应、引导学生讨论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怎样对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处理、怎样验证处理后的溶液是否对环境有害等问题,师生间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互动,周老师还把智能手机和辅助教学的APP 引入课堂活动中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这些丰富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掌握了酸碱各自的化学性质和简单应用。周老师的“暗线”则重在学生化学思维的引导和培养,笔者认为本节课培养了学生化学分类的思维(过量与不足)、交流讨论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化学在处理环境污染问题等。当学生的讨论结果与教师的预设不相符或出现错误时,周老师并不是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让学生把关键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全班学生进行再讨论,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在验证溶液中有盐酸时,有一个小组的结论是可以用硝酸银生成氯化银沉淀来鉴别,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同意他的结论,周老师就让他把结论写在黑板上,给出相应的提示,最终引导他们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样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非常有帮助。
经过深入思考,笔者反思了自己在化学中考复习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堂教学“明、暗”线不是很分明。感觉教学思路不够清晰,在复习时,有时只是对知识点进行简单的重复,没有给知识点找一个具体的、恰当的载体,利用这一载体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有效的联系起来,导致学生不易形成有序的知识网络,复习效率不高。同时,缺乏对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引导,学生未形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未得到提升。二是缺乏对学生正确解题方法的引导,不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教学。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总是第一时间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并进行详细的讲解,没有让学生从根源上思考出错的原因,导致学生对于已错过的问题印象不深刻,在以后的考试中依然出错。三是缺乏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实践。一味地采用“练——讲——练——考”的模式,使学生很容易疲惫不堪。而不善于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时间、精力都花了很多。而复习效果差强人意,学生的成绩得不到实际的提高。
经过此次学习,可以说给笔者以后的复习课教学提供很好的思路。在中考复习课中,不能只对知识点进行泛泛的复习、记忆,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知识点要找到有效的知识切入点,并以此切入点为突破口,以一系列不断深入的问题来驱动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以此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化学思维模式,提升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研究知识点,研究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锤炼课堂教学语言引导艺术,为更好地上好复习课提供有效支撑。
在今后的复习课中,笔者将下大功夫在寻找知识的载体上,并围绕这一载体创新教师与学生活动的设计,以一系列有效的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也需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时间,即找准“明线”。同时,注重课堂引入必须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用语上多加锤炼,做到简、洁明了,注重对学生化学思维的引导,即关注“暗线”,争取使自己的复习课堂更加生动、高效,也使学生的考试成绩能得到大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