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组曲的民族风情元素与演奏要点分析
——以《版纳风情》为例

2019-09-26 09:47张潇潇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触键傣族风情

张潇潇

音乐创作的实质是海纳百川,不断汲取外来元素并实现融合的创新化发展过程。西洋乐器——钢琴自十九世纪传入中国以来,逐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生根发芽,焕发出别样的风采,开启了钢琴民族化发展之路。众多先辈们通过改编和原创的方式不断寻求与探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华民族元素完美融合于乐曲艺术创作中,并与之实践,创作了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优秀作品,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王建中的《情景》、张朝的《皮黄》等等,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钢琴艺术事业的发展[1]。目前走中国钢琴民族化发展道路已经在业界达成基本共识,需立足于本土民族音乐文化,对民族元素进行挖掘与提取,创新性融入到乐曲艺术创作中来。而云南钟灵毓秀,风景秀美,有着彝、傣、白、苗等25个少数民族,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张朝的《滇南三首》、陈勇的《彝山风情画》以及夏良的《版纳风情》均是取材于云南少数民族元素,各具特色[2]。对此,以《版纳风情》为小样,对其中所蕴含的民族元素以及融入手法进行深入剖析,深入了解中国钢琴民族化发展的深刻内涵,同时分析乐曲的演奏要点以便更好地诠释与表达。

一、夏良与《版纳风情》钢琴组曲

(一)夏良的艺术人生

夏良(1953-),云南昆明人,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作为土生土长的云南人,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自幼热爱音乐。于197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开启了艺术人生之路,在此期间跟随王建中、丁善德教授学习系统的作曲知识,在1983年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3]。毕业后先后任教于云南艺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在1991年时为提升自我,赴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深造期间师从加拉米安学习小提琴表演。1995年学成归国后于香港任教,后在2007年被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聘为艺术学院教授[4]。

夏良的艺术人生非常精彩,其乐曲创作体裁非常丰富,包括管弦乐、钢琴曲、交响乐以及室内乐等,多部作品荣获国内外多项大奖。其毕业作品《幻想协奏曲》在全国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大赛中摘得桂冠,并凭借这首作品响彻乐坛;钢琴曲《版纳风情》、交响诗《远山》取得了1987年上海国际音乐大赛二等奖、2004年云南省新作品汇演一等奖的好名次[5]。其在钢琴乐曲创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佳作频出,其许多作品中对云南本土音乐元素进行改编与创作,如《蓝花花》《小河淌水》与《版纳风情》等,钢琴作品中有着浓郁的云南音乐风格。

(二)钢琴组曲《版纳风情》

《版纳风情》组曲是夏良在搜集大量版纳地区素材的基础上于1987年创作完成的钢琴组曲。该钢琴组曲在第一届上海国际音乐大赛上荣获二等奖,并随后被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钢琴组曲《版纳风情》共有五个乐章,依次由《林》《水之舞》《情》《彩蝶戏花》与《铓与锣》组成[6],生动形象地将版纳的自然风光与生活情境呈现于受众面前。该组曲的这五个小品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构成了统一的整体,系统对西双版纳地区的林之秀丽、水之柔美以及傣族人民欢庆节日等景色与生活情境进行了细腻又深刻的描绘,凸显了浓郁的傣族民族特色。钢琴组曲《版纳风情》的曲式结构如表1所示,通过将版纳地区的民族风情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相融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乐曲的色彩性,更是增强了表现力,呈现了浓郁的傣族民族风味,夏良先生对西双版纳地位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表1 《版纳风情》钢琴曲的曲式结构

二、《版纳风情》钢琴组曲中的民族风情元素

(一)云南傣族地域元素

从钢琴组曲《版纳风情》五个小品的名字就可以感知乐曲的内容是与西双版纳的地域特色紧密相连的,通过写意的方式将地域意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西双版纳是热带气候,热带雨林是其典型的自然景观,而乐章《林》对西双版纳地区的雨林的景象进行了诗意化的表达。《林》乐章从开始走右手均在低音上进行,这与版纳傣族音乐“喊颂”[7]特点是相一致的,尤其是左手低沉的九大度和弦似诉说着雨林的故事,异常神秘,表现了夜晚雨林的深邃之感。另外,利用音块技术对风吹过雨林时树叶相触的婆娑之声进行了模拟,展现了微风阵阵下林海美景。

西双版纳地区傣族认为“水”象征着纯洁、自然,每年四月中旬的泼水节是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的综合体。《水之舞》就以水为音乐主题,将水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如第开篇第1~4小节的琵音音型形象刻画了林间涓涓细流潺潺流动泛起涟漪的感觉。

另外,铓、锣是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民常用的打击乐器,在傣族“车里乐”中常常被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使用[8],这两种乐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版纳风情》组曲中的最后一首,则是以乐器铓与锣为主题,在乐曲中生动展现了傣族传统民族乐器的音色,借以乐器的音响凸显欢乐的节日气氛,一幅欢快的傣族民俗风情画卷徐徐展开。

(二)民族性的音乐节奏

钢琴组曲《版纳风情》中节奏也颇具有民族特色。傣族传统音乐对节奏的要求与西方音乐不同,强调音乐不受节奏的束缚,具有明显自由风格特征。第一首《林》从开始就采用了慢速自由式的节拍,体现了傣族民族音乐的自由节奏特色,如图谱1所示。另外在《水之舞》《情》《彩蝶戏花》等乐章中也多次采用了自由的节奏,使得乐曲的自由色彩更为浓烈,如《水之舞》的开篇对节奏进行了自由处理,采用八分音符从7个音增长至10个音[9],然后再依次递减,形成了一种具有数控性质的节奏,见图谱2。

图谱1

图谱2

在《铓与锣》中还有类似民间打击乐“乱锤”现象的节奏类型,如图谱3所示,与打击乐器铓和锣的节奏相呼应,同时由快至慢的节奏与由弱到强的音量增强了乐曲的节奏感与动感,将氛围推向高潮。另外,该首乐曲的第二小节中拍二切分音上给出了重音,但是谱例中却没有标出,这需演奏者即兴发挥,体现了民族音乐中的即兴性,展现了傣族民族音乐的自由节奏。

图谱3

(三)民族传统器乐音效

夏良先生在对钢琴组曲《版纳风情》进行创作时,巧妙应用了和弦对傣族传统乐器的音响效果进行了生动逼真的模仿,这种模仿仅在第五乐章《铓与锣》中出现。在《铓与锣》乐曲的初始,音区较低,重音明显,形成了强烈的强弱对比,节奏感十足,并通过重音四度叠置和弦形象地模仿了铓、锣敲击后的余音。随后在第一部分第乐句中,夏良先生采用了现代记谱法使得演奏的音响效果更为紧凑与激烈,将铓、锣演奏时热闹非凡的声乐效果呈现出来[10],如图谱4所示。在该乐曲的第二部分,左右手均是完全和弦奏出,节奏由大量的叠置音块构成,且音快之间的变化跳跃又大又快,将打击乐器铓和锣大力敲击演奏时浑厚而结实的音响效果展现得淋漓尽致。创造性对传统民族乐器铓、锣的音响效果的模拟,增强了整首乐曲的色彩性,彰显了傣族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使得乐曲的民族性特征大大增强,富有强烈的民族感染力。

图谱4

图谱5

(四)民族特色和声应用

《版纳风情》钢琴组曲为进一步彰显民族音乐特色,还创新性应用了具有民族和声创作手法,采用了四五度叠置等民族性和声。在第一首《林》中采用了加入多个变音的音程与和弦[11],右手通过三连音的方式持续进行四五度叠置和弦,不仅展现了西双版纳雨林的神秘、深邃,不协和和弦也使得乐曲富有民族感。《情》中也大量应用了不协和的音程及和弦,增强了乐曲的色彩性。另外,在《铓与锣》中基本为非三度叠置,采用了许多不协和的民族调式和弦,如图谱5所示,通过民族和声的和弦叠来展现民族音乐的特色。

三、钢琴组曲《版纳风情》演奏要点分析

《版纳风情》是一组现代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钢琴组曲,所蕴含的民族风情元素使钢琴曲增色不少。在深入剖析乐曲中所应用的民族的基础上,对其演奏要点进行分析以便更深层次理解曲中之意、情。

(一)《林》

《林》具有独特的节奏性,展现了西双版纳地区独特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乐曲初始标记了“mistero”(神秘的)表情术语,对节奏并没有明确要求,对此在演奏时需根据自己对“林”理解进行自由发挥与酌情处理,把握整体风格。在A段开始快速奏出持续的三连音,力度随音型变化而频繁发生改变,呈现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对此在这部分弹奏时需注重将第一个重音弹出,突出左手的旋律,力度均匀表现力度的“p(弱)—mp(中弱)—mf(中强)—p(弱)”强弱变化。中段左手连续跑动的十六音符,如图谱6所示,在演奏时需弹得要轻且清晰,这需要采用贴键的演奏手法,通过运用手臂的自然力量并将琴键沉到底,而非“摸”键,使得弹奏的声音雄厚深沉,凸显出雨林的深邃与神秘;另外需借助手腕的力量保持音与音之间的连贯性,表达风拂过雨林的柔美意境。

图谱6

(二)《水之舞》

《水之舞》是以水为主题,将水流动的感觉表现得栩栩如生。开篇引子速度标记为“Rubato”(伸缩处理),节奏与速度都相对比较自由,在这部分的演奏时需放松手腕,通过手腕的力量带动手指跑动,触键要轻巧,多用指腹触键,手指保持颗粒感时需横向水平发展,凸显出旋律线条,表达清澈的水流。

在第一部分速度要求为“Allegretto”(小快板),气氛轻松活泼,触键依然要轻巧,而右手四度音程重复交替部分是演奏一个难点,需跑动时要有很强的清晰度与流动感,对此右手采用连奏的方式使得跑动均匀轻盈,左手则用手腕平移的方法落在主音上突出旋律;第二部分呈现出多声部演奏,在对其第一乐句演奏时的右手弹奏需轻巧且清晰,胳膊要放松,左手触键要沉到底突出旋律,第二乐句在清晰弹奏的同时加强力度后逐渐减缓,但是不要太过于明显;演奏结尾最后一小节时,同样触键要保持轻巧有颗粒感。

(三)《情》

《情》乐章较为简短,节奏的相对自由,整体的力度在p~ppp范围内变化,是一首非常舒缓具有抒情性质的乐曲,对此在演奏时需把握情感基调,触键需连贯且轻柔表现出对版纳的深深眷念。同时,弹奏时需充分利用臂膀的重量,将其传递至手腕,增加音与音之间连贯性以便更好地表达乐句。尤其需注意的是琶音,左手触键时不能高抬指,需用水平贴键的方式弹奏,如图谱7所示,手指需略微“趴在”琴键上。

图谱7

(四)《彩蝶戏花》

《彩蝶戏花》并未呈现很强民族音乐特色,其更多的是采用现代化作曲手法,如大量采用了十六分音符的左右手交替来模仿于托卡塔的演奏技巧,对此在演奏过程中双手交替弹奏要节奏整齐,注重触键速度与触键力度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实现音色的变化。另外,该曲的情感基调是活泼的,展现的是蝶儿在花丛中飞舞的感觉,但是力度在mp~ppp范围内变化,因此需注重弹奏力度的控制。

(五)《铓与锣》

《铓与锣》是组曲从山水人情到民俗风情的转变,具有强烈节奏感,对此与前面四首的演奏方法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乐曲中利用大量和弦对傣族传统打击乐器的音效进行了模仿,展现了节日的欢快氛围,对此需多采用断奏的方式“敲击”琴键,弹奏时需做到“快紧快松”,手需预先摆好位置,通过肘部的力量向前送力,在弹奏和弦的瞬间发力抓住琴键,发音后手臂要立刻放松。与此同时,需准确把控速度,在节奏切分时而不至于掌控不了节奏。另外,在弹奏《铓与锣》时还可适当应用踏板增强音响效果。

四、结束语

《版纳风情》钢琴组曲通过引入傣族民族元素,并结合西方作曲技法展现了民族音乐特色,是一组现代性与民族性融合的优秀作品,其创作思路与手法具有很强的创新性。通过深入剖析乐曲中民族风情元素应用方式,能为后续中国钢琴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可谓是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触键傣族风情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钢琴触键技术对于音乐表现的意义探究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钢琴演奏中触键与音色的关系研究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神秘撩人的东方风情
沙滩风情
唐时风情诗为伴
试析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教育
浅谈钢琴演奏中歌唱性触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