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挑战与政策供给

2019-09-25 05:18余智慧陈鹏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16期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双一流

余智慧 陈鹏

摘 要 “双一流”建設与应用技术大学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价值耦合,同时,“双一流”大学与应用技术大学又有本质区别。“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由于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高等教育结构失衡、高校评估体系单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等原因,使得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为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国家应从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建立分类标准体系、设置分类评估体系、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大政策供给,为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找寻出路。

关键词 “双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分类评估;政策供给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16-0041-07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同年6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明确指出,引导一批本科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大学是以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为主,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的大学类型[1]。2015年,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要“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政策)”。2017年1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发布。同年9月,《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颁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正式“出炉”,共有42所一流大学和95所一流学科大学入围。至此,“双一流”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双一流”政策自出台以来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诸多方面来看,“双一流”政策可能成为影响中国高等教育未来数十年具体走向的核心政策,其不仅会影响一批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在更深层意义上,将对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产生深远影响[2]。本文试图从理论层面通过剖析“双一流”建设与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关系,来梳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应用技术大学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同时从政策供给的角度提出应对之策。

一、“双一流”建设与应用技术大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双一流”建设与应用技术大学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价值耦合。同时,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的大学(以下简称“双一流”大学)与应用技术大学之间又有明显区别。

(一)“双一流”建设与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价值耦合

首先,“双一流”建设与应用技术大学发展共同构成了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两翼”。世界一流大学作为一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对整个国家的社会、科技、教育、文化等都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985”和“211”工程之后的又一重大决策,旨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历史性跨越。而应用技术大学是在我国产业结构改革、经济转型的背景下,随着技术升级应运而生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是指实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一类高校,肩负着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发展等多重使命,具有技术性、应用性和地方性等特征。

其次,“双一流”建设与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能为服务区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双一流”建设的主体是大学,“双一流”大学与应用技术大学类型不同,但都肩负着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重任。其中,“双一流”建设旨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旨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应用技术大学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也需要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做保障[3]。即区域经济发展有赖于“双一流”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最后,“双一流”建设和应用技术大学发展都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其一,可进一步优化人才供给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的大学几乎都是原“985”和“211”工程的大学和几个老牌研究型大学,其人才培养主要以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为主。而应用技术大学则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主。“双一流”建设与应用技术大学发展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不同类型的人才,有利于缓减我国当前人才供需结构失衡的局面。其二,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截至2017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5.7%,进入后大众化阶段,单一的高等教育类型不能满足社会以及个人发展的需求,“双一流”建设和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有利于丰富高等教育的类型,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满足人们对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需求。

(二)“双一流”大学与应用技术大学的区别

从“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 “双一流”大学几乎都是老牌综合型、研究型大学。而应用技术大学开展的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其与“双一流”大学同“级”不同“类”。其中“级”是指二者同属高等教育的本科层次,“类”是指二者分属不同类型,即前者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而后者属于普通学术教育(主要包括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两者存在本质区别。

1.价值取向和功能不同

“双一流”大学的主要价值取向是学术性,功能是把学生导向知识体系。这一类大学以学术教育为主,重视学术科研水平,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讲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应用技术大学的主要价值取向是技术性、职业性,功能是把学生导向工作体系。这一类大学实质上以技术教育为主,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旨在培养学生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主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不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比较看重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技术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4]。

2.人才培养模式不同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不同。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双一流”大学实施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包括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旨在培养学术型人才。其中,学术型人才包括学术型人才(如科学家)和工程型人才(如工程师)。应用技术大学实施的是技术教育,旨在培养技术型人才(如技工和技师)。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在总体性要求层面,“双一流”大学主要强调学术性,而应用技术大学则强调应用性和技术性;在专门性要求层面,“双一流”大学要求具有系统性、真理性、深刻性和永久性,而应用技术大学则具有地方性、灵活性、职业性和多样性。

第二,培养方式不同。在专业设置上,前者(“双一流”大学)遵循学术体系的逻辑,按学科设置专业,强调学科本位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后者(应用技术大学)则遵循工作体系的逻辑,按技术项目和职业群的变化设置专业,强调技术本位的实践性。在课程逻辑上,前者遵循学科逻辑,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科理论知识,课程设置以学生的学术导向为主;而后者则遵循技术工作逻辑和专业教育逻辑的双元逻辑,以“技术素养”为目标设置课程,课程设置以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和技术素养为导向。在教学上,在教学计划方面,前者的特征是学术定向,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为其接受更高级别的教育做准备;后者的特征是职业定向,旨在培养学生工作所需的技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在教学实践方面,前者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而后者的实践教学所占比例则相对较重,几乎达到与理论教学势均力敌的程度,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5]。

第三,师资队伍不同。由于“双一流”大学以科学知识的传授为主,因此,教师需要有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素养,其中理论型教师占主导地位,兼职教师较少,对教师的考核也主要是基于学术成果的考核。而应用技术大学则主要进行技术(包括技术知识)的传授,因此,需要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亦或是“双师型结构教师”,这就要求应用技术大学不仅有专职教师,还有来自相关行业、企业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师资队伍呈现“多元性”“专兼职结合”特点。

二、“双一流”背景下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挑战

进步与发展总是相对的,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内现存两种不同逻辑的教育体系,即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双一流”大学作为原“985”和“211”工程大学的扩大版,是精英教育的典范,体现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取向。高职高专作为大众教育的典型代表,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技能性取向。而应用技术大学则因种种原因盘桓在这两种教育体系之间,这种盘桓一定程度上对其也是一种桎梏。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

(一)高等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不足影响着应用技术大学的健康发展

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与资源要素供给相对不足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6]。“双一流”建设进一步加深了高等教育资源的集中配置,延续了传统的重点建设政策和学科建设资源倾斜配置政策。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上,我国一直坚持政府主导原则,政府通常会按照高校的学术地位和隶属关系将其分成不同的档位并据此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结果造成了“富校”和“穷校”两个群体[7]。“富校”大多是“985”和“211”工程大学或是得到政府大力扶持的地方老牌高校,“穷校”一般是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

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是普通教育的2.5倍。应用技术大学属于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其对教仪设备、实验实训场所等硬件条件要求高,办学成本必然高于其他类型高校,是一种“高消费”式教育类型[8]。然而,我国政府针对“双一流”设立了专项资金,资金分配向高水平和特色高校倾斜。可见,“双一流”建设本质上是继“985”和“211”工程后的又一次政府资源的再分配。其中,最大的影响就是财政拨款,这一点从各地各院校公布的2017“双一流”配套资金分配就可看出,已有20多个省区市制订了“双一流”建设行动计划,预算总建设经费超过10000亿元[9]。“双一流”大学在现行制度下在资源获取方面占绝对优势,这对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具有很大冲击力。较之过去,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在不断扩大,但仍然非常有限。而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国家投入高等教育的资源在短时期内不会有较大增幅,对“双一流”大学财政性支持力度的增量就意味着“双一流”大學与其他院校的经费资源占比差额增大。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应用技术大学获取资源会变得更加艰难。

另外,有研究表明,截至2010年底,我国地方高校负债总额约为3482亿[10]。背负债务压力的学校,其在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过程中将受到财政困顿和转型乏力的双重窘境。因此,在有限的教育资源竞争中,原本就处在高等教育生态圈边缘位置的应用技术大学,在没有政策扶持的情况下,由于资源供给不足,在生源选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困境,在资源配置中往往处于上挤下压、左右夹击的境地,在资源获取中处于弱势地位。这些困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应用技术大学的政治地位、社会形象、办学实力和健康发展。

(二)高等教育结构失衡制约着应用技术大学的快速发展

良好的高等教育结构是由横向的类型与纵向的层级两个维度构成:从横向上看,不同类型高校之间发展边界明晰,各类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合理定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从纵向上看,良好的高等教育结构为不同层次的高校提供晋升发展的平台和路径,使不同层次的高校都有足够的“向上运动”的空间,从而形成动态开放的差异空间。

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11]。2015年10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配套制度改革,建立高校分类体系。”[12] 可见,随着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相关部门一系列发展应用技术大学文件的出台,应用技术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已被正式确定。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仍然处于结构失衡状态。截至2016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880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96所,成人高等学校284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237所,高职(专科)院校1359所。普通高校本专科共招生748.61万人,校均规模10342人,其中,本科学校14532人,高职(专科)学校6528人。高等教育类型失衡主要表现在,截至目前,全国只有3所以“应用技术大学”命名的高校,普通大学与应用技术大学之间的发展差异仍然较大。层次失衡主要表现在我国职业教育依旧呈“断头路”,我国高职教育的最高层次止步于高职高专院校,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尚未真正形成。

“双一流”建设使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双一流”大学,致使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处境更为窘迫。当前,各相关政府及高校正“重金打造”“双一流”大学,冀望提升我国高校在世界高校丛林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相对而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和应用技术大学发展就受到冷落,无论是国家、政府、应用技术大学自身、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宏观政策部门,并没有给予其足够重视。在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位于本科教育生态位的底层,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因为,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主要是由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而来,处于本科教育的初级阶段,且仍有一部分尚处于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型期”,上有“985”和“211”工程大学和其他办学经验丰富和文化底蕴深厚的老牌地方本科院校,下有特色鲜明、受政府扶持的高职高专院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生态圈中处于边缘位置。加之,很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转型发展本来就摇摆不定,很多院校甚至会跟风“拼尽全力”建设“双一流”,根本无暇顾及转型发展。因此,在“双一流”建设的聚光效应下,以上种种困难致使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生态环境愈发不均衡,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

(三)高校评估体系单一限制了应用技术大学的特色发展

高校评估体系的评估指标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但是,现行的“双一流”建设评估体系不仅不适用于应用技术大学,还会阻滞应用技术大学的特色发展。

“一流大学”的评选主要是以政策延续性为主,辅以Times、US News、QS和ARWU等几个世界主流高校排行榜的中国高校排名为标准,再适当考虑对特殊地区和行业的照顾;“一流学科(非自定)”的评选则以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估排名为主,辅以QS学科排名前50、ESI排名前1‰或接近前1‰(以2017年3月的数据为根据),五年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以上、技术发明一等奖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以上所依托的高校学科拥有一票上位的特权[13]。由此可知,我国“双一流”评估是由政府主导的以“一流学科”为基础的“学术导向”评估。入选的“双一流”大学也无一是应用技术大学。这一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十分明显:首先,现有的“双一流”评估方案主要是按照重点大学的情况制定的,其主要依据是“一流学科”,强调“学术性”,而应用技术大学在其价值取向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强调“技术性和应用性”,这一评估体系明显不利于应用技术大学的特色发展。其次,从现行的“双一流”评估指标来看,“双一流”主要着眼于“学科”和“统一”,追求外在的、合一性的“科研”价值标准取向,过分注重“学术”,而淡化甚至忽略了应用技术大学的“技术”和“特色”。“双一流”评估标准的导向性和权威性将会使应用技术大学为了追求“双一流”盲目攀比、不切实际的拔高等,进而放弃自己的办学特色、忘记自己的办学使命[14]。

显然,以单一的“学术”取向的“双一流”大学评估指标评估“技术”取向的应用技术大学是有失偏颇的,这样做不仅无助于激起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竞争,还会限制应用技术大学的特色发展。

(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束缚了应用技术大学的快速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多年来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如1991年10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2002年8月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5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颁发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年5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7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都对不同时期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要求。但是,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依旧呈“断头路”状态,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仍然没有建立,而由于职业教育升学体制的不健全致使绝大多数高职生的学习生涯止步于专科。截至目前,中职以上找不到在人才培养类型上能够与之对接的高等学校。中职升学与普高升学只是殊途同归,回到学术性高等教育,并未彰显职业教育体系特征,中职技能专长并没有通过继续升学得到延续和发展[15]。显然,作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应用技术大学很难在现行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位置。也就是说,在现行的政策环境下,应用技术大学很难寻得发展的一席之地。

三、“双一流”背景下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政策供给

基于应用技术大学特殊的“身份”及其发展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中央政府应坚持分类发展、分类评估的原则,从国家层面加强应用技术大学的政策供给。

(一)以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为重心,加大应用技术大学的资源供给

资源供给,尤其是经费保障是各层各类高校办学质量提升的前提条件。通过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资源供给来保障应用技术大学的经费投入对其发展至关重要。

第一,通过立法来保障应用技术大学的经费投入。政府可通过出台应用技术大学法律法规来明确政府投入应用技术大学的责任,而且通过法律、财政支持、税收等政策优惠吸引企业、行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形成多元主体分担应用技術大学办学经费的局面。制定并逐步完善企业投入应用技术大学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包括企业参与应用技术大学的利益补偿机制,企业投入应用技术大学的税收减免政策等,以切实满足企业的利益需求,激发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例如,韩国政府1974年出台的《职业培训资金法》就明确规定,企业有责任对职业培训投入资金,所投资金享有免税权[16]。通过政府的政策倾斜,来改善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建立绩效导向和多元竞争的拨款制度。首先,我国应建立以技术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将评估结果与经费体系相联系,依据评估结果对应用技术大学拨款,并适当地对改革发展成效显著的省(区、市)政府和高校给予专项经费奖励。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相对单一,高度依赖政府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2015年,我国高校经费中政府拨款占62.3%,学费收入21.6%,来自其他渠道的收入仅占16.1%[17]。其次,建议财政部门针对应用技术大学设立捐赠配比专项资金,号召和鼓励应用技术大学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加入,建立健全多元的投入机制。最后,国家要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加大对应用技术大学的投入力度,加强对该类院校中品牌强校的支持力度,发挥示范效应。

(二)以建立分类标准体系为抓手,推动应用技术大学的健康发展

只有建立科学的分类标准体系,才能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在推进“双一流”战略进程中,国家应统筹兼顾,建立高校分类体系,推进高校分类管理,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首先,制定高校分类标准。在制定分类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各高校在高等教育结构中的“层次”和“类别”这两个维度。通过制定分类标准来调动各层各类高校的主动性,引导其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现象,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逐步形成良好的高等教育生态环境。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是一个由各层各类高校组成的、开放性的生态系统,其与应用技术大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营造多样化、有序化、错位化和差异化发展的良好高校生态环境对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出台《应用技术大学设置标准》,使应用技术大学“有位”,从而“有为”。从政策层面落实《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等文件所提出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鼓励和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政策方针,为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明确目标和方向;也可作为部分专科職业院校升格为应用技术大学的申请标准和依据[18]。

(三)以设置分类评估体系为轴心,实现应用技术大学的特色发展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很大程度的可遵循的趋同性的规律,必须有统一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来规范各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行为,但也必须看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发展历史的办学机构的差异性和特殊性[19]。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是判断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20]。因此,在“双一流”背景下,国家必须设置分类评估体系,制定适用于应用技术大学的评估体系。

首先,根据应用技术大学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应其发展的评估体系。国家可参照现有的高职高专院校评估政策,认真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21],根据应用技术大学的特点和全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现状制订评估指导性文件,如制定《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指南》《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工作细则》等评估政策来引导应用技术大学准确定位,进而实现特色发展。

其次,制定《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这一评估体系应遵循“技术逻辑”,其评价指标应注重“一流技术”,主要包括毕业生实践能力、就业质量、创业能力、雇主满意度、发明专利、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手段引导应用技术大学健康发展,办出“技术”特色。例如,我国台湾地区针对普通大学和科技大学与技术学院制定了两种高等教育本科评估方案。这两个方案的共同之处是都体现了本科教育的规律,不同之处则主要体现在普通教育的科学逻辑特征与技职教育的技术应用逻辑特征。

再次,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鼓励行业企业等第三方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价,成立第三方评价机构。在制定好应用技术大学评估体系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的成效评估,进一步加强对应用技术大学产业与专业适切度、“三实”水平与专业教育契合度、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双师型教师的质量和比重等领域的考查,将应用技术大学的评价标准转向以一流技术和市场评判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应用技术大学“唯学术”“唯行政”而不“唯技术”“唯市场”的办学理念,使其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富有新的生命力。

最后,制定《应用技术大学“双一流”建设评选标准》,从现有符合要求的高校中遴选若干所顶尖院校作为应用技术大学的“双一流”建设对象,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这样,不仅能提高应用技术大学整体办学实力,还能激发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动力,进而大幅提升应用技术大学的整体办学水平。

(四)以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为落脚点,保障应用技术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应用技术大学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否,取决于构成该体系的各个子系统是否完善[22]。而各个子系统能否健康快速的发展也受制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程度。为了进一步发展应用技术大学,我国急需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步伐。

第一,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保障应用技术大学的法律地位。从法律层面看,我国与应用技术大学有关的法律只有《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其余均是以部门条例和国务院决定形式呈现。但这两个法律都不是专门针对应用技术大学的,应用技术大学的法律地位还未得到应有保障。因此,我国应该出台譬如《高等职业教育法》或《应用技术大学法》,通过立法明确应用技术大学的性质、办学定位、办学机制、办学经费、主体准入等,从法律层面赋予应用技术大学与普通本科等值的地位[23]。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政府在法律上赋予了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FH)与综合性大学同等的法律地位,为该类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德国先后于1976年和1985年分别出台了《联邦高等教育结构法》和《高等教育结构法》使应用技术大学在法律上获得了与综合性大学“等值”而“不同类”地位,也使其在办学过程中有法可依、依法治教。

第二,建立完整的专业学位制度。建立专业学位制度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要前提。当前,我国尚未设置专业学士学位制度,虽然已有了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的学位制度,但这两种专业学位具有严重的“学术性”倾向,并不适用于应用技术大学。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本质上是技术与科学的区别。既然技术与科学是两个并列的体系,那么从逻辑上看,职业教育也应建立像科学教育那样从学士到博士的完整学位体系,当然这是偏重技术应用的专业学位[24]。专业学位的建立,将加快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进而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为我国实现“双一流”战略目标助力。

猜你喜欢
应用技术大学双一流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环境工程专业办学模式探索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双一流”为“青椒”打造更大舞台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发展中心未来规划
“双一流”后,高校改革何处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应用技术大学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实践体系改革
中国开启“应用技术大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