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性研究(二):教师发展的关键路径

2019-09-25 05:07罗晓莲王昌胜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9年7期
关键词:案例班级老师

罗晓莲 王昌胜

叙事研究:连“点”成“线”,改变心智模式

在研究策略的过程中,老师们发现了许多表问题之下的“真问题”,发掘了许多“问题背后的故事”。基于此,学校引导老师们进行了更深入的叙事研究——

每周一得。研究中,老师们发现每个问题都有其“背后的故事”。最初我们引导老师们写下“背后的故事”,并形成《故事库》,后来演变为 “每周一得”:鼓励老师养成记录案例和反思的习惯,用朴实的文字记录自己的教学得失,同时帮助老師梳理并提升自己在实践中的观点和做法。通过对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的交流和分析,让老师回到一种本真的状态看待自己日常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所反思,达到改进日常教学的目的。

“案例是理论的故乡”,我们相信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与理论对接,会上升到新的阶段。

案例分析。从老师们写的每周一得中,找出能够引起反思和启发思考的案例,在例会、主题研究会等时间,一起做研究,从关注现象到思考本质,培养老师们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案例:《水滴的故事》中,二年级的小男孩甲林独自蹲在操场一角,被细心的老师发现了,他看到男孩正专注地将瓶子里的水倒来倒去,完全沉浸其中。事后,在与老师无意的交流中,班主任知道了这件事,心中充满了好奇,于是找机会采访了甲林小朋友,却惊讶地发现,他是一个特别爱观察、爱研究的孩子,“蚂蚁的力量”“蜗牛的生活习性”……小甲林都无一不知。班主任当即意识到,要保护孩子的研究兴趣,并为他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于是,指导小甲林做了一次“奇妙的校园一角”小讲坛,并在班上成立了“显微镜”科学探究小社团。

学校将这一事件放在教师例会上,通过案例呈现、教师猜测、与孩子现场对话、即时反思等环节,使老师们深受震撼。我们追求的不应该是统一、标准化的班级管理模式,要更多地关注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细节,保持敏感之心,搭建平台呵护孩子成长。

长线追踪。叙事研究是教师讲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故事,是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事,它是真实且有生命力的,这些富含情景的案例胜过任何说教,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案例:小阳爱动,管不住自己,老师在他身上用了许多办法,收效甚微。为了帮助小阳,班主任与他坐同桌,努力走进他的心灵,并坚持写教育日志《我的同桌刘楚阳》。后来孩子转学到美国,班主任仍然没有放弃,继续保持着与他和家长的联络。在长达两年的跟踪研究中,该班主任刘老师为小阳写的日志长达八万多字,并通过这个孩子了解了许多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不同,从而反思自己的班级管理和教学。此后的班主任工作,刘老师学会了基于育人目标下的整体规划,并通过班级课程关注孩子心灵,努力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

这样的长线研究,最大的价值在于促进教师的对比与反思,在反思中刷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

叙事研究,通过引导教师关注教育现象及背后的原因,通过案例分析学会深入反思,使教师的思维方式得到转变,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加高效,教师从中获得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

模块研究:由“点”“线”转向“面”,关注整体

随着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不断被发现和重视,教师寻找“背后的原因”时,渐渐由“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连接成“一系列问题”或“这一类问题”,使研究逐渐走向系统——

主题研究组。主题研究组是以教师自选的研究课题为主线形成的研究小组,如“学习方式”研究组、“班级文化”研究组、“家校合作”研究组等。我们将有着相同或相似研究方向的教师组合在一起共同开展研究。课题组有大有小,多则十来人,少则五六人,组内人员可以由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组成。虽然学科背景不同,但是我们围绕着共同的话题来讨论和研究,如“如何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等问题,每一个课题组都有相关的大学专业工作者支持。

首先,自下而上地收集每位教师的困惑和难点,以及教师最想研究的问题,依照自己的意愿程度,每人可以列出多个话题;科研人员将教师的困惑梳理归类,形成几个大的课题;然后将几个大的课题呈现给教师,让教师再次依照自己的意愿程度选择参加课题,依据本次的教师意愿,科研人员确定主题研究小组和人员。

案例:“班级文化”项目研究小组由几位思维灵活、敢于实践的班主任组成。这些班级进行彻底变革,将墙壁清理干净,去掉以前空洞的班规与名人名言等,将墙壁全部交给孩子,由孩子们认领自己的“个性天地”。孩子们可以展示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如军事知识、昆虫世界、海底秘密等。个性天地形成后,请其他班级参观,孩子自己做导游,介绍自己的版块儿。还设置有“回音壁”,前来参观的老师和同学们欣赏并留言。以前的班级墙壁几乎都是由老师设计布置,是属于老师们的,而现在由孩子们自己布置,显得活泼有生气。当所有班级都将“墙壁还给了孩子们”之后,会说话的墙壁,渐渐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扉,让“孩子站在中央”的理念落地。

主题研究组的建立使得学校的组织建设走向多元,更使老师们的研究成为“随时随地就可以实现的事”。结合老师们自己的兴趣点组建的项目研究小组,激发了老师们研究的热情。最重要的是,研究不再只停留在一个分散的问题上,而是成了有组织、有规划、有系统的研究共同体。

专家定向培训和专题阅读。专家讲座是常见的教师培训方式,但如果老师的实践与研究没有相应的积累,很难将专家所讲的内容与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进行有效连接。因为专家的思维是系统思维,而教师如果处在点状思维,是难以对接上的。只有教师积累到一定程度,思维方式由点到线到面,才逐步向系统靠近。因此,前期我们很少请专家进校讲座,更多的是请专家参加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如进课堂听课,参与教研活动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这是基于教师和学校基础和现状的支持与帮助,是基于教师自身的成长拔节,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外界的直接植入,对教师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经历了前阶段“点”与“线”的研究积累,老师们的研究进入模块化的状态,此时,他们对于专家引领的需求明显增强。因此,学校针对不同的研究主题,聘请不同专业的相关专家进行深入指导,定向跟踪培训,如每月一次的课堂跟踪,或是开展与专家的面对面交流会等,会给老师们的成长带来飞跃。

与此同时,“校长书柜”将老师们带入专业阅读的门内。“校长书柜”是由校长出资和推荐的阅读书目和书籍。我们将阅读书目分类,形成系列推荐给教师,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性地展开阅读,指导自己的实践。

开发系列课程。引导老师们将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整理,形成模块,通过口袋书、专题小册、微课程等方式,开发出系列课程,使对于“同一类问题”的研究成果系列化,促进系统思考。

案例:学校大力推进合作学习,并成立了合作学习研究小组。老师们写了大量过程性的文字,因为是亲自参与实验并反思,这些文字显得更有价值。我们在此基础上制作了一系列关于合作学习的微课程,如《合作学习五招》《好的合作行为》《角色培养》等,与之前老师们制作的微课相比,这些微课程的视角已渐渐由课堂外围转入课堂。通过例会、教研活动等平台分享与交流,合作学习小组的研究成果被推广开来,为合作学習感到困惑迷茫的老师们提供了指导。其他教师将同伴的这些成功经验一点点、一次次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当中,半年过后,孩子们的学习方式显著变化:自己取组名,自己创造组内文化,课前组内预习,课中小组汇报、追问质疑,发言不用举手,孩子站在台前、老师站在台后……课堂,完全属于孩子们自己的了。

围绕学校的每一项工作,几乎都有相对应的课程系列,我们将其分类打包,以便老师交流分享。系列课程的开发有着丰富的意义:教师开发的过程是反思、梳理、凝练、提升的过程;同伴欣赏的过程是互助、学习、传播、改良的过程。

项目研究:构建学习与发展共同体,走向系统思考

涌现个人工作室。学校需要不断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当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部分教师逐渐成长为教师领袖,如何为他们搭建更高的平台,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个人工作室便应运而生了。

工作室由主持人自发组建,依靠教师共同的研究兴趣和互相协作的研究氛围,进行项目研究。个人工作室是一个高效能的学习与发展共同体,基于教师兴奋点,完全去行政化,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发展教师思维能力。

案例:作为“整合教学”工作室的负责人,我决定带着组内的老师们做全册教材解读和梳理,步骤为:先精读《新课标》,确立本年级教学目标;再读整本教材,把课标中的教学目标分解到单元和课文中去;紧接着读《教师用书》,找突破教学目标的方法;最后查阅资料,归纳学习方法,形成“知识目标——内容体现——方法突破”的教材解读构建图。这样老师在一遍遍翻阅新课标、教材和教参的过程中,建立知识体系,才能整体把握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经过两个学期的尝试,我们小组的老师不仅学会了教材梳理的方法,而且能在课堂中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课堂效率更高了。

培养课程建构师。策略研究、叙事研究、模块研究……当研究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和积累,量的积累必然带来质的飞跃。此时,能力提升较快的老师们成为“课程建构师”,将研究的模块自下而上进行梳理,形成“学校发展核心版块”,包括:班级文化、家校合作、分享式学习、实践性研究、生长型课程、协同化管理……每一个核心板块由一个负责人带领老师们梳理成果、开发课程、引领深入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系统化思考。

成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术委员会。教师专业发展学术委员会的成员既有一线老师,也有相应版块的专业研究工作者,其职能在于促进、引领、研发和支持。学术委员会的成员基于各自擅长,深入学校工作的相关领域,用工作周、定期教研、线上交流等方式,引领教师发展。包括对教材内容重组的研究,对改变学习方式的研究,对转化后进生的研究等;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开发相应的教师培训课程,成就个性化的优秀教师;通过评价激励、开发并推广成果等方式,帮助教师总结梳理经验,促进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术委员会,将教师凝聚为合作、高效的学习与发展共同体。

责任编辑/周小益

猜你喜欢
案例班级老师
班级“四小怪”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不称心的新班级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六·一放假么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