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理论的升华

2019-09-25 05:07朱仕雄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9年7期
关键词:佐藤学习共同体共同体

朱仕雄

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课程与教师》《学习的快乐》《学校的挑战》《教师的挑战》等著作,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受到各国教育工作者的热读,在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五年前,我读了十堰二中全体教师写的“读《静悄悄的革命》体会集”,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一直心存读读原著的愿望。终于在2019年春节期间静下心来,读了《学校的挑战》《教师的挑战》《静悄悄的革命》这三本书。谈一点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同仁分飨。

“学习共同体”理念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升华

佐藤学把世界各地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升华为“学习共同体”学习,并丰富发展了合作学习理论,形成了他独特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范式。

他以更高的视野和历史的责任感来看待“合作学习”。他认为“实现‘合作学习的课堂创造蕴含着这样一种意义:不同的人们彼此信赖与合作,构建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可以说,具有在全球化社会里标榜民主主义社会之实现的革新之义”。

学校改革的目的何在?是否仅仅是比别的学校更能“上好课”而已?当然不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这就是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改革哲学。

什么是学生的“学习权”呢?佐藤学认为,单靠教师的个人努力是不可能的,只有当校长、全体教师、学生(特别是学生)、家长及社区等,共同组成“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结构,才可以赋予所有学生“学习权”。这种“学习共同体”是以学生、教师、家长等组成的“同心圆”,学生处于圆的中心地位。

“学习共同体”有五种基本形式:①小组合作型共同体。小组合作型共同体,就是以本班学生自愿组成各种学习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②社区互助型共同体。社区互助型共同体,就是以某小区内的本班学生组成互助型学习小组,开展互助互学。③项目主题型共同体。项目主题型共同体,就是学生以某一项目为纽带进行主题性学习。④兴趣自选型共同体。兴趣自选型共同体,就是以兴趣和爱好为纽带,自愿结成的自主式学习共同体。⑤深度持续型共同体。深度持续型共同体,就是学生以课程为纽带组成学习小组,持续深入学习。

“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就是规范与重构课堂教学的过程。有人认为他的独特价值在于:学习共同体和传统的班级教学最大区别,如同炭和金刚石,虽然元素一致,但由于排列组合的方式不同,导致其硬度和物理特性有巨大差异。基于“小组合作学习”建立起来的“学习共同体”,它打破了传统的班级“同步教学”,它创建了班级群体新结构、师生人际协同的新关系、内生性学习的新动力、重构了深度思维与深度学习的新机制。

“学习共同体”的精髓在于“公共性”“民主性”与“卓越性”三个原理。“公共性”原理意味着,学校是各种各样的人共同学习的公共空间,是为了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建设教育民主的公共使命而组织起来的;“民主性”即杜威所说的学校是各种各样的人协同的生存方式,学校必须成为个性交响的场所,在这种学校里,学生、教师、校长、家长,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个人的学习权和尊严都应受到尊重,各种各样的思考方式与生活方式都应受到尊重;学校必须追求“卓越性”。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必须是卓越的。这里所谓的“卓越性”并不是指谁比谁优越,而是指无论何等困难的条件下都能各尽所能追求最高境界。同艺术与学术一样,教与学也是创造性的实践。只要受到不断地追求至高境界的“卓越性”的支撐,就一定能够带来丰硕的成果,获得辛劳换来的快乐。在教与学中,万万不能降下“卓越性”的旗帜。

追问:什么是合作学习?

围绕着“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权”和“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的学习”,佐藤学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

到底什么是学习?学习的概念怎么解释?学习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佐藤学说,“学习是从既知世界出发,探索未知世界之旅;是超越既有经验与能力,形成新的经验与能力的一种挑战”“真正的学习是一种对话与修炼的过程”。“学习”包含三种对话: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我认为有了这三种对话才能形成学习。与教科书对话可以了解世界,与同伴对话可以形成人际交往的关系,与自己对话实际是在造就自己,正因为有了这三种对话,才形成我们的学习。所以,我认为学习应该是在教室中的对话”。

佐藤学强调,高效的学习是“冲刺与挑战的学习”。什么是“冲刺与挑战的学习”呢?佐藤学观察到,多半的教师,当儿童的学习碰到困难时,便降低教育内容的水准,可以说,这是教育上的极大谬误。

“学力”并不是靠单纯的累积形成的,而是借助高端引领才得以形成的。学过教育心理学的人只要想想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与“内化”的理论就可以明白,“学力”的形成并不是基于自己理解的水准,而是通过同教师与同学的沟通,认识自己当下的理解水准下并不理解的事物,并把它加以“内化”的结果。在学习中需要的,并不是在儿童不理解的时候,先降低程度再自下而上地提升,而是通过伙伴与教师的帮助,模仿理解事物的方法并加以“内化”。学习是需要“冲刺”与“挑战”的。

为什么需要“合作学习”呢?对于这个问题,佐藤学有两个答案。其一,不组织“合作学习”,每一个人的学习就不能成立。其二,要提高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是不可或缺的。“合作学习”的主体是个人,个体具有差异性,差异的思考与见解恰恰是学习的形成。合作的关系是协同的关系,是互惠的关系,由于差异的存在,在协同互惠的帮助下、交流中,形成了深度学习。其最大优点就是在于保障每一个学生“冲刺与挑战的学习”。它是借助于互学关系而不是互教关系形成的。

学习是“交响的”。学习共同体不是找出学生的共性,而是发掘学生不同的个性,以形成独一无二的共同体,是“交响的学习”。如果说,学习是在每一个人的差异之中形成的,那么,“学习共同体”就应当作为“交响的共同体”来建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的相同和一致。和谐美妙的音乐需要种种不同的乐器各发其声,各奏其乐,才能汇成雄浑动听的交响乐。所以,佐藤学常用交响乐团的“多元声音的交响”,来表达“学习共同体”包容差异、尊重差异的“和而不同”的教育世界,而不是容不得“差异”、强求表面一致的“同而不和”的教育世界。

“合作学习”优于“竞争学习”。所有实证性的调查研究都对“个人主义‘竞争促进学习”的这一通识,做出了颠覆性结论。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企业,从教育领域到艺术等领域,实证研究的结果是:“合作”优于“竞争”,“合作”有助于提高效率。学生间的合作,不仅令学力处于“下位”“中位”的学生受益,学力“上位”的学生在为他人提供服务中,自身也得益。

佐藤学还博征了国际上传统班级的“同步教学”“分层教学”“分流教育”,以及芬兰的“优质与平等”教育。大量的实证研究说明,传统的“同步教学”早已经进了“博物馆”了,“分层教学”和“分流教育”也是失败的。芬兰的教育通过“PISA测试的结果证实了‘优质与‘平等是可以兼得的”。

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

课堂上教师如何实现“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呢?

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组织结构,实施分组学习。小组组成,基本上以男女生混合的四人小组为宜。男女生混编是为了激活合作性思维。很难说清这是为什么,但凡不是男女生混编的小组,合作性思维就难以充分发挥。四人小组的单位,对于所有成员彼此平等倾听的学习关系是最合适的。倘若是五人以上,往往会有人成为“客人”;倘若是三人以下则难以出现见解多样的交流。

培养“小组合作学习带头人”。“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要有人组织,要有人带头。学习共同体是“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学习的过程中,是伴随着同伴之间的近距离交流、体验,这需要有序进行,需要分工合作,甚至于需要去做现场调查、测量、操作、探究等,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这些能力都不会凭空获得,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培训,尤其是要加强对“小组带头人”的培养,使其发挥“带头人”的作用。

发言热闹的教室往往是“虚假的学习”,“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才是我们真正所追求的。倾听儿童的心声,串联儿童的思考,反刍教本的陈述。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中要抓三件事:第一,倾听活动——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是师生是否能够审慎地、谦逊地听取他人的话语,唯有拥有这种气质的人们才能创造课堂对话的气氛。第二,串联活动——教师在教学中把教材与儿童联系起来,把一个学生的发言同别的同学的发言联系起来,把某种知识同别的知识联系起来,促发能够引起别的发言的发言,借以深化教学中产生的问题,这是教师的作用。“串联”处于课堂深度学习的核心,不仅仅是指教师,更是学生。第三,反刍活动——教师适时地把话题返回原点,儿童不能理解的时候作再次阐述。一旦“反刍”(追忆、回味)之后,又会将儿童的思考引向深入。然后再“倾听”,再“串联”,再“反刍”,如此循環往复。可以说,这也是捕捉具体的教学场面的关键用语,已成为日本中小学教师现场教学研究的基本用语。

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不会“倾听”,尤其是教师习惯于“一言堂”。学会“倾听”是“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倾听的关系”是“师生平等的关系”,是“生生平等的关系”,是学会尊重他人,是学会信息收集、筛选,加工信息,是思维的前奏。为使儿童的发言获得更加能动的关联,老师在倾听学生发言之际就得从三个维度加以倾听:该发言同教科书内容的关联;该发言同其他儿童发言的关联;该发言同其先前发言的关联。

学会“倾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反复修炼,伴随着整个学习的过程。若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当作“好的发言”“精彩的发言”,一定会形成倾听的关系。

“交流”的过程,就是“分享与表达”。“合作学习”是通过“分享与表达”完成的。同桌之间、同小组之间、全班同学以及其他类型的“共同体”之间,在大家的交流中,分享学习心得,分享思维路经与思想方法,相互启迪;通过分享反促自主学习,增进自主自律意识,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及自信心,获得认可,获得尊重。分享中有表达,表达可以进一步厘清问题的逻辑,促进知识的深度理解与掌握,促进记忆与理解,促进思维及发散性,同时锻炼了表达能力。在听取别人的见解表达时,需要专注聆听,需要串联不同的语境,需要信息的整合,需要思考与决策以及对自己认知的修正或强化。

课堂教学改革又是一场“永远的革命”。佐藤学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持续的推进学校“学习共同体”改革。滨之乡小学等一大批学校,每年校内“同僚们”都要进行几十次“课例研讨”。“学习共同体”教学改革,随着佐藤学对我国十多年的多次访问,以及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学习共同体研究项目”的推进,《中国教师报》十多年持续的义务性“报告会”的推广,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团队的影响,特别是陈静静博士与上海“真爱基金会”联手成立的“学习共同体研究院”和部分省地方“分院”,以及持续举办“学习共同体高峰论坛”等,“学习共同体”学习的改革在全国范围大面积展开。

(作者系原省政府督学,原十堰市政协副主席、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

责任编辑/周小益

猜你喜欢
佐藤学习共同体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同体的战斗
佐藤海山的诗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中日两国合作学习理论的比较研究——以王坦与佐藤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