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展
《当代吉林传记文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15版),是廖一研究员承担的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名)的研究成果。坊间虽出版有百余部传记文学研究著作,但涉及研究中国当代某一区域的传记文学之发展历程及其特色的,仅有香港寒山碧的《香港传记文学发展史》、寒山碧主编的《香港传记文学发展特色及其影响》、台湾郑尊仁的《台湾当代传记文学研究》等屈指可数的几部。廖一的这部专著属于内地出版的第一部,其价值意义自不待言。
作为地域传记文学研究的创新之作,论著充分把握吉林传记文学多民族共同发展和融合互通特点,采用纵横交贯、点面结合的方式,对吉林传记历史演变进行了宏观深致的考察。
在第一章“历史传记的发掘”中,著者从白山黑水先民传奇,谈到骁勇先民开疆拓土,继而从满族说部的整理与发掘,谈到古老传记演绎民族传奇,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东北古代地域的辽阔雄浑、苍凉寂寥和传记人物的坚毅果敢、刚健豪迈的传奇。如果说前面的两节关于《黑水先民传》《长白先民传》《吉林将军传略》《吉林名人传》等的概述尚属铺垫的话,那么后面的两节有关满族说部的阐释则属浓墨重彩。我们知道,“各族先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深厚、绵长、稳定且凝结有共同精神、心理状态、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传统文化,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任会斌《警惕历史虚无主义 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光明日报》2018年11月30日)满族先民发端于长白山脉,满族漫长的民族成长历史充满着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壮烈悲怆的故事,构筑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从而孕育和产生了古朴而悠久的满族民间口头文学——传统说部。满族说部作为满族及其先民的百科全书,以往研究大多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谈论其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等方面的价值意义。廖一的《当代吉林传记文学研究》则另辟蹊径,将其从传记文学的角度切入考察,完成了她的理论跋涉,令人耳目一新。论著将满族说部归属于口述传记,归纳论述了满族说部诸多方面的特质,即形式口述性、历史真实性、传承单一性、流传变异性、功能教化性、文学艺术性。作者如同一位睿智风趣的导游,引领着人们穿越古代,身临其境般感受和鉴赏满族生活的活化石和風俗宝鉴,它是那么珍贵、自然、清新、迷人。
第二章“融入世界 崛起与互动”,著者将视野投向西方传记文学热潮,在宏阔的时代背景中观照当代吉林传记文学的崛起与呼应,较深入地论述了吉林传记文学既自觉融入世界文学文化,又独具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精神特别是吉林的地域文化的特点。著者富有洞见地指出,吉林传记文学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地域性和民族性上。吉林地处东北边陲,由于地域、自然环境、多民族性,使其内涵与中原文化相比,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吉林乃至东北边疆山林文化的边缘性,游牧文化、草莽文化的特点,使其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品格中特殊文化品格:边缘性悲剧人格。论著令人信服地阐释了吉林传记文学中传主表现最为突出的悲剧人格,无疑具有重要的人生启示与警醒价值。不独如此,论著还从“狼烟揭示人物命运”出发,撷取韩边外、张作霖、张学良、义勇群像等多个典型草莽枭雄传主,及杨靖宇等抗日英烈,以别样的价值立场、话语方式、思维方式完成对东北人文化性格的深度透视。前者一面是舍生取义、为国家民族不惜牺牲的精神和高尚情操,一面是自由涣散、互不支援、鲁莽扰民等缺陷杂陈。后者阐述的像杨靖宇深谋远虑、大智大勇、文武兼备等极宝贵的文化人格,对比鲜明,丹心一片,青史可鉴。
当代吉林传记文学取得了丰硕骄人的成果。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老作家佳作迭出,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不仅满族蒙古族口传传记文学完成了从口传到文本化过程,而且古代才子佳人传记、近现代历史人物传奇、民国各色名流奇人传奇、当代杰出人物传记等等,更是琳琅满目。《当代吉林传记文学研究》对其中涌现的富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也做了细致入微的剖析。
第三章“主要传记作家解析”,从丰富的文学事实出发,尊重吉林当代传记文学的发展逻辑,从而得出扎实而严谨的科学判断。对在文坛独树一帜的两位老作家鄂华、苏赫巴鲁,论著以敞开心扉、放眼世界的感情和理性,驰骋在历史与现实、文化和文明的深度空间,通过展示民族性与文化性的视角景观,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新转型。如通过对鄂华写实冷峻的理性光芒与批判精神的阐发,透视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许多现象,充分呈现出作家多样化的审美追求。对苏赫巴鲁的成吉思汗系列传记鲜明民族特色的阐释,也是充分而坚实,其民族性、经典性特质,通过作家苏赫巴鲁和学者廖一富有民族特色和感染力的倾力描绘,浓郁如鲜醇的马奶酒,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不独如此,《当代吉林传记文学研究》还对其他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投以关注的目光,涉及有杨子忱的《鬼才金圣叹》《纪晓岚全传》《王尔烈全传》,张钧的《纳兰容若》《野百合下的冤魂——王实味全传》,窦应泰的《宋美龄最后的日子》《张学良传奇》,王庆祥的溥仪帝妃系列传记,王维宪、王昭全、文欢、王小妮、吕明辉等人的传记作品多部。作者始终贴近文本,对吉林当代作家作品独出机杼的解析在本书中比比皆是,历史与美学相结合的评价原则和批评尺度,在廖一的笔下得到较完美体现。
《当代吉林传记文学研究》,从地域、审美、传统、现代等多种维度,对吉林当代传记文学进行了阐释批评。阅读效果证明,作者并非是简单地编撰一部地域的传记文学研究专著,它是吉林某种程度上也是东北独特的文明形态的象征和凸现,堪称一部精彩纷呈、独具风格、具有较高学术品味和审美价值的创新之作。论著富有传记文化研究的立体美感,其智性诗意与恢宏气度令人难忘。在扎实可信的史料叙述的基础上,该书精心配制了百余幅作家照片、书影,有些甚至弥足珍贵的文物图片,图文并茂,引人入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论述过程中,著者十分注重多维比较方法的运用。如解析苏赫巴鲁的《大漠神雕·成吉思汗传》,何以在世界文化多元融合的今天、成吉思汗的传记和研究著作数不胜数的情况下,还能荣获蒙古国世界游牧民族作家大会唯一的“成吉思汗奖牌”特别奖。论著将其与国外作者和国内作家、史学家的创作多方比较,认为苏赫巴鲁始终是以蒙古人的目光成就的,其观察和创作时切入的角度、心灵的历程,与海内外的作家、评论家有着很大的区别,他对成吉思汗的创作和研究,极具民族性、经典性、史诗性,从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以往同类型的史书和文学创作。
如果从更高更完美的要求出发,愚以为《当代吉林传记文学研究》也有些不足之处可以完善。
延边朝鲜族人口占吉林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强。该书对“朝鲜题材”的传记文学虽偶有涉及,但总体来说对朝鲜族方面的传记研究太少,遗漏了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如金虎雄的《金学铁评传》《四海之内皆兄弟——朝鲜族教育家林民镐》,柳燃山的《不朽的英灵——崔采》,金秀永的《中韩友好的传奇人物韩晟昊》,李惠善的《郑律成评传》,李光仁的《崔音波评传》等。另外一个较为突出的缺点是,该书在梳理吉林传记文学的发展脉络、评析作家作品时,有些地方复述传记故事似乎偏多了一些,缺乏简约,述多评少。例如卓昕的《杨靖宇全传》,长达130万字,堪称一部全景式涵盖杨靖宇及其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抗战传奇的百科全书。在阐释这部作品时,该书显然流入叙述的狂欢,而对作品高超的艺术表现把握不足、论述不够。事实上,卓昕这部全传“详细描写了抗战岁月的风土人情”,“既有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也有名胜古迹的历史渊源;有战争岁月的残酷与狡诈,有人情世故的练达与超脱;有风物河山的点缀,有习俗歌谣的铺陈……一条杨靖宇与抗日联军的战斗主线,串起社会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贾泳洋、王伊林《研究杨靖宇的“史学双璧”》,《世纪桥》2009年第1期)相信著者完全有能力从文化学的角度抽丝剥茧,进行体察入微的分析。
(作者系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荆楚理工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