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久弥新竹板情

2019-09-25 06:53李宗义
曲艺 2019年9期
关键词:曲艺团师娘学艺

李宗义

我今年74岁了,不免有了些“神龟虽寿,犹有尽时”的念头。虽然弟子们常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老话安慰我,可对着镜子看看自己斑白的两鬓,再想想走长路还气喘的身体,就觉着稀罕可能没有,再过两年可能就真的“稀软”了。也许人老了就爱琢磨些过去的事情,每每环顾四壁,就觉得家中最珍贵的物件就是快板了。而恩师王凤山先生留给我的那一副,已经陪伴我走过60多年岁月,更是“贵中之贵”。

一、巧拜师乐生活

我1946年生在天津市一户普通的工人家庭。要循着当时的家庭轨迹来说,我本来和艺术应该是没什么交集的。可说来也巧,13岁那年,天津市曲艺团去我就读的小学招收学员,当时还有些摸不着头脑的我居然被学校推荐去应试,并最终和另外两名同学一起入选,就此开启了漫长的快板生涯。

当时天津市曲艺团少年训练队有22名学员,分别学习不同的曲种,都由著名演员担任主教,我的授业恩师就是王凤山先生。

在跟着师父学习的日子里,我对“师徒如父子”这句话有了很深的体会,师父的家成了我的第二个家。师父经常说,“吃、住都不用客气”,听起来轻松,实际上,20世纪60年代的国民经济正面临困难,一切物品都要凭票按人头定量供应,多一张嘴就凭空多一份负担。细粮更是难得,师父王凤山、师娘任鸿智一直将为数不多的细粮分给我们这一帮正在长身体的半大小子。有人觉得面条、大饼在现在实在是太常见了,都吃腻了。那是他们没经历过细粮无比珍贵的日子,自然也不会明白我们这辈人对粮食的珍视。那个时候师娘总是亲自下厨,她的厨艺和师父的艺术水平一样精湛,做出的面条、大饼分外香。那种香味沉淀到了我的胃里和心里,留在我的记忆中和血液里,胜过所有的山珍海味。

天津的冬天可能不如东北的“冻人”,但时令不好的时候,一样“风雪来得骤”,冷得人难受。师娘怕我们冻着,总是提前给我们赶制冬衣。她的针线灵活巧妙,做的棉衣、棉裤又合身又暖和。

而就在师父宽严相济的督导和师娘无微不至的照顾下,我们这些曲艺雏鸟也逐渐成长。

二、勤学艺稳做人

在师父家住时,每天清早我都跟着师父到河边练习基本功。师父功底深厚,但做基本练习的时候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在我印象里,除不可抗拒的天气因素外,师父无一日不早起。“板不离手,词不离口,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师父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但那时候毕竟还年轻,老是来回操练基本功,我也有不理解甚至不耐烦的时候。

快板书《绕口令》是最能体现王派特点的段子,也是师父用来启蒙我的段子。我是天津人,有些方言上的障碍,但师父教我的时候从没有丝毫的不耐烦。用了半年,我终于学会了《绕口令》,可师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让我反复锤炼这个段子。“一个如此简单的段子,几天就会了,为啥不快点学大节目、新节目呢?”这是当时憋在心里疑问,但没敢讲出来。

师父大概是看出了我心里有事,所以每逢出差都尽量带着我。那时候天津市曲艺团的演出任务是很多的,师父也很忙,但在演出间隙、行旅途中、茶余饭后,师父得空就给我讲表演的技巧和做人的道理。师父一直认为,要学艺就要能沉下来,心不能“飘”。这心一旦开始“飘”了,根基扎不好,还容易迷失自己。

对这些话我一开始是半懂不懂地记了个囫囵圆。后来随着表演经验的丰富,对师父的这些话我才慢慢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因之也对师父有了更重的敬意。“沉重的字,丹田的劲,潇洒的身段,巧妙的气”,这是我在悉心学习后对师父艺术特点的总结,也是我表演的核心。

但师父教的是活生生的徒弟而不是只会照猫画虎的木头人,所以他常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长处,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应对千变万化的舞台场景,学我但一定不要像我,像我就失败了。”师父还常常教育我们,一个人会的再多也有限,“不要只学习我的东西,也多学学他人的艺术,李润杰先生、高凤山先生的活也要多听、多懂,快板本没有流派,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艺术而已。”

三、聽党话跟党走

师父爱党爱国、爱艺术、爱家人、爱学生。他经常对我说,是党让他这样一个旧社会的苦命人成为新社会的主人,跟着党走才能有幸福。“‘人字两笔,很好写却不好做,做艺先做人,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跟着党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王凤山,我的一切是党给的,所以我也要将我的一切献给党,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 师父的这些话,我牢记到今天。也正是师父的教导,让我对党有了深厚的感情。在1989年,我正式入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党员。

现在有人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就骂娘,总觉得天生我材但没用千金不来没法儿散。这种情况下咱们干曲艺的不能随波逐流,也不能站在干岸上没动静,咱们得“说书唱戏劝人方”,实实在在地用快板阐释党的政策,宣传党的思想!这是我一个老党员的觉悟,也是师父的希望。

1963年,我正式出师,被分配到吉林省吉林市曲艺团工作。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师父和师娘。临行前,我带上了师父为我做的竹板;师娘给竹子刮的青,这副板做得十分精致,师父还用海凤师爷的绑板方式栓了个漂亮的线穗儿。就是这副竹板,伴随着我学艺、演出、入党、走进新时代。看着她,就像师父看着我一样!

60年的光阴转瞬即逝,这副竹板我一直珍藏着。演出是不会再用了,当徒弟们来到家中的时候,我总要拿出来给他们展示。虽然师父王凤山先生已经离开我20余年了。看到这副竹板,师父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学艺的往事犹如一部历久弥新的影片又开始在我脑海里回放。年过古稀的我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像王凤山先生那样,为快板艺术再尽一份力量,也许这首小诗更能表达我的感慨:

先师授业旧话长,

青竹已旧恩难忘。

年过古稀跟党走,

守业创新凯歌扬。

(责任编辑/马瑜)

猜你喜欢
曲艺团师娘学艺
马三立为什么“饭醉”
小熊学艺
刘兰芳:我为人民说书
郑人学艺
粤曲的历史及我区粤曲(私伙局)的发展
3650个阶梯
为什么每一位师娘都令人失望
老虎学艺
怀念曲艺团
师娘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