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曲艺以其曲种形式的多样、表现题材的多元、艺术风格的多姿、传播接受的多向,不断丰富和繁荣着中华曲艺的百花园。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少数民族曲艺的发展既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面临着古老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平衡问题,又因其独特的民族基因和“少数”特质,在兼顾民族个性与国家共性,既表达族群特色又反映普遍追求等问题上,对曲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间的辩证关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曲艺事业蓬勃发展,传统曲种曲目得到有效保护,优秀作品代有传承。但是,其中一些不良倾向也值得反思,比如,在旅游开发和商业展演环境中,一些作品片面强调民族特色,以“原生态”的名义将某一曲種的形式或内容做静止化、本质化处理,或刻意迎合他者猎奇目光,将少数民族曲艺当作文化展示商品,导致自身的符号化、风情化和奇风异俗化;另外一些作品则为追求传播效果而盲目创新,或完全套用外来标准对自身予以衡量改造,过多借用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不惜牺牲本民族曲艺的传统美学特色、表演风格甚至民族语言,过犹不及,同样失其根本。这些做法无疑遮蔽了少数民族曲艺本身的价值与活力。
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曲艺的历史、特点与意义,是保护传承工作的前提。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民族曲艺,就要将其置于各民族自身的社会状况和历史脉络中,重视其在社区生活中实际的传承状态和真实的创演机制;更要将其置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格局和总体历史进程中,激活不同曲种与时俱进、参与时代、反映时代的自觉和能力;还要将其置于各民族文化长期包容沟通、交流互鉴的历史事实和动态关系中,准确把握各曲种的形成历史、艺术渊源和价值定位。将民族曲艺置于宏观脉络中理解观察,我们会意识到,少数民族曲艺不应该盲目自大,也不该妄自菲薄,不应该自外于国家和时代的发展大潮,也不该丢失或扭曲自身独有的民族特色。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曲艺,需要秉承自信开放、平等互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文化态度,在此基础上才能创作出更多兼具民族特色、传统风格与当代气派、时代新声的精品力作。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本期特别策划聚焦少数民族曲艺,希望从不同角度展现中华民族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曲艺发展图景,更希望汇聚广大曲艺工作者的经验和智慧,共同探索少数民族曲艺传承发展的良方与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