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东
我与孙静老师在9年前通过网络而结识。
2010年,我在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作为讲师承担小学语文研课课程,孙静老师选修这门课并申请担任组长,职责是协助讲师收集作业、整理研课实录、统计成绩等。我主持研课一年,共研课18次,她承担了全部实录的整理工作。尤其是后半学期,她调整了工作,学校也有课题,在繁重的工作中,她总能高效及时地完成,且没有任何差错。后来的几年间,她继续做了大量事情,完全是没有任何报酬的公益劳动。
除了义务承担组长工作,她还深度参与语文研课。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研课的高度、深度和专业度,在国内基础教育一线是少有的。孙静老师总是认真完成预习作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言往往一语中的,其不俗的教学水平令大家刮目相看。后来,孙静老师接替我承担了语文研课的工作,对全国几百名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专业指导。
三年前,当我得知孙静老师被评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时,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优秀是一种习惯,她在新网师呈现出的与众不同的卓越特质一定会影响到其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她被评选为特级教师是顺其自然、实至名归的。去年,我开始主持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工作,正式聘请孙静老师担任语文研课讲师。担任讲师后,孙静老师勤勉的敬业精神、广博的专业知识、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一次次让众多学员豁然开朗。一个学期下来,学员们受益匪浅,学员麻海娥老师说:“在孙老师的带领下,每次作业设计都是一次成长,每天的打卡日记也是一次成长,学习让我慢慢发生了蜕变。”
今天,回头来看,孙静老师是如何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的?她的成长之路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一个怎样的范式,带来怎样的启迪?一线中小学教师可以从孙静老师的成长中学习借鉴什么?这些都值得探讨与分析。
教师的专业学习受三方面的影响:学习内容、学习动机和专业互动。学习内容指知识和技能;学习动机指学习的动力、情绪和意志;专业互动指在情境中学习、对话与合作。
从这三方面来看,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主要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在学科知识上深度和广度不够,大部分教师局限于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内容,教中学的慢慢就停留于中学高度,教小学的慢慢就成了小学水平,对学科知识缺乏更多的好奇和探究,视野狭窄,积淀贫瘠,文本解读功底不够,缺乏复活知识的能力。在设计教学时,无法发掘知识的魅力,问题设计碎片化,缺少“大问题”、框架问题和核心问题,更缺少利于高阶思维、深度学习发生的挑战性问题,课堂教学有温度没高度。学科知识不精深是制约课堂教学水平的根本原因。二是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不高,仅仅把教书育人当作一项养家糊口的职业,而不是终身探究的事业。自身缺乏成长的强烈愿望和勇猛精进的行动,专业学习更多时候是作为完成学校的任务,而不是基于内在的需求。自我成长的动力不足,是影响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三是书本学习多,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少;泛泛而谈多,高质量对话少;独自探索多,合作交流少。
孙静老师的成长,恰恰是从这三方面突破的。
在工作10年后,孙静老师很幸运地扎进“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的大海中遨游,开启了真正的专业学习。一次次学习上的极限挑战,为她的课堂教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石;海量的阅读为她理解教育、理解教学、理解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知识背景和新的角度,让课堂教学有了厚度和高度。专业学习促进了专业研究,孙静老师申报了一项项省级、国家级研究课题,研究教育教学和生命成长的内在规律,从经验主义者转变为一个专业主义者。
要成为一名专业教师,需要长期沉潜学习,这是一个漫长且艰苦的过程,如果仅依靠外在要求而没有内在自觉的强烈愿望,是很难长久坚持的。大多数一线教师之所以缺乏根本性的成长,就是因为缺乏渴求成长的内在动力和长期勇猛精进的品质。孙静老师则不然,从成为教师的那天起,虽然在工作中也坎坎坷坷,但她从未停止满足于外在的要求,而是始终保持一种自觉的进取意识。在第一个10年,她陷于困境而绝地反弹,在课堂研究与专业阅读的双驱动下,成为优秀教师。在第二个10年,当大多数教师认为评上特级就是熬到头时,孙静老师则加入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开启真正的为己之学,把教育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
孙静老师之所以能保持如此刚健的进取精神,与专业互动也密不可分。专业互动的关键之一是走出固定的环境、圈子,与外面的世界交流,与高人对话;二是新学的内容与原有的经验的对话。
现实中,很多教师习惯于独自备课、上课、反思,虽然也参加教研活动,但往往流于形式,很难参与高质量的对话。虽然也不免有机会外出参观、研讨,聆听名家讲座,但由于自身学识薄弱等原因,导致所闻所睹无法与自身经验联结,从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来看,同化和顺应的质量不高,学习就难以真正发生。
孙静老师长期沉潜新网师这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平台上,她得以与朱永新、李镇西、干国祥、魏智渊等国内一流专家直接对话,与国内数百名中小学教师一起选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中西方哲学”等课程。在这样的专业互动中,彼此切磋,相互砥礪,合作探究,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加入一个专业学习共同体,与外面的世界相联系,向高人学习,与同侪同行;把教师职业作为此生之天命所在,专业成长成为内在需求;向经典学习,带着问题学习,如饥似渴地探究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这是孙静老师为一线教师提供的成长新范式。
按照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的“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理论,孙静老师已经穿过了浪漫期和精确期。未来,希望孙老师能勇于突破自我,进入足够丰富和开放的综合时期,形成足够卓越的专业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职业之人,也赋予自我有限的一生以最终的意义。
(作者单位:山西忻州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