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珺
此夜,冷月空悬,皎洁的月光让故事的结尾都变得苍白,寒鸦的叫声似乎把凄冷都填进人的骨子里。帐中挑灯,一幅地图摊在我面前:绵竹,就像一道脆弱却又固执的藩篱,把成都无言地守护在身后。我伸手入怀,掏出一张犹带着体温的帛书,颤抖着展开,半尺绢素,八分汉隶,潮湿了我的眼角。
这是一封家书,是除了世袭的官职爵位之外,父亲留给我的唯一一样东西。
我的父亲,是蜀汉的忠武侯,诸葛亮,是末世里最温暖的光。他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去照亮黑暗,可对于童年的我来说,这束光亮太过于遥远、模糊。他是日理万机的一国之相,常年奔波在北伐前线,躬身实践他靖乱兴复的理想,可在成都的家里,他却成了匆匆的过客。在我童年的那些年岁,都没有他的陪伴和教诲,直到建兴十二年,我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父亲的家书。展开绢帛,上面似乎还沾染着渭水的微凉: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那年我才八岁,看到这一个个古朴的汉隶,更多的是困惑和迷茫,可不过月余后,父亲薨于敌庭的消息传回,深深地震痛了我。我的成长,便是从那一瞬开始的。原来,这是父亲把一生都走到尽头时,对我最后的教导、嘱托和期望,是沉甸甸的牵挂,是相承的勇气和理想。
自小工书画,强识念,十七岁迎娶公主,拜骑都尉,袭爵武乡侯,后累官至侍中、尚书仆射、行都护卫将军。这是我令人艳羡的人生轨迹。因了父亲的遗德,朝廷每有一善政佳事,百姓动辄相告:“葛侯之所为也。”于是溢美非实。人皆以为少年意气会就此自傲不可一世,可我每天都谨记着父亲“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的教诲,我每天都在想着,如何济世7何为致远,如何方能像父亲那样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不负先人一生的恢宏壮烈?
日月不居,芙蓉花总有凋谢的时候,国家一点点滑向了倾覆的败局,繁华已是不可挽回的旧梦。景耀六年,邓艾由阴平伐蜀,竟势如破竹。大军压境,转眼已兵临涪城,兵锋直指成都。一时间,文武失语、百官惊惶,绝境中的恐惧攫取了上下几乎每个人的神经。
朝堂上唯我振声:“臣愿救国难。”
曾经的武乡侯用生命谋寻着国家的希望,而今的武乡侯也愿意用生命筑成国家的最后一道屏障。
发兵那日,成都大雪,我立马望向朦胧的远方。我名为瞻,表字思远,瞻,远望也。我能走多远?又如何方为致远?
涪城令马邈投降,我督军至此,前锋为魏军所破,于是回驻绵竹。我心知绵竹乃是成都的最后要害,此县若失,成都平原上再无险可守,然我也知道,事已至此,差的不过是一场结局注定的落幕。
两军对垒,空气中都弥漫着胶着和悲凉。这日邓艾忽然遣使致书,使者虽维持着表面的恭敬,却已暗含了遮掩不住的不屑嘲讽和隐约的志在必得。
拆开书信,原来尽是邓艾意欲劝降的威逼利诱:若降者必表位琅琊王,荣祖显亲。
琅琊,这两个字像一根针,把我的心戳得一疼,那是诸葛氏的故乡,是父亲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是我未曾见过的山清水秀,是血脉深处的眷恋和梦萦,是回不去的故土,是苍凉的叹息。
我眸中倏忽间闪出寒光,来信被撕成碎片:“贵使以为,无国,尚有家乎?背国投敌,亦可荣祖显亲么?”那一瞬间,我想到了父亲,他用他最后的年岁为国奔劳,又何尝有半点顾及小家的私心呢?我若献城,又有何颜面归故里,见先人?
国为家先,无国即无家,像霍去病所高喊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我传令斩此来使。
使者的血也宣示着,我已无退路。
次日,邓艾出兵攻绵竹。清晨,我迎着朝阳披上铠甲,提枪上马,寨门开处,我坦然走向我的结局。银甲的边角挑染上熹微的晨光,像朝阳,又像故人归。阳光熨烫着我的胸膛,我的心脏跳动着,温暖着心口处的帛书。凝望着不远处黑云一般的敌军,我缓慢却无比坚定地,举起了手中的令旗。
薄暮,寒风呼啸着撕扯着军旗,卷起漫天飞扬的浮尘,残阳从远处的山谷中缓缓褪去,一片如血的金红色在风中铺陈、洇染开来,仿佛把整个绵竹都裹挟在倾颓欲坠的叹息声里。我立在斜阳的尽头,树木枯枝在我的脸上投下斑驳的阴影。我用力折断左肋下的箭羽,鲜血汩汩流出,湿了铁甲下的深衣,也湿了胸前的帛书。两军阵前,人嚷马嘶,我心里却只沉淀着天地浩然的静气。
那一瞬,无数的尘土云月在我眼前掠过,渺远的山水,潮湿的岁月,都折叠联结成一声悲怆的叹息。我早知此役绝无胜算,但我也绝无退避的理由。或许我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但我愿意用生命和鲜血为国家的黑暗点亮最后一抹微光。
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
余光之中,我瞥到我的儿子尚,白袍银甲,负剑提枪,纵马驰骋向浩浩敌军。他才十九岁,还未及加冠,少年意气犹未退却。他就像一滴水,消失在汪洋里。想来纵使人生的最后一刻,他所想着的,也是自小念诵的宁静致远吧!
浓重而甜腻的血腥味在鼻腔中炸开,我把佩剑插入沙土之中,支撑着自己的躯体,最后一抹惨淡的斜阳,就映在我的眼角。我忆起那年,父亲给远在江东的叔父写信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然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父亲教导我淡泊宁静,无非是怕我恃权而骄,终成枯落,然而,我终是未成重器,未能兴微继绝,力挽狂澜。
可我终于明白,何为致远。不是衣锦还乡、高官厚禄,亦不是文功武治、宇内扬名。
是舍家为国的忠贞。
是视死如归的勇气。
是不愧于天、不怍于民的堂正,是牵挂苍生,坚守理想的热血。
史书载诸葛瞻战死绵竹,后人道《诫子书》存宁静致远。而这其中那一曲壮烈苍凉的铁血长歌,也是历史的风烟所不能抹去的。硝煙散去,绢帛消尽,这一封家书流传至今。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已成不朽。
老师推荐
一封家书,有时因它带了生活和家庭的气息,便多了几分绵软与悠长。家园情怀、儿女情长,零散、琐碎又如此的平常。那么,选择怎样的一封家书,会让小小的文字热烈滚烫甚或荡气回肠起来呢7歌德说:“历史给我们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选择历史中有分量的家书,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途径。
一封《诫子书》,承载着父亲如山的嘱托、似火的期冀,散射着智慧的光芒,喷薄着致远的能量,澎湃着儿子坚毅的斗志。纵马杀敌,热血高歌,延展了蜀汉传奇,厚重了历史风云。而那浩然风骨亦在血染的疆场上挺起一面猎猎的旗帜。
“致远”不是空间的广度,亦不是时间的维度,而是一种堂堂正正的人生,一种万古流芳的情怀。为家国,忠贞果敢,守梦向前!文字诠释出了一种壮烈的诗意——英魂不朽,历史不朽,思想不朽。而于后人言,这便是常青的丰碑吧!正像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了永恒。”
(指导老师:闫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