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怿
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打开手机、电脑,各种信息汹涌而至。在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传播内容碎片化的今天,“有图/视频有真相”已经成为过去式了,通常上一秒看似言之凿凿的“新近发生的事实”,下一秒就有可能被推翻。
在此起彼伏的热点转换和新闻反转中,我们缺乏等待事实的耐心和审慎的判断力,很容易随波逐流,先是无脑地一边倒点赞,等新事实出现了,再不加辨别、一边倒地谩骂,公众一次次地在“反转新闻”中情绪化地摇摆。
事件的呈现需要一个过程,并非第一天报道的就是真相,随着调查的深入和细节的公开,一开始语焉不详的报道和猜测可能会被新的、更全面、更权威的说法所替代。这也不能叫逆转,只是随着调查深入之后新的事实浮现出水面,是新闻符合舆论传播规律的正常呈现。
无论是真的逆转,还是一惊一乍的伪逆转,都见证着当下舆论场的浮躁。如何才能避免被“反转新闻”打脸?我们需要培养一些基本的判断力。
首先是不要被标签所误导。人们容易被某个标签牵着鼻子走,而不问事实和是非。像德阳女医生自杀事件,伴随着夫妻俩“公务员”“医生”的身份标签,结合孩子家长一方关于泳池里冲突的描述,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因为公众的偏见,舆论常会站在弱者那一边,“公务员”“医生”这样的诱导性字眼,令脑海里的固有偏见迅速被激活,于是根本不顾事实、不看具体的新闻细节,只是盯着这几个字眼去脑补,并通过脑补完成了对事件的想象:一对强势夫妻因孩子的一个无意举动而殴打一个幼童。于是如洪水猛兽般的评论席卷而来,直至吞噬一个鲜活的生命。
其次,不要被碎片化的微博信息和浮躁的热点所误导。热点的节奏与事实真相的节奏,在互联网环境中是不一致的。在热点节奏之下,往往是一哄而上,追求时效,事件一出来就立刻去仓促判断,根据碎片化的信息去判断。像2018年11月15日有微博网友爆料,上海一快递员冒雨送快递,一车快递被偷得没剩几件了,在雨中暴哭20多分钟,一直嘶吼“你叫我怎么办”。随后,有位好心大爷上前安慰,帮小哥撑伞。到了儿月19日,上海市公安局普陀分局官方微博发布通报称:据了解,快递小哥当日在华东师大三村送快递时因与女友吵架而站在雨中哭泣,并没有发生快递被偷的情况。随后分局联系到视频拍摄者,她表示只看到快递员雨中哭泣,而所谓快递被盗是其个人推断。
人们热爱归因,越是外围、不在場的人,越热爱归因,而且有一种“迫切归因”的癖好——事情刚发生,就凭着一些道听途说的碎片化信息迫切地得出一个结论,原因出在哪里,问题根源在何方,责任在谁,这个锅应该由谁来背。不仅迫切地归因,而且还喜欢“单一归因”,抓住某个不确定的局部细节,就以为掌握了全部的事实真相,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无视其他可能的原因,把可能的单一原因当成绝对真理,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出来。
其实我想说,真的没必要啥事都要凑上前去说几句,寻找存在感。不懂的事,别轻易评论;不了解的事,别妄下判断。等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和相关背景,再去表达意见。我们应多一点耐心,给真相多一点时间。
最后我想说,在快得窒息的时代,让我们的思考慢下来,放下手机,翻翻手中的书,抬头看看灿烂的星空,心里会平静很多。
评委在线
生活、特别、有看点
本文没有对“反转”事件的发生给予多少批评,而是以理性的态度,提供了一个方法的指导。在作者看来,结论很简单,某一个事件之所以“反转”,其实是碎片新闻与完整事实之间的一场博弈。要想让完整事实浮出水面,让碎片新闻不牵着大众的鼻子走,需要的正是作者提供的三个方法:不被标签误导;不被热点误导;不被一时的结论误导。令人信服的“方法”,再配上富有文采的结尾,让文章生活、特别、有看点。能写出这样的文字,说明作者是一个善于思考又能安静下来想问题的人。文如其人,大约说的就是作者这样的人吧!
(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