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解放区新闻报刊中的木刻版画实践及其意义(1937~1949)

2019-09-25 06:19王华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年15期
关键词:群众性民族化

王华

【关键词】 木刻艺术  党报党刊  群众性  民族化  战斗性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15.017

现代意义上的“木刻版画”可以被拆分成两个词语,即“木刻”与“版画”。我国木刻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唐朝就已初具规模。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鲁迅倡导并发起了一场新兴版画运动,欧洲的版画创作与理论被引入国内。[1]随着抗日战争发展,木刻版画逐渐进入解放区,并与革命、生活、人民群众相结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近年来,学界对中共根据地木刻版画的关注逐年增多,并在思想传播、艺术风格、历史发展等方面展开了研究。

山东解放区在严格意义上经历了两个阶段,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到日本投降叫“山东抗日根据地”,1945年日本投降后到新中国成立前叫“山东解放区”。山东解放区报刊木刻版画,是指在山东解放区内出版的报刊上出现的报花、插图、配图、新闻性图片、纸质版画等木刻作品。在《大众日报》《渤海日报》《群力报》等报刊的作用下,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得到传播,山东解放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山东解放区早期报刊中几乎每期都会使用艺术性较强的木刻作品,后期随着大量木刻美术人才前往支援其他解放地区新闻事业以及摄影照片的出现而使用变少。这些或大或小、或粗糙或细腻的木刻版画与当时的报刊内容相互补充,成为山东解放区重要的宣传艺术形式之一。

解放区版画文化的发展:从延安到山东

1930年代,全国木刻工作者不断加强作品展览和经验交流,促进了各地版画创作活动发展。谈及新兴版画时,鲁迅认为木刻的图画本来就是大众的,“乃是作者和社会大众的内心的一致的要求”。[2]鲁迅还强调了木刻艺术的民族传统,并主张新兴木刻应肩负起唤醒国民、抨击丑恶的历史使命。

延安木刻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延安木刻艺术的形成受到了新兴版画运动影响。1937年至1940年间,许多国统区文艺工作者和青年学子来到延安,当时来到延安的木刻文艺工作者大都在鲁迅艺术学院教学或学习,将新兴木刻创作经验及其革命传统传授给青年一代。[3]1938年冬,中共中央抽調一部分鲁艺美术系成员组成了鲁艺木刻工作团,并到太行山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展木刻宣传,推动了延安和华北解放区木刻运动发展。

延安木刻工作者在党的文艺政策引领下,深入农村、深入部队、深入群众,丰富了艺术创作源泉,农民、田野、耕牛等生活气息符号不断融入作品,展现了民族解放、阶级斗争、人民生产和民主生活等主题。为了更适应解放区群众审美习惯,更好地实现党的宣传需求,当时一批美术工作者将西方的美术原理与中国民俗版画技巧相结合,把阳刻线条造型的中国传统木刻技法融入进来,创造性地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木刻艺术。[4]其中较为成功的案例是美术工作者们创造的“新年画”,这些描述新生活、战斗英雄、军民鱼水情的新年画,成了解放区百姓的新“门神”。1942年,一批延安木刻作品在周恩来协调下被送到重庆参加全国木刻展览会,这些作品全面展现了解放区生活,其艺术风格也获得各方认可。

山东解放区木刻版画的基本脉络。应该说,山东解放区木刻版画与延安木刻艺术是一脉相承的。那狄、王绍洛、沈柔坚、刘晓刚、宋大可、李善一、李景桂、王文彬、孟涛等美术工作者曾在山东解放区从事版画创作和宣传工作,他们大多在延安鲁艺美术系学习过木刻。王绍洛是“MK木刻研究会”的组织者之一,也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倡导者。1939年,山东鲁迅艺术学校成立,王绍洛任校长,学校设有木刻研究会。1943年,那狄还担任了《山东画报》主编,举办过木刻训练班。1945年秋,沈柔坚、胡考等人随新四军部队进入山东,在《大众日报》《华东日报》《山东文化》上经常发表木刻作品。

山东解放区的木刻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木刻创作的大众化、通俗化、民族化道路,逐渐摒弃复杂的技法和呆板的构图,使之更加通俗易懂。1940年,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展了文化运动,在各地组织了自然科学研究会、音乐研究会、绘画木刻研究会等各种研究会,提倡文化工作应深入到群众中去,促进了木刻版画的创作向大众化方向发展。众所周知,山东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较为著名的有东昌府木版年画和潍县杨家埠年画。东昌府年画中人物造型生动,线条简洁而有力,杨家埠年画构图工整、画面饱满、题材广泛。在党的文艺思想指引下,山东解放区木刻版画结合使用了山东地区传统年画优势,画面清新、人物生动,与大众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报刊上也涌现了一些具有生活气息、战斗性很强的新兴版画作品。

在抗日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报纸受到照相设备和制版技术的限制,无法刊登新闻照片,便会用一些木刻作品来代替。1939年,于寄愚在主持《大众日报》编辑部工作时候就开始注重创作版画,将其刊登在报头上,并吸引木刻作者来稿。这一点与他1930年代初在上海积极参与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工作,开展鲁迅先生倡导的新木刻运动实践,是息息相关的。1940年12月7日,那狄在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上发表《关于木刻》一文,详细介绍了木刻艺术历史、新兴木刻特点、木刻的创作法、雕刻法和印刷法。[5]

山东解放区报刊木刻版画的实践运用

山东解放区报刊贴近解放区生产和生活,深受当地军民喜爱。诸多报刊木刻作品以其直观、质朴的美术形象,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和解放区群众生活给予了极具形象化、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表达。

山东解放区报刊木刻版画的主题内容。山东解放区报刊上刊登的木刻版画线条匀称、粗犷刚劲、纹理清晰,紧紧围绕党和根据地的工作政策与当地百姓最关心的话题而展开。就其反映的题材来说主要有五类:一是反映军民战斗场面;二是对时事政策的宣扬;三是反映军民生产生活;四是对文化知识的传播;五是人物肖像。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反映军民英勇斗争是当时报刊永恒的主题。在这些木刻版画中,既有正面角色如民兵、八路军、解放军等战斗形象,也有反面角色如日军、伪军、国民党军队等。其中一部分作品反映的是前线士兵的奋勇抗战,1947年5月15日《鲁中大众》刊登的木刻作品中,一名解放军和一名民兵高高耸立于天地之间,手持刺刀和“天罗地网”,他们脚下是一大群抱头鼠窜的国民党士兵。还有一部分作品反映的是后方民众积极备战的情景,“参军”主题也经常出现。1943年《滨海农村》创刊号上刊登了“妻子送郎 重上战场”连环版画,画面大量留白,用清晰流畅的线条阳刻出妻子和丈夫的身影,富含感情。

山东解放区里大到民主政权的建立、土地改革、减租减息运动,小到冬学、劳动互助组等一系列决策都在报刊上的木刻版画得到体现。1943年《滨海农村》第四期的大幅木刻作品中描绘了群众排队投票的场景,画面正中是积极投票的群众向屋子中间的投票箱涌去,投票箱上方写着“大家的事大家管”,远处的门口写着“开展民主”。《鲁中大众》1947年4月7日第三版上的连环木刻画《张大娘翻身报仇》,讲述了贫农张大娘的女儿因偷吃了地主家的玉米而被活埋,后来解放军进驻村子发动农民进行土改运动,张大娘最终向地主复仇的故事。

描述军民大生产的木刻版画主要表现军民劳作的情景,如耕田播种、收粮晒粮、纺线、做军鞋,以及特殊时期的“抢粮、藏粮”等。1947年《胶东大众》第56期刊登了文章《支前模范故事》,在文中穿插了郭军旗创作的四幅木刻插图,反映了民兵参加常备担架队支前的情形。1948年12月22日,《鲁中南报》刊登的“李太保和他的运粮队”分别使用“过河”“越岭”“坚持”“见面”四幅作品,呈献了农民运粮队历尽艰险为前线送粮的感人画面。

山东解放区大力开展文化扫盲工作,报刊上鼓励读者学习文化、向读者普及知识的木刻作品层出不穷。一是以激发军民学习热情为目的、刻画人们读书识字情景的木刻版画。1949年4月2日,《鲁中南报》刊登了版画《儿童们真积极 劳动空里勤学习》,图中三个儿童,一个在田间努力劳作,另外两人一坐一趴,正在认真看书学习,面前的土地上是用木棍划出的“生产”二字,远处是广袤的田野和正在种地的百姓。二是利用木刻版画传播先进的现代百科知识,特别是农学知识,如1949年7月30日《鲁中南报》刊登了《怎样修理棉花》。

在刻画故事情节之外的木刻版画中,人物肖像成为独立的一类题材。其中出现最多的是领袖像,如1948年11月7日《鲁中南报》“庆祝苏联十月革命三十一周年”特刊中,头版上部出现了毛泽东、列宁、斯大林的肖像,画作使用了西洋素描的手法,注重明暗的立体处理,使得人物表情生动自然。在领袖像之外,农民和士兵的人物肖像出现频率较高。此外,版画上还经常出现棉花麦穗、妇女、民兵、蒋介石与美国人等形象,这些符号与山东解放区自然环境、时代语境以及当时政策意识高度勾连。《鲁中大众》1947年3月18日和4月11日刊登的版画《闺女扶犁娘牵牛》和《别看年纪小 干活真不孬》,分别讲述了妇女下地耕种和儿童在田间劳作、放哨的景象,赞扬了妇女儿童对革命战争和农村经济做出的贡献。

山东解放区报刊木刻版画的版面使用方式。在十余年的发展中,山东解放区报刊上的木刻版画数量可观。报纸上会刊登一些与文字相结合的木刻作品,包括单幅木刻版画和连环木刻版画。单幅木刻版画或作为插图出现在新闻报道的正文中,或作為与时事关系较为密切的单幅图画来刊载。例如,《大众日报》在1941年2月19日第四版上刊登了白彦战斗的新闻报道,还在文中穿插了木刻版画《夜袭白彦》,展现了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1947年8月31日,《渤海日报》在第四版上刊登了单幅木刻作品《地狱和天堂》,用黑白两色对比了国统区和解放区的农民生活状况。与单幅木刻作品不同,木刻连环画多具有情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进行改编,以小故事的方式呈现。例如,1947年4月20日至4月26日,《鲁中大众》第三版上连续刊登了木刻连环画《穆大爷热心支前》,用系列图画讲述了穆大爷支前立功的故事。

此外,有的作品放置在某一栏目的标题旁边,画幅较小,被称为题花,起到装饰、活跃报纸版面作用。有的报纸则在报眼、中缝等位置刊登一些木刻作品,紧密配合局势与新闻主题。1940年10月22日,《大众日报》报眼刊登了小幅木刻作品《大家快快上冬学》。1947年4月8日,《鲁中大众》报眼处刊登了木刻作品《支前》。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报纸对版画还会使用通栏、通版等特殊版面安排,这些作品的长度几乎与报纸整个版面持平。

结语:传统文化、现代报刊与群众路线

可以说,在战争频仍和遭遇封锁的艰苦年代,丰足的树木、油墨材料和简单的复制技术是木刻版画在解放区快速发展并成为报刊重要手段的原因。当历史走进1949年,随着局势逐渐平稳,山东解放区各方面环境有所改善,特别是济南、潍坊、青岛等大型城市的解放,许多党报进驻城市,接管了过去国民党报社及印刷厂。数量充足的照相机和先进的印刷设备使摄影照片大规模登上报纸成为可能,并逐渐取代了过去木刻作品的版面位置。

报刊作为传递信息的一种媒介,在特定时期也发挥着宣传武器的作用。山东解放区的新兴木刻版画内容通俗易懂,阅读门槛低,它们当时也正是借助报纸这一新兴技术媒介进行传播,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动员群众、及时传递信息的作用。这些木刻版画不是作为孤立的美术作品存在的,而是和新闻报道相结合,具有接近性、通俗性、政策性、时效性、重要性等特征。山东解放区报刊上的木刻版画,它们超越了传统的门神年画,直指现实的人、自然和生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解放区战斗状况、党的活动、根据地建设、生产生活、社会风俗等内容,因而,这些木刻版画被赋予了崭新的政治内涵,被注入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时代特征,为革命战争服务,为大众服务,担当着时代记录者和鼓动者的角色,从而在中国新兴版画史、现代美术史以及新文化发展史上熠熠闪光。

群眾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中国共产党的艺术工作也一直强调紧密联系群众,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立场上进行创作。山东解放区木刻工作者不是在殿堂里创作,而是深入到了实际斗争和现实生活之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进行传播,刊登在报纸上的这些木刻版画配合了当时山东解放区政策传达和理论宣传,在兼顾艺术性的同时更注重发挥其战斗功能。虽然新中国成立后木刻作品的工具性相对减弱,逐渐向审美特质回归,但是山东解放区流传的版画作品在报刊上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这是我们今天所不容忽视的。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山东解放区新闻史(1937~1949)”资助成果,项目编号:18FXW008)

注释

[1]林溪:《鲁迅的版画理论和中国新兴版画运动》,《鲁迅研究月刊》,1989年第7期,第64~71页。

[2]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专辑》序,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年,第104~105页。

[3]艾生:《解放区的木刻运动——兼述延安青年黑白木刻活动》,《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第79~83页。

[4]江丰:《回忆延安木刻运动》,李桦、李树声、马克编:《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年,第270页。

[5]那狄:《关于木刻》,《大众日报》,1940年12月7日。

责 编∕马冰莹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drawing upon the new printmaking art theory and combining the traditional New Year painting skills in Shandong, the woodcut printmaking in Shandong Liberated Areas has created cultural works that conform to the local folklore aesthetics as well as the news thought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erms of the content, the woodcut printing in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of Shandong Liberated Areas mainly reflected the military and civilian resistance, production, literacy, land reform and other scenes in the base areas at that time. In terms of the form, narrative techniques were often used, with strong lines and clear black-and-white contrast. These woodcut printing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nti-Japanese strugg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se areas and the agrarian revolu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y also provide some insight for the spread of information in the current rapid integration of new and old media.

Keywords: woodcut art, Party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mass, nationalization, fighting

猜你喜欢
群众性民族化
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的数字化治理分析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音色探析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北京冬奥会背景下群众性冰雪运动的发展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群众性养护”体系护路潇湘
航空工业昌飞兴起群众性太极健身热
高师声乐教学民族化路径探究
唱响辽沈最美的和音——“我的合唱我的团” 2014群众性合唱大赛艺术总监罗欣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