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独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新中国70年面向世界的文化主张

2019-09-25 22:33薛秀军
闽台关系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面向世界现代化特色

薛秀军

(华侨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新中国70年来,中华文化从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在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基础上不断巩固和实现自身独立;到面向世界多元价值激烈竞争博弈,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增强自觉;再到直面全球现代化发展,在开辟人类现代文明新道路中日益坚定自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华文化必将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为世界提供价值借鉴。

一、新中国70年面向世界文化主张的历史性嬗变

从追求文化独立,到增强文化自觉,再到坚定文化自信,新中国70年中华文化在引领和推进中国现代化、探索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形成和构筑了面向世界的文化主张,折射和反映了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密切关联互动,彰显和突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独特价值与根本理念。

在一定程度上说,近代以来,中国与现代化的遭遇,首先就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如何重塑自身文化、构建自身现代文明、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实现自身的文化独立,就成为其在艰辛探索中必须要思考和回答的重大问题。五四运动以来,围绕中国发展的前途和命运、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和模式选择,中西文化进行了激烈的碰撞与对决,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直接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流行的各种社会思潮中脱颖而出。此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乃至后来提出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和体现了中国在选择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建构自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对自身独立、自主发展的文化价值层面的反思、追问与确认。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国大踏步地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建构和完善独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无疑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指向。但是,这种独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并非与世界其他文化和价值观相对立或相割裂,而是要主动与世界多元文化和价值观交流对话、学习互鉴。其从根本上说,既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价值的彰显与呈现,又是对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确认与坚守,更对丰富和拓展世界现代文明新样态、新内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75年,在会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恩布时,邓小平就指出:“西方世界垄断的状态已开始转变了。我们这些国家长期以来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奴役。要真正完全独立,光政治独立不够,还要经济独立、文化独立。现在第三世界的经济独立刚刚提上日程。经济上真正独立恐怕还要几十年的时间,文化方面花的时间更久。”[1]11此时,邓小平已经看到,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取得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更要取得文化独立;这种文化独立不是自我封闭中的自我陶醉,必须是主动面向世界的、在充分自觉基础上的、更为自信的表达,是在与世界多元文化价值充分交流对话、竞争博弈中,对自身发展的现实基础、特色优势、未来指向等深度反思与追问基础上的更为明确坚定的主张。

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的启动,中国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广阔的视野面向世界。在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中国首先注重经济发展,创造了经济增长的世界奇迹。此时,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人重新找回对自身独特文化传承和历史传统的自信。与此同时,现代化过程中社会快速转型所带来的对传统价值的祛魅、消解,以及由此所引发的社会浮躁等,相互纠缠,不断碰撞,使得如何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现代化快速转型中重新思考和定位传统文化成为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价值追求的多样化;进一步扩大的开放和不断深化的全球化,也拉近了我们与全球多元价值竞争、博弈、对抗、冲突的距离;新技术革命又催生了信息化、网络化等诸多挑战。因此,在多元价值对话中,如何整合形塑自身文化价值的主导与主流,切实提升其现实说服力、阐释力、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等,也成为了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由此,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进行深刻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反思,并以此进一步明确自身的文化框架,构筑和形塑自身的文化自信,就成为面向世界、主动融入世界现代化大潮中,坚定和增强自身文化独立、展示和呈现自身文化主张的必然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则进一步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3]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方面,“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的发展,不仅充分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强大生机与活力,而且“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4]10此时,中国越来越需要在保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努力向世界更为清晰明确地展示自身发展的价值、理念、愿景,阐释说明自身发展对世界发展的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引领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同时也有助于在世界现代化大潮中为更好地开辟人类现代文明新道路、丰富人类现代文明新内涵、提升人类现代文明新境界,为构建和形塑多元现代性、推动世界各国平等互利和共同发展,作出贡献。因此,在改革开放中,通过不断文化自觉逐步构建和生成的文化自信,就不仅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价值领域中的自我认知、构设与阐释、演绎,更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代化探索发展中形塑生成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紧密地关联在一起,成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立足自身、面向世界,把5000年中华文明与500年现代文明融会在一起,既能实现自身从传统向现代平稳过渡,又能实现自身探索与世界现代化多元发展的协同;在推进自身发展的同时,能为世界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提供更多中国方案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23

二、面向世界文化主张呈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我反思

文化独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基本勾勒和反映了新中国70年面向世界的文化主张,彰显和呈现了在与世界现代化密切关联互动中,中国现代化在不断自我反思中的选择、探索与发展。如果说,文化独立是中国在面对世界现代化大潮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对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探索和坚持的必然指向;那么文化自觉就是在40年改革开放中,在与世界日益紧密地关联互动中,面对世界多元价值在不断深化的全球化中更为激烈地博弈与整合,对自身的文化传统、现实境遇、未来走向,以及自身如何与世界相处、特别是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共存和竞争的一种深度思考,是对已经确立和形成的文化独立面向世界、融入世界的一种新的审视与把握;而文化自信则是历经40年改革开放,在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明确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目标,保持与世界紧密关联互动,承担更多大国责任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世界的前提下,中国经过深刻文化自觉后的必然的文化指向与有意识的主动文化社会心理建构,是一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化独立的最根本的确认与奠基。总之,文化独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既反映了新中国70年面向世界的文化主张的历史性嬗变,更贯通融会为一体,共同构筑和整体呈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突出优势、独特价值、根本理念与世界影响。

事实上,中国步入现代化的时空节点和自身的文化传承、历史传统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中国必然要探索和选择一条适合自身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作为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后发—异质”性国家,中国既没有在自身历史发展的自然序列中自动生成自身的现代性,也不可能在全盘复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和割断自身文化传承和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作为被强制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国家,中国虽然多次尝试但是始终无法独立自主地选择和发展自身的资本主义,也不可能在建立和推进自身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真正摆脱受支配、受奴役、被迫依附于人的命运。这些都促使中国最终选择了既有别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有别于一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模式,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探索这条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中国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只有与自身文化传承和历史传统相衔接,彰显和突出自身文化特色,展示和呈现自身独有的文化魅力,构架和实现自身的文化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完成自身的现代转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探索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政治独立的前提。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真正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何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的基础上,一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这一制度框架,另一方面实现经济独立、充分地发展,切实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就成为需要加紧完成的迫切任务。然而,在实践探索中,却出现了诸多曲折。究其原因,根本的一条就是在中国历史传统和文化氛围中、在世界发展的整体格局和时代背景下,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与回答。而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持续反思与艰辛探索,最终催生了改革开放,并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建立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实现了生产力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同时,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探索和明确,实现了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历史传统和现代生活、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融合、衔接和良性互动。但是,一方面,在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1]1364;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现代化为单一标准的“一元现代性”框架开始松动。“过去在一元现代性框架下,衡量‘进步’与‘落后’的坐标是明确的,现在这个我们熟悉的历史坐标开始受到质疑。这也意味着,非西方社会在面对社会制度与价值体系之选择时,享有更大的思维想象空间。与西方文明接轨未必是‘进步’,与自身文化传承重新接轨未必是‘落伍’。”[5]这在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发展选择的同时,也在发展利益的竞争和重新分配上,以及发展的核心价值和根本理念上,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提出挑战。与此相对应,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围堵与限制也成为必然,特别是其会利用中国改革开放中出现和积累的一时难以解决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通过操控舆论、制造话题、扩大事端等方式瓦解中国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继续独立发展的理念、价值、信心、勇气、社会心理凝聚与支撑等。因此,在充分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树立和坚定自身发展的文化自信,就成为了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如上所述,文化自信不仅是坚定文化建设本身的自信,更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要走自己的路、不断开创和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自信,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价值与根本理念的自信。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以后的讲话中多次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关联在一起,并且特别强调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6]339“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6]36。而只有坚定这样的文化自信,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价值指引,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驱动与深厚文化社会心理支撑。不仅如此,坚定这样的文化自信,还能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有效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价值、基本理念、未来愿景、主动承担的历史使命和世界责任,从而为世界现代化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提供更为有效的中国方案,注入更为持续强劲的中国动力。今天,一方面,“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劲的推动”,中国“不会抱怨他人从中国发展中得到了巨大机遇和丰厚回报”,而是始终愿意“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6]484坚定文化自信,注重向世界展示中国发展的经验、成就、理念、视野、胸怀和责任,使世界更了解中国,愿意以积极开放的心态看待中国发展,愿意在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基础上与中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无论对推进中国发展还是对推进世界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断深化改革中,立足自身实际,努力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在保持文化独立、进行深度文化自觉和文化反思的基础上,以来自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充分自信,既始终坚持自身的发展,也愿意同世界各国共同分享自己对现代文明多元多维多样的新内涵、新设想的理解和判断,既不会“‘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7],而是更愿意以开放的眼光、广阔的胸怀去对待世界各国人民的文明创造,包容世界各国实现自身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与模式选择,愿意以平等对话和交流互鉴的方式实现共同发展——这是真正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不仅对发展中国家在保持自身独立的前提下立足自身文化传承和历史传统、实现自身发展具有直接借鉴意义,而且对发达国家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广阔的胸怀重新思考和把握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与应有样态,与世界各国一道努力携手共同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在和平合作的基础上实现自身进一步发展,也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三、新时代面向世界文化主张的现实指向

文化独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构筑和呈现着新中国70年面向世界的文化主张。其相互贯通,整体彰显和突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色、优势、根本价值指向、世界意义和影响等。今天,在深化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独立,彰显和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主张,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创新思维,以更为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更为广阔的世界视野重新审视和把握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关联互动,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内涵与世界意义,创新话语体系、提高传播技巧,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价值。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8]这无疑是以更为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更为广阔的世界视野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作用和影响进行评价的典范。实际上,在今天坚定文化自信,关键就是要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在5000年中华文明、500年现代文明、500年社会主义运动的交汇互动中去把握和勘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基本指向,从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开辟人类现代文明新道路、拓展人类现代文明新内涵、提升人类现代文明新境界,从中国梦与世界各国现代化梦想交相辉映、互鉴互容和在全球现代化大潮中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勘定和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向世界的基本主张、文化价值、积极影响和深远意义。同时,通过对中国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核心概念的多角度阐释与传播,塑造既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魅力,又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话语体系,并进一步熟悉和掌握自媒体、“微时代”跨文化传播的规律,以有效创新传播方式,拓展传播手段,提高传播技巧,更好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将理论优势转化为舆论优势,既持续强劲地引领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也更为有力有效地影响和带动世界现代化发展。

其次,立足中国不断生成拓展的现代生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会贯通,形塑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架构,发掘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世界范围内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4]41坚定文化自信,既要充分发掘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现代化注入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思维中的独特优势,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不断形塑生成的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根本价值旨归为基本标尺,以不断生成拓展的现代生活为基底,既实现其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实现其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会贯通,从而“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跨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6]340这既能让中华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更好的自我整合、自我创新与自我发展,从而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持续久远且又深厚牢固的精神文化支撑;又能广泛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在世界范围内更好地激发和生成现代化的创新活力,从而汇聚和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再次,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走自己的路,又要以宽广的视野、广阔的胸怀和平等开放的心态包容其他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不同选择,以更好地实现文明互鉴互融和交流对话,共同为开辟人类现代文明新道路、形塑世界多元现代性承担责任和作出贡献。坚定文化自信,核心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在现代化的探索中始终与自身文化传承和历史传统相衔接,坚持走自己的路,在不断完善优化的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以中国思维、中国智慧推动和实现中国现代化。同时,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走自己的路,并不排斥对其他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和模式、对其他文明成果有益经验方法的学习和借鉴。事实上,历史和现实都反复证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在自身发展中越是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不断彰显和构设自身真正的文化独立,就越具有积极开放的心态,敢于和愿意在多元文化交融对话、交流碰撞中丰富拓展自身的内涵,完善优化自身的表现形式,激发提升自身的内在魅力、吸引力与凝聚力,强化和扩大自身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不断催生多元文化近距离竞争博弈的今天,实现中华文化自我整合创新,既要立足中国现代生活的展开去融会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要在世界范围内,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转化、不同文明的竞争对话中,去整合和形塑既坚持自身文化立场、承袭自身文化传统、具有自身文化魅力,又能面向世界、面向现代生活,具有广泛传播力与影响力的新文化。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才能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在与世界多元文明广泛深入地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才能更加凸显中华文化的独立性,更加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身优势,按照自己的思维,走自己的路,以自己的方式,不断把握和解决自身的问题——“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6]340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坚定文化自信;在彰显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张的过程中,必须要具备战略思维和战略定力,要有长远规划并能始终坚持、逐步落实、循序渐进、层层推进,以此,才能有所成就,有所成效。文化建设不同于其他领域的建设,文化建设是一个逐步、长期的过程;坚定文化自信,必然也必须要伴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有一个不断调整、转化、创新、生成、实现的过程。因此,一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对于一些具有持久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的核心概念,必须持续地说、反复地说,并结合现代生活的建构拓展和经济政治建设发展的需要创新地说,不断凝练提升其核心要义并赋予其丰富多样的言说方式与表现形式,借助各种传播手段和传播技巧进行反复宣介与说明,以此增强其持久有效的竞争力、传播力,提升其持续深入的阐释力、说服力。另一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塑拓展,必须要有大视野、大格局、大思路,要放在世界现代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和中国现代化的大战略中去思考、涵括、凝练、提升。同时,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一遇到诘问指责、一听到不同声音、一碰到反对意见、一出现新概念和新表述、一产生新思路新想法,就随便改变其建构发展的主方向、主概念、主思路和主原则。总之,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只有具备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坚持不懈,持续推进,才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强化和突出文化独立,更好地彰显和实现自身的文化主张,既为自身发展提供更为持续强劲的凝聚力、向心力、引领力、支撑力,也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更为切实有效的引领、借鉴与参考。

猜你喜欢
面向世界现代化特色
面向世界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牵引大湾区纵深发展
边疆治理现代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立足康巴,面向世界——康巴文学“走出去”的翻译话语再释
中医的特色
面向世界 服务全球——百超天津工厂展示日活动
完美的特色党建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