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地区农村传统建筑传承的风险规避及其治理

2019-09-25 02:55冯莎莎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侗族村寨消防

张 君 冯莎莎

(1.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2.广西大学,广西·南宁 53000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给予的支持,民族地区农村公共危机预警和风险治理实现了长远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较以前更加完善。然而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里,侗族地区火灾仍频繁发生,火灾常常是侗族地区重大的公共危机事件的原因之一,成为侗族人民挥之不去的伤痛。除去气候、自然环境等客观因素,引起火灾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侗族地区的传统建筑——木质建筑。侗族的木质建筑是侗族重要的民族建筑传统,大部分的侗族人民有居住侗族木质结构房的习惯,至今仍然保存着较大的民族村寨。如何平衡“保护民族传统建筑”与“民族地区村寨火灾的风险治理”两者间的关系,成为促进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阻碍。本文通过对侗族地区火灾频发情况的描述,从风险视角研究民族地区传统建筑的治理过程,对侗族传统建筑传承发展与风险规避之间的困境进行分析。

二、民族地区风险治理的文献研究

从理论层面上看,白维军认为风险社会背景下,民族地区的社会风险主要表现为民生风险、稳定风险、认同风险和治理风险[1]。风险治理过程中有需要遵守的行为法则,而且需要相应的保障条件才能顺利进行,如政治、制度、资源、文化等[2]。从理论应用上看,不少学者将风险管理理论运用在民族地区社会管理方面的研究上,羌洲在分析未来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民众敏感度、经济发展和转变成本为维度的民族社会治理体系创新风险测量模型,以便对其社会治理体系创新选择进行甄别[3]。安华构建以社会保障为核心的民族地区社会风险管理政策体系,有助于政府履行促进民族平等与民族发展、管理民族地区社会风险、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公共管理职能,他还对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类,将民族地区的风险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四个大类[4]。这些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有关民族地区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的研究,但针对某个民族的个案研究相对还比较欠缺。在梳理和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民族地区的四大类风险”为标准对侗族火灾频发情况进行风险评估。

三、侗族地区的火灾概况及原因分析

以侗族某县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该县从1984年至2003年间,全县发生的山寨起火共193起,其中因为火源引起的135起,因电路短路引起的40 起,其他原因18起。2004年后至今共发生15起火灾,使村民的经济财产遭到严重破坏以及人员伤亡,表1是2001年——2017年该县村寨火灾的详细情况。

表1 侗族某县2001年—2017年火灾概况

(注:以上资料是作者本人根据相关报道收集整理,并没有全部统计。)

从表1案例总结该县屡次发生火灾的原因:第一,吊脚木楼多,耐火等级低;第二,村寨偏大,木质建筑连片成寨,失火率高;第三,电线路老化,容易诱发火灾,木质结构更加易燃;第四,大部分侗族村民保持原始的用火方法,取火不当酿灾;第五,地理位置偏远,山地多平地少,房屋建筑倚山建造,一旦发生火灾不利于救灾灭火;第六,资源短缺,基础设施不完善;第七,缺乏相关的防火救灾的规章制度,防火救灾措施宣传少,村民防火意识薄弱。很多火灾往往是多重原因,所以更加复杂化。

四、侗族地区传统建筑传承的风险治理过程

(一) 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本文采用的是国外制定的风险分析标准,从人、经济、环境、基础设施、非物质等五个因素进行风险识别分析[5]。首先,从人口因素来看,侗族人民依然保留着民族传统生活习惯,仍然有大部分村民居住在侗寨的木质结构房中,保留原有的生火方式,且木质结构材质易燃,耐火等级差。群居式的生活方式使侗寨的规模庞大,倚山而建,侗寨成片,一旦火灾发生往往火烧成片,损失惨重。第二,从现实环境看,侗族地区往往山地面积众多,平地面积稀少,森林面积覆盖率较高,地貌崎岖狭窄。山多路远,地方偏僻,交通以盘山公路为主,一旦发生火灾,环境的因素严重影响了火灾救援的速度,且森林覆盖率高,易引起火灾蔓延,火势扩大。第三,从经济因素看,大部分侗族地区经济落后,经济实力薄弱,消防资金投入不足,达不到标准。第四,从基础设施因素来看,由于经济水平落后,用于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少,消防基础设施很不完善,且各村寨的防火救灾知识宣传不到位,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第五,从非物质因素来看,侗族村民防火意识薄弱,且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消防队主力是村寨的老幼弱群体,消防投入不足而且缺乏系统培训,如果火灾发生会造成难以预计的后果。由于侗族传统建筑没有受到外界太多的影响,村寨的木质结构建筑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但这些却使侗族传统建筑存在着很大的火灾风险。

(二) 风险评估

从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几个层面对侗族地区的传统建筑——木质结构房村寨进行以下几类风险评估。

(1) 政治风险。为了治理侗族地区的火灾,各级政府提出了应对政策,对村寨建筑进行改造,通过各种项目防治村寨火灾;对官员晋升实行重大特大火灾零事故的一票否决制。尽管有以上政策支持,但是侗族地区的村寨火灾仍然屡次发生,政策的实施情况如何,政策的落实到哪种程度,侗族人民对政策的实施情况是否满意,总体上看这些不确定状况可能导致存在着政治风险。

(2) 经济风险。侗族地区往往山地面积众多,平地面积稀少,森林面积广阔,地貌崎岖狭窄,由河谷、丘陵、山地、梯田等组成,多以农业为主要的经济来源,近年来通过发展旅游脱贫致富的也越来越多。特别是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侗寨的文化价值影响力,传统建筑侗寨文化大大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扩大了旅游知名度;另一方面带动了民族手工艺品、民族服饰、地方土特产、农产品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扩大了侗族人民收入来源,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然而,侗寨火灾频发直接造成了村民的经济损失从而导致了二次贫困,且破坏了侗寨建筑群生态环境,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侗族的旅游文化产业,造成了很多村民失业。在救灾灭火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设置防火隔离带破拆房子造成很多的经济损失,而后期村民房子的重建等也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3) 社会风险。侗族村寨火灾频发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有人员伤亡,每一次火灾家破人亡带来的心灵创伤是无法评估的,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会让村民对自己的生命保障、生活保障产生消极影响。尽管政府采取了帮助村民购买住宅保险,设置防火改造资金等措施,但是村寨火灾的频发和相对薄弱的消防安全对于村民来说这些措施远远不够,侗族地区仍然面临着潜在的社会风险。

(4) 文化风险。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风雨桥、侗寨、鼓楼等建筑文化,然而火灾的频繁发生导致侗族建筑受到严重的破坏。而且在相关政策支持房屋改造的过程中损害了侗寨原有的文化价值,火灾后重建的房子大部分建造现代建筑。长此以往,侗族木建筑营造技艺是否会被人遗忘,部分侗寨的消失是否会影响村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侗族的民族传统文化在火灾的破坏下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这些都需要考虑。

(三) 风险决策

火灾的频发受侗族人民深恶痛绝的,火灾不仅给村民造成了巨大的物质财产损失、人员伤亡也给村民带来了心理影响,因此各级政府对村寨火灾的风险管理提出了一系列决策。

(1) 晋升高压限。火灾频发的严重性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做好预防发生重特大火灾,一些政府实行了晋升的高压政策,若在任职工作期间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取消晋升机会,直接问责相关的行政部门和主要责任领导。在这样的晋升高压限制下,侗族地区火灾仍然频繁发生,显然晋升的高压政策在火灾的风险治理过程中并没有产生很好的效果,可能需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加大问责力度,让火灾的风险防控落到实处,掷地有声。

(2) 政策支持。首先,政府要从政策上给予较大的支持。强调少数民族村寨安全防火的重要性,需要引起各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其次,制订村寨的火灾防治方案,专项负责,逐层执行,加大力度落实到位。最后,完善村寨消防规章制度,加大基础消防设施和消防队伍的建设,扩大消防安全知识宣传面,确保宣传工作普及到各村寨农户。

(3) 消防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各级政府牵头带领整治村寨火灾防治工作,侗族地区的消防资金得到了较大投入,消防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表2是侗族某县消防基础设施投入建设的详细情况。

表2 消防基础设施投入建设情况

为提高农村自防自救能力,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补助、乡镇支持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侗族村寨基础消防设施的资金投入,完善村寨的消防设施建设,配备相应的消防栓、消防水带、消防泵,修筑消防水池,开通给水通道,对每个村寨的消防设施进行检验核查,尽量帮助村民解决消防用水。并号召各乡镇村寨重视建设消防基础设施,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消防制度,加大对村民火灾防治工作的宣传,增强村民的防火意识。在火灾防治工作试点村寨,侗族地区改造了大部分村寨老化的电路,对少数民族原始炉灶修建成更安全的形式,开通了数百条消防通道,兴建上千个蓄水池,配置好基础的消防设施,消火栓、消防泵、消防水带等,大大改善了侗族少数民族地区村寨的消防环境[6]。

(4) 公安消防部门正确引导。在公安消防部门的正确引导下,侗族地区各乡镇村寨开始推行农村防火措施。第一,在各乡镇政府设立专门的消防管理人员,协助消防工作的开展;第二,带领各村寨自发成立义务消防队,开展消防培训;第三,通过多种形式加大消防安全意识的宣传,增强村民的防火意识;第四,排查安全隐患,做好“四改”工作,预防发生火灾;第五,完善村寨相关的防火规章制度,组织村寨村民进行消防演练[7]。通过公安消防部门的正确引导,联手各乡镇政府、村寨,制订正确的消防安全方案,培养村民防火意识,做好防火宣传工作,强调防火的重要性,组织各村寨义务消防队进行培训,能在发生火灾时及时救灾,减少损失。

(四) 风险处置

相关政府机构对侗族火灾频发的情况做出了一系列消除或降低危害的处置行动,促使火灾频发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和改善。

(1) 对村寨老化的、不合理的电路进行改造,降低由电路引起的火灾隐患。对村寨进行灶改,侗族人民原有的用火方式容易引起火灾,对村寨进行灶改后大大减少了火灾隐患。进行水改,既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用水问题,又有利于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引水扑救。寨改,对侗族村寨进行寨改和房改,大寨化小寨,重建木楼或砖房都是为了更好地预防火灾。

(2) 重新规划村寨。第一,大寨化小寨。重新规划民族村寨,已试点实行,逐步进行推广。第二,对重建木楼,增加火灾隔离带。灾后重建中,部分村民还是会坚持民族传统重建木质结构房。对重建木楼区域增加火灾隔离带,控制建筑密度,在吊脚楼之间铺设消防管道。一旦发生火灾,村寨能够有渠道利用水源进行扑救,增加火灾隔离带和控制建筑密度有利于减缓火灾的蔓延。第三,改建砖房。木质结构房的防火性低,让饱受火灾伤害的村民放弃传统的木质结构房,改建砖房。从风险管理上看,砖房的防火性比木房要强,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当地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

(3) 加强消防队伍建设,对村民进行防火宣传教育。各级行政部门加大了消防经费的投入,抓紧实现“三有”:建设有完善的消防管理制度,完善消防器材的建设和补给,组建有联防义务的消防队,由县级消防大队负责进行专门培训。做好两落实,即落实消防宣传工作、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加强对村民进行防火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利用民族节日,通过网络平台以及当地民族习惯——山歌、民谣等多种形式宣传防火知识,开设宣传栏,粘贴防火标语,扩大宣传面,采取图文并茂、真实典型案例进行宣传,引起村民重视,加大消防安全意识的普及。

五、结论和反思

(一) 侗族地区传统建筑的风险治理取得一定成效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侗族地区传统建筑村寨火灾的风险治理,积极地采取了相应的风险决策以及处置行动,促使侗族地区村寨火灾频发的情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风险治理取得一定的成效。从表1表2内容可看出,从2008年—2010年后开始实施电改、灶改、水改、寨改加房改的“4+1”改造,采取了一系列村寨防火整治工程行动,极大地改善了侗族地区的村寨防火环境,加大了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从县到乡镇一级逐渐重视消防工作,增加义务消防队的培训,提高村民的火灾防范意识,增强火灾应对能力。2011年后侗族地区发生火灾几率较以前相比大大降低。显然,侗族地区村寨火灾频发的风险治理已趋向良好,取得一定的成效,说明这些措施是有效的,实现了少数民族村寨火灾的良性治理。

(二) 侗族传统建筑传承与风险治理的困境

侗族村寨木楼是侗族人民流传至今的民族传统民居,由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兴起的民族文化旅游经济不仅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还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带动了旅游业、手工业等发展,提升村民的就业率,增加了村民收入。然而,村寨火灾的频繁发生对民族传统建筑造成的破坏是具有毁灭性的,民族传统建筑传承与村寨火灾的风险治理两者间存在着困境。

(1) 村寨火灾风险治理影响旅游经济发展。村寨火灾的风险治理在某种程度上会对侗族村寨的完整性、结构性造成一定的破坏。灾后的重建措施,例如重建砖楼、大寨化小寨都会对侗寨村寨的建筑景观风貌造成影响,损坏了景观的完整风貌,不利于发展旅游经济。如蝴蝶效应一般,景观遭到破坏势必会影响旅游产业,有可能导致旅游人数减少,一定程度上引发旅游经济的衰退,连带着当地的农产品、手工业都会受到不小的冲击。

(2) 村寨火灾频发造成二次贫困。由于“木质结构房”“村寨成片群居”等特点致使村寨火灾频繁发生,造成传统建筑破坏,甚至遭到毁灭性的焚烧殆尽,使村民的财产遭到严重损失,致使部分受灾村民陷入“二次贫困”。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弘扬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通过保护侗族传统建筑,发展民族旅游经济;另一方面由于侗族传统建筑本身的特点以及传统的生活习惯、用火方式导致引发的村寨火灾,两者的关系如同悖论,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如何平衡侗族传统建筑的传承保护与其本身存在的火灾隐患两者间的关系,这也是侗族地区目前仍然面临的治理困境。

(3) 社会稳定。不论侗族传统建筑保护与传承以何种方式进行,是以保护恢复为主,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提高当地村民收入,还是以村寨火灾的风险治理为主,落实各种风险决策、风险处置行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族文化的推广发展,旅游经济发展有所减弱。两种选择都有可能导致旅游经济的不稳定,抑或是灾后村民对火灾的恐惧心理,最终结果都有可能影响当地的社会稳定。这也是侗族地区未来民族传统建筑传承与风险治理之间要解决的难题。

(三) 侗族传统建筑传承实现风险规避的困境

对侗族传统建筑进行风险治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村寨火灾发生的几率,但由于传统建筑本身存在的特点,如“木质结构房”、“村寨成片”等,侗族传统建筑发生村寨火灾的风险根源却无法消除,在传承保护过程中也无法实现风险规避。侗族的传统建筑本身带着易燃性、传递性强,传统建筑的木质结构对于火灾本身就是风险的根源。尽管如此,侗族传统建筑的村寨火灾风险虽然无法规避,但是对侗族传统建筑的传承和保护进行积极有效的风险治理仍然是侗族地区未来发展努力的方向,如何对侗族地区传统建筑传承进行积极的风险治理和实现良好的风险规避,依然是侗族地区未来发展道路上面临的严峻挑战,这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既能实现传统建筑的传承和发展,又能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猜你喜欢
侗族村寨消防
《消防界》征稿启事
全国消防日11月9日
漫画说消防
无蚊村寨丁屋岭
消防也幽默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村寨——海坪彝寨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