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锐
(江苏省无锡市第八人民医院,无锡,214000)
呼吸内科疾病中支气管哮喘具有极高的发生率,患者临床表现为胸闷、气促、喘息等[1]。大部分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在夜间呈加重的趋势,且部分患者均集中在夜间发病。目前临床尚未明确支气管哮喘夜间发病的相关因素,而有资料显示,临床控制支气管哮喘的病情和睡眠呼吸障碍发生的关系相对密切[2]。本文对我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控制以及睡眠呼吸障碍的相关性进行全面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江苏省无锡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支气管哮喘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测试结果分成对照组(未控制组)和观察组(控制组),每组46例。其中男48例,女44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9.65±8.95)岁。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符合支气管哮喘疾病临床诊断的相关标准。
1.3 排除标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血管疾病等患者。
1.4 研究方法 2组患者均开展肺功能监测、夜间血氧监测等,实际操作流程如下:1)肺功能监测:完成肺活量1秒率(FEV1/FVC%)、呼吸峰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PEF%)、FVC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等指标的测定工作;2)夜间血氧饱和度监测:指导患者通过便携式脉搏血氧仪在夜晚入睡前记录相关数值至第2天早上,通过医护人员下载相关数据,对氧饱和度指数ODI4(血氧饱和度每小时降低4%的频率)、血氧饱和度<90%的时间占睡眠总时间的占比(SIT90%)、血氧饱和度平均值(MsaO2)、血氧饱和度最低值(LSaO2)等数值进行记录。
1.5 观察指标 记录2组患者呼吸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按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会议确诊睡眠呼吸障碍的标准进行判定,主要体现如下:1)无法入睡,时间>30 min;2)睡眠状态异常;3)睡眠节律紊乱;4)夜醒次数多。若与以上条件互相符合,每周出现的次数超过3次,则能确诊为睡眠呼吸障碍。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以及夜间血氧饱和度数值,主要对LSaO2、MsaO2、SIT90%、ODI4、FVC、BIM等6项指标进行比较。
2.1 2组患者呼吸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中出现呼吸睡眠障碍8例,观察组中出现呼吸睡眠障碍2例,对照组呼吸睡眠障碍的病例明显多于观察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肺功能指标以及夜间血氧饱和度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LSaO2、MsaO2、FVC等数值明显较高,SIT90、ODI4、BIM等数值明显较低,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患者呼吸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比较
表2 2组患者肺功能指标以及夜间血氧饱和度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支气管哮喘主要是因为多种类型的炎性反应细胞参与过后引起的气道慢性炎性反应性疾病,由于该疾病容易反复发作,若不有效的控制疾病进展,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3]。最近几年,临床开始指出支气管哮喘患者较为常见并发睡眠呼吸障碍,若2种疾病共同存在,则会导致患者的身心健康、生命质量受到影响。所以支气管哮喘的防治需要开展临床控制干预,通过有效的监测夜间血氧饱和度的方式,根据获得的监测结果,开展哮喘防控。采用有效的措施对患者实施防控,不但可使患者夜间血氧指标明显改善,还能使肺功能明显改善,还可有效降低睡眠呼吸障碍综合征[4]。据分析本组研究结果得知,观察组睡眠呼吸障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主要是由于睡眠呼吸障碍会引起夜间低氧症状,从而造成支气管痉挛在夜间出现,导致哮喘有所加重,若能够改善夜间呼吸障碍,可促进哮喘的发作得到有效缓解。大部分支气管哮喘患者常主诉睡眠质量较差的情况,表明患者可能会出现夜间支气管痉挛症状,而大部分身体健康的人夜间支气管收缩较为轻微,与正常人比较,哮喘患者呼气流速的峰流速值、生理节律改变基本相同,但是哮喘病例其峰流速值具有较大的变异[5]。据分析本组研究结果得知,观察组LSaO2、MsaO2、FVC等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IT90、ODI4、BIM等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知,临床是否能有效控制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受到夜间低氧、肺通气功能以及体型等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支气管哮喘患者不但要开展哮喘控制测试工作,还需要加强肺功能、夜间血氧饱和度的控制以及监测工作,从而明显增强临床控制支气管哮喘的效果,从而提升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