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峰 张穗浩 董少红
(深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深圳,518000)
当前一部分老年人在睡眠方面受到一些影响,从而产生睡眠障碍,该障碍对人体的疲劳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且降低了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严重者会对人体的免疫造成严重的损害,由此降低了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患有冠心病的患者中,大约有70%的患者患有睡眠障碍[1]。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冠心病伴睡眠障碍的患者131例作为研究对象,在经过本人与家属同意后,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普通组(n=65)和观察组(n=66)。普通组中男35例,女30例,年龄70~85岁,平均年龄(78±4.5)岁。观察组中男39例,女27例,年龄72~87岁,平均年龄(74±6.5)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首先对2组患者运用常规的药物进行治疗。而观察组则在药物治疗的基础运用睡眠干预的方法进行治疗,具体的干预措施如下:1)对患者的睡眠环境进行相应的调整,确保患者的环境比较安静,并减少光线的刺激以及噪声的干扰等。2)对患者进行睡眠指导,避免患者在睡觉前做运动,并在睡觉前利用热水泡泡脚或着喝一杯热牛奶以及读读书等方式促使精神得到有效的放松。3)运用药物帮助患者入睡,在干预治疗1个星期后,患者的睡眠没有明显的减轻者,并且PSQI评分高于7分的患者可以的使用一些药物进行镇静,从而有助于睡眠。
1.3 诊断标准 对2组患者运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评定,该指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患者的睡眠进行判定,分别是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等七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划分为4个阶段等级,每一等级的分值为0、1、2、3的得分,让2组患者在15 min内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对问卷进行统计评分。然后根据分析进行评定,>7分的患者评定为睡眠障碍,<4分的患者评定为睡眠较好,处在>4分与<7分的患者评定为睡眠一般。
1.4 疗效判定标准 通过对2组患者进行1个月的治疗后,对2组患者的心绞痛的病发次数和时间以及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评定。临床效果的评定标准为:1)显效:经过1个月的治疗,患者心绞痛的病发次数与时间均减少80%以上,并且心电图正常。2)有效:经过1个月的治疗,患者心绞痛的病发次数与时间均减少50%~80%,心电图有轻微的变化。3)无效:经过1个月的治疗,患者心绞痛的病发次数与时间和入院时比较没有差别或者是发生恶化。
2.1 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睡眠时间比较 通过对2组患者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睡眠时间进行采集并统计分析。通过1个月的治疗后明显看出,观察组的睡眠时间明显高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睡眠时间比较
2.2 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通过1个月的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0.90%,而普通组只有75.38%,从结果中可以明显看到观察组高于普通组,2组患者结果具有较大的差异(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比较[例(%)]
2.3 2组患者心绞痛在治疗前后的病发次数与时间的比较 通过1个月的治疗后,2组患者心绞痛的病发次数和持续时长均出现有效的降低,并且观察组的病发次数和持续时长明显比普通组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心绞痛在治疗前后病发次数和时间的比较
患有冠心病的老年患者长期受到疾病的影响,从而导致自身的各项功能开始衰退,并且给患者的心理上造成严重的影响,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居住环境的改变、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患者睡眠障碍进一步加重[2]。患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受到睡眠的影响造成自身机体的疲劳感无法有效的调节,从而造成交感神经产生神经体液的调节,并且还会造成儿茶酚胺分泌,从而导致患者血压急速升高以及心率过快等症状的出现,进一步增加了患者心脏的负担,并降低了心肌血液的供应,从而致使患者心绞痛的发病机率进一步增高[3]。由于对心肌血液的供应不足从而致使患者气短胸闷,有时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并且患者时常在睡眠中突然惊醒,从而加重了患者的睡眠障碍变得严重,进一步导致心肌缺血和睡眠障碍两者恶性循环,只对患者的心肌供血进行治疗,而没有对睡眠障碍进行治疗,所以导致患者没有得有效的治疗[4]。
通过本次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对老年冠心病伴睡眠障碍人患者,首先给予基础的药物治疗,然后再辅以睡眠干预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睡眠时间,并且减少了患者心绞痛的病发频率和时间,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可以进行广泛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