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鲁艺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为培养革命文艺大军而在红色根据地领导和创办的一所综合性高等文学艺术学校。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海内外文化人士怀揣着自己的理想,在鲁艺独特的文艺教育模式下培育了大批优秀文艺工作者,更为抗战事业培育了大批凝聚全民族抗战决心、鼓舞华夏儿女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开启了中国革命文艺教育的新纪元。但在延安鲁艺的文艺教育模式的曲折摸索进程中,由于曾有过被“批判”的“历史污点”,长期以来人们对鲁艺文艺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缺乏充分认识。
2019年4月,《延安鲁艺:我国文艺教育的新范式》一书由群众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人文学院副教授庞海音在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求学阶段的学位论文。作者较为细致地勾勒出了延安鲁艺教育模式的形成轨迹和主要面貌,历史、辩证地探究了中国文艺政策调整对鲁艺文艺教育模式的改变及其深刻原因和影响,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并于延安鲁艺成立80周年之际,重新修正、完善后出版发行。
《延安鲁艺:我国文艺教育的新范式》
庞海音著,群众出版社2019年4月版
作为研究鲁艺文艺教育范式的著作,该书通过鲁艺大量的原始资料例证和研究,首先讲述了延安文艺教育的来源和生成语境、创立和发展过程,探讨了鲁艺当时精神领袖的转变,机构领导设置及调整,师资、生源和课程内容变化。之后在第三章创新性地以延安整风和延安文艺座谈会为本书节点,引证了大量研究资料和历史文件,将文艺理论思潮演变与作品文本分析相结合,深刻论述了整风前后延安鲁艺内部对艺术教育理解和教育模式调整的原因,真实记录了鲁艺人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心路历程。其中作者对文艺教育中政治功利与个人自主性、政治性与审美性的复杂关系的认识尤其具有创见。随后,作者客观地概括了鲁艺文艺教育为政治服务、理论联系实际、民族和大众化倾向、民主教学和管理的教育新范式特征,冷静地评介其模式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以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艺教育的影响,表现出了独到的历史主义精神和批判眼光。
在当代艺术教育历程中,渐以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在艺术教育模式上及时总结经验并改进是刻不容缓的。在作者看来,当今时代现实下一直竭力抹去艺术教育原先的政教因素也是不完全正确的,艺术教育应当强化现实的感应,并以艺术的超越性和人文的情感性将其政治道德的教育作用提升到充实人生的高度,而本书的研究对此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同时,对我们客观认识延安鲁艺教育模式,具有超越一般历史材料的理论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