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 510420
临清市是山东省聊城市下的一个县级市,是京杭大运河上的名城重镇,南北通衢的交通要道。临清是全国著名武术之乡,是武训兴学所在地。临清人历来就有习武健身的优良传统。民风尚武是民间武术发展的重要基础,仅清一代,就有武进士 37人,武举117人之多。所以临清市在武术发展方面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临清市正处在社会结构转型期,随之临清市农村习武氛围逐年淡化,习武人群在不断减少,在加上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严重制约了临清市武术文化的发展。因此,文章以山东临清市的社会结构变迁为背景,对临清市农村武术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制约临清市农村武术发展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促进临清市农村武术的进一步普及和提高,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服务。
根据研究需要,文章以临清市潘庄,郭庄、八岔路、烟店、老赵庄、松林镇的武术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
2.2.1 文献资料法
借助现代化的网络手段,查阅并收集近年来与农村武术相关研究的各种文献资料,包括著作、期刊以及数据资料,从而为本研究提供基础。
2.2.2 访谈法
对临清市农村乡镇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访谈,专访了临清市部分农村武术专家、武术爱好者、民间拳师以及习武者,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2.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在山东临清市农村的6个乡镇中发放了18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173份,回收率为96.1%,有效问卷152份,有效率84.4%。
2.2.4 逻辑分析法
在获得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和整理,对本研究遇到的问题进行逻辑分析,找出符合新农村建设中武术发展的思路和策略。
3.1.1 社会结构变迁的涵义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的经济结构、阶级与阶层结构、人口结构、职业结构、群体结构、家庭结构等构成基本要素。农村社会结构变迁是指农村社会结构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
3.1.2 临清市农村社会结构现状
临清市是运河古城,早在1986年就被国家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2009年临清市潭腿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临清市肘捶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大量农村人口从土地中脱离出来,进城务工、经商。通过对临清市民政局的访问,可知临清市在城里定居的村民约占11%左右,半工半耕的村民占72%,中坚农民占7%,老弱病残的村民占10%。而留村的村民主要两种人群:一是中坚农民,二是老弱病残的村民。其中老弱病残的村民占75%左右,这造成了包括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组成的农村“留守家庭”的出现,[1]这也是当前中国农村较为普遍的现象。
3.2.1 临清市农村村民对武术的认知情况
3.2.1.1 村民对武术发展的了解程度
表1 临清市村民对武术发展的了解程度(N=152)
从表1可以看出,有37位村民对武术非常了解,占总人数的24.3%;有62位村民对武术了解一点,占总人数的40.8%;有53位村民对武术一点都不了解,占总人数的34.9%。由此可以看出,临清市农村大部分人不了解或不清楚当前武术的发展状况。
3.2.1.2 村民对武术的喜好程度
表2 临清市农村村民对武术的喜好情况(N=152)
从表2可以看出,有29位村民非常喜欢武术,占总人数的19.1%;有49位村民比较喜欢武术,占总人数的32.2%;有40位村民对武术感觉一般,占总人数的26.3%;有34位村民不喜欢武术,占总人数的22.4%。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村民还是喜欢武术运动项目的。
3.2.1.3 村民对习练武术的态度调查
表3 对村民习练武术的态度调查(N=152)
从表3可以看出,有98位村民表示有学习武术的意愿,占总人数的64.5%;有54位村民表示不愿意学习武术,占总人数的35.5%。由此可以看出,在临清市农村多数的村民还是愿意学习武术的,这也为临清市农村开展武术活动提供了基础。
3.2.2 临清市农村村民参加武术活动现状
3.2.2.1 村民参与武术活动的时间安排
表4 临清市村民参加武术活动的时间段安排(N=152)
从表4可以看出,早晨经常参加武术活动的,占总人数的29.3%;上午经常参加武术活动的,占总人数的2.4%;下午经常参加武术活动的,占总人数的3.7%;晚上经常参加武术活动的,占总人数的45.1%;没有固定的时间,占总人数的19.5%;由此可以看出,临清市农村大多数的村民在早晨和晚上参加武术活动。
3.2.2.2 村民进行武术锻炼的时间
表5 临清市村民参加武术活动的时间(N=152)
从表5可以看出,参加武术活动时间在30分钟以下,占总人数的30.5%;参加武术活动时间在30-60分钟,占总人数的45.1%;参加武术活动时间在1小时以上,占总人数的7.3%;参加武术活动时间不确定,占总人数的17.1%。由此可以看出,临清市农村大部分村民参加武术活动时长为30-60分钟。
3.2.2.3 村民参加武术活动的场地
临清市农村村民参加武术活动的场地主要是乡镇村的空地及街道。通过走访得知,临清市农村很少有正规的活动中心,并且缺乏专门的体育健身活动场地,所以家附近有学校的村民一般会去学校操场锻炼,家里有庭院的就在家活动活动。
3.2.2.4 村民参加武术活动的动机
村民们参加武术活动的动机比较单纯。由图1可以看出38%的村民参加武术活动是为了健身;23%的村民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20%的村民是因为兴趣爱好;单纯为了防身而学习武术,参加武术活动的人比例最少,只占5%;由此可见,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村民们习武动机也是各异的。
3.2.2.5 临清市农村部分村民不参加武术活动的因素
对武术活动没有兴趣,占总人数的15.1%;没有时间参加武术活动的人数占57.3%;因为参加武术活动没有场地,占总人数的13.6%;因为身体弱无法参加武术活动,占总人数的10.4%;其他因素没参加武术活动,占总人数的4.6%。由此可以看出,临清市大部分村民既要做农活,又要照顾老人和留守儿童,就没时间和兴趣参加武术活动了。
3.2.3 临清市农村武术的传承情况
由于家庭经济发展的需要,青壮年外出打工,不肯回乡设立武场,因此,青壮年精英阶层的缺失使村落武术的发展面临传承断层,导致其濒临灭绝。以临清肘锤为例,肘锤入室是非常严格的,肘捶一派收徒颇有特色:作为师傅,在收徒后,必须要将徒弟带在身边,更严格的是,想成为肘捶门的传人,必须经过一到三年的考察期。正因为如此,如今在临清,真正有资格可以学习两套肘捶的人也不过十几位而已。
3.2.4 临清市农村武术的组织机构
通过对临清市的实地考察和对当地人的访谈,近年来,市武术协会、太极拳协会、大成拳协会、临清潭腿研究会、散打搏击协会、临清肘捶研究会、临清肘捶协会、多个武术馆、武术学校、业余体校武术班相继成立,武术站点不断增多。但是乡镇武术协会较为缺乏,仅郭庄有一个传统武术协会,松林镇有个太极拳协会,村民主要是以自发组织,自我管理、灵活松散的形式组织管理,并且临清市村民参加武术活动没有固定的时间、地点。
3.3.1 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价值观改变,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提高,大量的村民开始进城务工经商,以青壮年为主。他们以前是农村武术练习的中坚力量,而现在外出打工的村民只是过节时回家团聚,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练习武术。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大量的村民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城里读书,导致农村武术发展缺乏后备人才,阻碍了农村武术发展。
3.3.2 缺乏专业的组织管理机构
在实地调查走访中发现临清市农村武术组织机构缺乏、组织管理松散。很多村民反映乡镇没有武术组织机构,就算有也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数量极少。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村民参加武术活动没有固定的时间、地点,严重的缺乏组织管理机构。此现状严重影响了村民习武的效果和积极性,不利于临清市农村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3.3.3 农村经济条件,制约了武术发展
“穷文富武”,武术的传承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这一点,在临清市农村一些武术家们感触最深,“现在很多孩子都跑出去打工了,没时间练武,所以才会出现没有接班人的情况。不像过去,村里人外出的很少,忙完农活之后,都能聚在一起,大家一块学一块练。”由于现在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都注重经济发展、重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武术活动的投资越来越来少,致使传承人对武术文化的传承逐渐失去耐心和市场,使武术活动越来衰微。[2]
3.3.4 缺乏对武术文化的宣传
中国武术散手队总教练张根学说:“中国武术人一直忙于埋头练功,提高自身水平,忽略了宣传力度。现在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提高项目普及度。”[3]临清市农村武术缺乏宣传。调查发现,如今的青年人包括村里的少年儿童,他们越来越少地关注武术了。相比之下,篮球、足球甚至跆拳道、散打,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但武术锻炼的魅力在于修身养性、开发人的智慧,这一点是其他运动所不能比拟的。[4]所以我们要大力传播武术文化,传承优秀武术文化,让更多的人提高对武术文化的关注度、认识度。
(1)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村民们忙于进城务工、经商,使练习武术的人员减少,阻碍了农村武术的发展。(2)“留守家庭”的存在,村民缺少参加武术活动的时间、没有固定的习武场所,习武动机各异。(3)由于家庭经济发展的需要,武术文化传承出现断层,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日渐衰微。(4)临清市农村对武术活动缺乏组织管理,对武术文化人宣传不够,致使村民对武术文化文化的关注度、认识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