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悦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北京 100084
目前,关于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内涵、历史演进与现实意义、开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公共服务建设与评价、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融合等几个方面。国内很多城市都有关于全民健身活动的调查,但对沈阳市全民健身的现状调查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沈阳市居民为调查对象,将落脚点定位在如何通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来增强国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推动群众体育全面发展,为相关部门完善全民健身服务,提高全民健身的效果提供实践参考。
查阅有关体育学、社会学等著作、期刊等,以“全民健身”为关键词通过中国期刊网查询相关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方法指导与理论支撑。
针对于八一广场、滑翔全民健身广场内参与健身的市民进行抽样调查,依据随机原则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4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32份,有效率为 88%。
根据需要,走访了部分居委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广场管理工作人员,了解沈阳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状况、组织过程和公共服务等。
采用SPSS统计软件,将所得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及统计分析。
在被调查人群中,70%为离休人员,30%为在职人员,男女比例为3:7。在学历方面,初中及以下的有63人,占48%;高中及大专的有42人,占32%;大专以上27人,20%。97%的居民都了解全民健身的内容,只有3%的人不太了解全民健身的内容。在参加体育业余比赛方面,有84%的人经常参加比赛,一半的人经常获奖,一半的人以健身为主。
调查结果显示,中老年离退休群体参与健身的比重较高,在职人员的比重较低,说明中老年人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对健康老龄化有更多的需求,也比在职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锻炼,易于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而中青年人因为工作忙、家务多、没兴趣、照顾老人孩子等原因,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体育锻炼,或者容易中断锻炼行为。女性参与健身的比例高于男性,健身人群的数量与学历高低成反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提高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及神经系统的机能,提高健康水平,增强抗病能力,还可以调节紧张情绪,缓解焦虑与压力,体验运动愉快感。各年龄段居民应有明确的健身目标,在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价值的基础上,自觉积极地从事体育锻炼活动。同时也要在科学锻炼原则的指导下,根椐个人的性别、年龄、职业、健康状况,对锻炼的爱好、要求和原有的基础,以及生活条件等实际情况来确定,按科学方法进行持之以恒的锻炼,才能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
调查中得知:居民对广场舞、球类运动、散步、游泳都较为偏好。跳广场舞女性占绝大多数;男性会选择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项目和游泳来进行身体锻炼。77.7%的人会选择早上锻炼,不受季节限制;85.5%的人一次锻炼时长在一小时以上,14.5%的人的锻炼时间在30到60分钟内。90%居民锻炼频率为一天一次,10%居民为一周两到三次。
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民参加晨练的较多,大多数市民大道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选择简便易行、锻炼价值大、效果好的身体练习项目,并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应大力发展老年文化体育事业,鼓励中老年人积极参加包括广场舞在内的健身运动以及传统武术和养生健身等项目,认真实施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战略,让体育活动成为大多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体育增强体质、养生祛病、延年益寿、调节情绪、促进交往的价值。
从健身指导需求上看,沈阳大部分健身广场由社会体育指导员来指导市民进行健身锻炼,市民也普遍认同健身指导员的指导作用,认为非常有必要在每个健身广场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而且在健身广场进行锻炼的市民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健身计划,而且能够按计划坚持不懈地锻炼。但是因健身场地有限,无法保证市民充足的健身时间。根据调查得知,影响居民健身的因素主要有时间限制、缺乏专业的指导、场地器材不足、身体原因、工作繁忙、家务多等。广场内健身的大部分人都是中老年人,患糖尿病、高血压的人员占到60%,适当的健身有利于减轻病症,延长寿命。在损伤方面,因为公园里进行的都是强度较小的体育活动,所以80%没有过运动损伤,只有两成有过运动损伤,但大多数市民能够继续坚持运动,在锻炼中逐渐恢复健康。
体育活动开展好的健身广场,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休闲娱乐、锻炼身体、社交交友以及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容易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和和谐的体育运动环境。因此应当强化和完善健身广场的管理体系,组建管理队伍,同时还要加强社区体育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具有专业能力与素养的体育指导员,只有通过专业人才的指导才能够促进社区体育质量的提升,充分满足居民对社区体育的需求。
从场地设施与环境调查方面来看,大多数市民的健身地点选择在公园和健身广场,在家中、健身房、专业的体育场馆健身的市民相对较少,说明公园和健身广场能提供基本的健身设施,并且有良好的健身氛围,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健身需求。多数人认为居住地附近基本没有对全民开放的免费体育场馆,说明体育场馆对市民免费开放的程度不高,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参与健身活动的积极性,也没有贯彻国家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政策,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了解情况并提高场馆开放率。
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民更愿意选择免费的、廉价的、比较便利的体育活动场所,如在公路或街道边步行或跑步,在空地或公园跳健身操、打太极等,在小区中的全民健身路径锻炼。由于体育场馆大多分布在学校中,向社会开放的体育场馆很少,私人开办的健身场馆收费较高,不能满足居民日常的锻炼需求。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共体育服务,积极发挥其功能,支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方便参与的体育活动,使广大居民能够就近就便自觉健身、便利健身、科学健身、文明健身,大幅度提高南疆各民群众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和体质合格率。
(1)中老年离退休居民比在职人员参与健身的比例高,女性居民健身比例高于男性,低学历的居民健身比例高于高学历。应加强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居民对全民健身理念的认知,鼓励更多的居民投身全民健身中,从而提升健康素质,实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2)参与健身的市民能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以晨练为主,普及型、传统型项目参与率较高,大多数居民可以达到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政府和社区应该在公园规划相应的全民健身场地和健身器材,进一步增加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对居民的全民健身活动予以有效指导或帮助,满足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3)体育场馆对市民免费开放的程度不高,将健身地点选择在公园和健身广场的居民较多。可在居民住宅区域建立实用性较强的体育健身活动中心,增加场地设施器材的数量,全方位向社会免费开放体育场馆,有利于拓展居民体育锻炼的空间,给居民提供更好健身环境,保障广大市民有更好的健身场所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