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文娜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0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载入宪法。“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他们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1]新时代,新发展,群众体育也展现了新面貌。
在社会发展中,基本矛盾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和发展的方向,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主要矛盾则是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具有阶段性、活跃性等特点,是在社会中居于主要地位的矛盾。[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极大提升,基本做到了温饱不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关注自身全方位的发展,关注体育健身等文体活动,群众体育在我国才有了进一步开展的可能性。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说明我们已经摆脱了“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阶段,当前党和国家领导人更加关注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聚焦到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这种“不平衡不充分”主要是指领域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和群体不平衡。[3]在群众体育的发展发面,“不平衡”当前主要表现为区域间、城乡间的健身场地器材等差距较大:城镇地区体育场地共计962674个,农村地区体育场地共计679736个,仍存在较大差距[4];“不充分”主要表现为随着全民健身的不断开展,各地区的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在不断推进,但是开展过程较为盲目,形式主义严重,健身教育、宣传和组织等配套设施没有及时跟进,导致政府免费提供的场地设施利用率低,健身热情不高涨、行动不积极。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阐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6]在国家层面上,将全民健身和文化自信结合起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视,对全民体质的关怀。
体育文化,指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6]在新时代,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生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有重要意义。[7]体育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产生,体育文化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前进。体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8]: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体育萌芽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产生相关需求,推动体育市场的形成,促进体育产业事业的进步;同时,人们通过体育健身获得良好的体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输出劳动力,体育的规则、运动精神间接塑造人们的规则意识、平等、友爱精神,通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还能够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
学者卢元镇认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全民健身是一项伟大的文化运动”。[9]目前,我国的体育文化建设还停留在较低层次,还没有实现从自然属性向社会属性的转变。得益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各地都已经配备了基础的健身场地和器材,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健身氛围。但是,群众身边体育设施还不够,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不够[10],参与体育健身的自觉意识还未形成,经常参加锻炼的人口比例还不高,比较完备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受限于这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导致体育文化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一个短板,人们过度关注体育的健身功能,忽视了其中蕴含的体育精神和哲学思考。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要看到当前人民群众多方面的诉求,并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随着各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化,深化改革体育事业也正在科学推进。当前,我国的体育事业改革主要涉及体制机制的改革、放管服改革和单项体育协会脱钩改革等领域。[11]面对人民群众对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种类、数量的不断增多,对服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市场、社会和公民三大主体参与改革的热情不高、投入不足的情况,我国体育事业改革还面临着诸多困境。
国家体育总局为了推动群众体育的良性健康发展,在实施全民健身的过程中,为城乡居民聚居区提供了大量的健身器材,支持了健身场地的建设,使得健身场地面积人均占有达到了1.46平方米。[12]如今,健身路径已基本做到了城乡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就近就便健身成为可能。
同时,场地设施建设成就与问题并存,“不精”主要体现在:一是城乡、区域差距较大。主要是指东部发达地区、城镇地区场地设施条件优良,场地数量多,健身设施种类齐全,而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地区场地设施建设较为落后。这主要受限于经济发展状况,需要时间去解决。二是群众健身实物型消费仍是主要形式。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的数据显示,在体育消费人群中,购买运动服装的人数最多,占到了全部消费者的93.9%,很少有消费者选择场地租赁、聘请教练和购买健身器材。[13]体育消费需要消费升级,提高投入产出比,同时助推体育产业的发展。三是大数据与群众体育结合不够紧密。随着竞技体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竞技水平达到相当的高度,每位运动员身后都是一套科学的训练体系,个性化的训练方案,专业的营养搭配。这种科学专业高效的运动方式同样可以应用到群众体育领域。借助科技的力量,人们可以更加智慧的健身,更加高效地实现心率监测,清晰地了解到运动时间和运动量,科学制定健身套餐。目前,一些智能场馆和智能示范体育公园已经实现了基本的智慧健身,期待智慧健身的普及和更高水平的发展。
随着各种媒体多种方式的宣传,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了体育健身的益处以及“花钱买健康”的观点。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因认为“没有必要”而不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只占2%,大多数不进行锻炼的人还是因为“没有时间”,这一项占到了30.6%,人数百分比最高。由此可见,城乡居民的健身意识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普遍认同了健身的必要性,锻炼积极性增加。但切实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较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为33.9%(含儿童青少年),且年龄结构发展不平衡,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中50岁及以上的人群占大多数,中青年需要加强体育锻炼,将健身意识转化成健身行为。[14]
我国的群众体育发展充分证明了群众体育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好的组织建设会促进群众体育的蓬勃开展。[15]由于社会组织非政府的属性,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长期受到打压;在计划经济时期,单位体制使得体育社会组织没有发展的土壤[16];目前,全民健身工程正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经费大部分还是用于场馆设施建设,只有很少一部分投向了组织建设。历史和现实原因使得我国的社会组织长期处于发育不良状态。
这种“发育不良”主要表现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体育组织的合法性难以保障;体育组织数量较少,尤其是农村地区,城乡两极分化严重;体育组织的辐射范围较小,覆盖人群较少。[17]
在新时代下,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扶持基层体育社会组织,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参与体育治理和体育强国建设。体育社会组织可以作为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有效补充,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体育生活的需要,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是国家层面的重视。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政府继续加大对群众体育的关注和投入。政府实施了“健康中国2030战略”“全民健身工程”等一系列助推群众体育发展的政策;加大了对基层场地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为群众体育的发展培育了土壤;深化了体育领域的改革:单项体育协会脱钩改革、放管服改革等等,这些举措给了群众体育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是北京冬奥会契机。冬奥会作为世界级体育赛事,为我国提供了优秀的展示平台、传播平台,是我国由“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良好时机,机不可失;冬奥会可以使更多的人接触到冰雪运动,丰富了群众的休闲生活,同时会带动相关体育产业和体育组织的发展;冬奥会筹备过程中的场馆设施建设、居住空气环境的改善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主要是资本的“马太效应”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城乡、区域间的差距,“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给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挑战。所以,在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政府的调控干预,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资本逐利而只投向收益更多、市场更完善的发达地区,加剧群众体育发展的两极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