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益
在十分饥饿的时候,有人请客吃馄饨,碗里究竟盛了几只,谁会仔细点数?然而,虞洽卿记得一清二楚。
那年,他才十四岁,决定离开镇海县龙山镇山下村,去上海当学徒。半夜乘轮船和伙伴抵达上海十六铺码头。下船时,天下着雨,布鞋是母亲一针一线做成的,他舍不得弄脏,夹在了胳肢窝里。好不容易找到了瑞康颜料行,见时间还早,不敢敲门,便蜷缩在屋檐下躲雨。清晨,老板娘打开门,发现了两个孩子光着脚,忽然想起昨晚赤脚大仙送财神的梦境,连忙请他俩进门,并且亲手下了馄饨给他俩做早点。这时候,老板过来了,随口问,一碗馄饨有几只?同伴只顾抹嘴,瞪大眼睛,怎么也答不上来。虞洽卿却回答得清清楚楚:“我吃了十三只,碗里剩五只,还有煮烂的半只。一共十八只半……”
老板一听,知道他很有头脑,记性也好,二话没说留下他当学徒。从此,虞洽卿一边帮老板处理杂务,一边当跑街,天天晚上还去青年会学英语。他的勤奋,为颜料行带来了生气。
虞洽卿确实是天生做生意的材料。当时,国际局势趋向紧张。有一次,他无意中听说,有一个德国商人急于出手一批颜料后回国。虞洽卿自作主张把货全部买进。不仅如此,他还花800块银圆,把其他外国商人手里的颜料也全部买进。老板急坏了,连连责备他太莽撞,这么多的货囤在仓库里,资金都压住了。
没过多久,欧洲紧张局势加剧,颜料根本无法从欧洲进口,价格飞速上涨。老板高兴极了,忙让虞洽卿尽快将颜料抛售。虞洽卿看着仓库里的货,好像看着碗里的馄饨,心里有数,说不要紧,等等再说。果然,随着时局动乱,颜料价格上涨的幅度更大,完全超出了老板的想象。
虞洽卿的经商天赋,让老板大喜过望。这一次,颜料行轻松地赚到了2万两银子,老板决定给他200两作为奖励。虞洽卿早有打算,笑笑说,我不要钱,把它入股好了。
于是,这个二十四岁的小伙子成了瑞康颜料行的股东。第二年,老板觉得不能再把这位很有天赋的青年留在身边,支持他进德商鲁麟洋行做事,经营西装、军服、大豆、桐油等。先是跑街,旋即升买办。同时虞洽卿自己也兼做进出口生意及房地产买卖,从此,虞洽卿的活动天地更大了。
1906年,虞洽卿赴日本考察,回来后与别人一起创办的四明银行,开业不久就享有了钞票发行权,在上海很受老百姓信任。没过几年,虞洽卿又创办宁绍商轮公司。
抗战全面爆发前,他的航运业达到高峰。随着公司业务增长,在各个埠头添设了趸船、栈房等。除了沪甬线,还开辟了沪汉、沪宜、沪闵、沪粤等多条航线,定期或不定期航行。
淞沪抗战全面爆发后,大米一时断档。人心恐慌,抢购风潮迭起。头脑敏感的虞洽卿,与几个意大利商人合伙组建了“中意轮船公司”,所有的轮船都挂上了意大利的国旗。这样就可以突破日本军队的封锁,自由出入于上海港与西贡、仰光等地运输大米。随即,他们又购买了8艘挪威的船只,挂上挪威等国的国旗,使日本军队难以干涉船队的经营。全上海的大米,几乎都是他们运输的。
虞洽卿精明能干的商业禀赋,是从一碗馄饨有十八只半开始显现的。此后,他始终清楚自己的碗里有几只馄饨。